不管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多麼出色,玄武門事件總是他抹不去的黑點,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李世民怎麼樣才能讓李建成主動退位讓賢以成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佳話?


你見過比玄武門更高效的流血政變麼?我是找不太出來,我認為恰恰是這個行動,讓李世民能稱之為「政治家」,你可以說李世民的黑點是不孝不悌,但是絕對不是玄武門事變,這個事件本身跟虎牢關之戰一樣,都是他光輝的功績之一,不是說為了皇帝而戰纔是功,為天下百姓計纔是真功勞。

最後答題,李建成完全身不由己,要麼他能很肯定地預知未來,自己堅定地撒潑打滾打死不做太子,要麼李淵不要那麼自私,早點認清形勢放棄幻想。


首先搞清楚,唐太宗李世民纔是李唐王朝的實際締造者,這纔是歷朝歷代的主流歷史觀點。

其次,正是由於李世民在李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代替李淵李建成發揮著空前重要的作用,導致了秦王一系在武德年間可謂權傾天下。李淵的皇權都不安穩,李建成區區一頭無牙老虎,又算得上是哪門子的蔥蒜呢?

最後,從李世民的角度來說,他建立了不世功勛,手握龐大的中央軍政實權,兼領著長安及周邊幾千里土地的治權。他根本不可能長久的屈居於坐享其成的父兄之下,如果李淵不能認清李建成根本沒有任何在李世民集團存在的前提下即位的可能性的話,玄武門之變這樣的結局幾乎註定會發生。站在李淵李建成的位置看,李世民集團實質上就是李唐王朝的根基,消滅李世民實際上與自殺沒有區別。這一點認清是一回事,能否接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唯一的可能就是李淵李建成認清現實,由李建成主動遜位。李世民集團當然做兩手準備,不認清對他來說,也無妨。


不用李建成退位讓賢,只要李淵不食言而肥,讓李世民當太子就行了。結果李淵打天下的時候暗示李世民太子之位,把李世民騙得幾天不喫飯的打仗,就為了早日統一,把身體透支了最後五十多歲就病逝。

李淵打天下扛突厥的本事沒有,坑兒子是一流。為了坑兒子各種無罪貶功臣,把功臣全惹毛了,打壓失敗直接當太上皇屬實搞笑。

不過話說回來李世民能早日登基也是因為玄武門把他把開國老爹一起打包了,否則等到李世民四十多歲貞觀之治就不會如此耀眼了。


因為真正的矛盾不在兄弟兩,而在李淵和李世民。李淵不願意放權,必然拉李建成懟李世民,除非李建成從一開始就不參合進去,不然他爹應該不會讓他讓位的


李建成本人的想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淵李世民的想法。唐初要想少流血,只能是李淵自己退位,因為李淵有後路,作為父親,退了人身安全大概率還是能保障的;李世民是根本就沒法退的,作為兒子作為臣子他那個勢力功績退就是死,所以若李淵自己不退,那李世民就需要剪除李淵最大羽翼(也就是殺兄)。其實可以說唐初的地方勢力分佈,軍事力量分佈決定了李世民上位是必須的,李淵的權力慾望葬送了李建成性命的同時也讓李世民背負了玄武門


當然是用李淵,李建成對付李世民的手段——剿滅黨羽了。

不說李世民想父慈子孝,其實李淵,李建成也不敢背負殺害功臣,殺害兒子和親兄弟的罵名,如果李世民沒有在玄武門勝出,而是被父親和哥哥迫害死,那麼李世民的死必然引起後世太多的惋惜。李淵和李建成就得遺臭萬年了。

所以李淵和李建成當年都不敢對李世民明著下手,而是靠逐漸分解他的黨羽,暗中下毒這類卑劣的手段。李世民雖然強,但他也很難抵得過一個皇帝和一個太子,一個齊王狼狽為奸。

最後發動玄武門之變,應該是李世民早有預謀,但也是他拚死一博,不成功便成仁了。李世民可謂是賭上了自己全家性命,這也能看出,李世民也算是被逼到死衚衕了,不然他估計也幹不出這種魚死網破的事。


這個命題不可能成立,除非是李建成是從未來穿越的,受過社會主義洗禮,但是這不可能


先上結論:除了逼宮篡位,沒有第二種辦法。

玄武門之變非常鮮明地體現了「立嫡以長不以賢」在一定程度上的科學之處,因為皇位和爵位只有一個,不能像財產一樣平分,嫡長子也只有一個,「賢德」的標準卻非常模糊導致任何子嗣都可以宣稱。嫡長子一般情況下年齡較大(不排除商紂王這種幼子是嫡長子的),又有地位較高的母親和外公家族支撐,父親去世後嫡長子無論對兄弟還是家族都是較好的接班人。玄武門之變其實就是「立長」和「立賢」的衝突,自古以來廢長立幼都是取亂之道,李淵和李建成自然不可能把儲君之位給李世民。他們採取的策略是溫水煮青蛙,慢慢削弱李世民的勢力,只要假以時日李淵就可以順順噹噹地把皇位交給李建成。沒想到李世民狗急跳牆,來了個「殺兄弟於前殿,囚慈父於後宮」,一切都無法挽回了。

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可以說是對嫡長子繼承製的嚴重踐踏,為整個唐朝帶來了嚴重的政治不穩定因素。從此以後,任何唐朝皇子都可以以「賢德」為名動用武力越過嫡長子篡位奪權,以至於有唐22帝(包括武則天和絳王)中有7位皇帝被廢或被迫讓位、5位皇帝被殺、8位皇帝被政變或外力擁立上臺,僅有的兩個善始善終的皇帝之一的唐高宗也要歸功於父親的清障,也只有唐德宗一人真正善始善終。

政變繼承法的大唐王朝不是白說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