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部電影,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正義是什麼,邪惡又是由什麼來定義,正義與邪惡之間存在什麼關係,有邪惡才能提現出正義,是否其定義因意識而轉移?


正義與邪惡,取決於對內容的分別。

個體的正義、邪惡與集體的正義、邪惡是會有些微差別;

而集體的正義認知,是基於最大力量的個體們共同認知而形成的;

所以部分個體,就會與集體產生矛盾。

換種說法,就用善惡來說:

往往 惡 ,會讓他人產生不舒服的感受,經過積累,也會產生讓自己不舒服的回報;

往往 善 ,會讓他人產生很舒服的感受,經過積累,也會產生讓自己很舒服的回報。

在不斷進行某個行為後,人們便可以總結出一定的規律,什麼會讓人好受,什麼會讓人不好受,所以集體的善惡觀便有了大的框架。

大的框架雖然有了,但是因為不同的行為,會在不同的時間段反饋相反的感受。

就比如某些惡行,可以在短期內形成樂受,快感,但是從長期來看卻會帶來更多的痛苦。

而在這個層面,很多人就會因為個人原因,而看到的層面不同,選擇也就不同,所以就產生了差異。

所以,其實無論正義邪惡,善還是惡,都是基於一個個體,或者一個集體,對於其行為帶來的感受而判定的,當個體與集體衝突,大概率個人會被犧牲。


邪惡是正義的缺乏。還可以類比真實和虛假。真實可以獨自存在,但虛假必須依賴真實才能存在。也可以類比光和陰影。陰影是光照不到的地方。

正義邪惡的評價標準在塵世之外,在人間法之上。就好比說,沒人會覺得虐殺無辜者不是邪惡的,這件事的邪惡性不會受制於社會習俗和現實政治。

正因人類有共通的正義直覺,我們就都容易接受這個假設,即存在一個絕對完滿的神,而人是其殘缺的複製品。神代表一切善的品質,而世界和人由於存在缺陷,於是就有了惡。


如果是說個人的道德問題的話……

邪惡是平庸。

只要你拒絕了解和使用已知最好的辦法去認知和解決問題,這件事中你必然一定程度上是邪惡的,因為你使他人損失了好辦法的好處。惡的程度則取決於你的實然和好的應然之間的分歧程度。

已知的邊界可以自行擴展,而如何認知這種分歧是另外的話題。

正義則是看起來不邪惡。

不對最好的辦法做思考,但也不干涉他人的思考和實行思考,這樣的平庸者也是正義的。

所以正邪首先肯定不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只有麻婆嘴炮土狼的時候才使用這種暴論。尚不知道怎麼分割和不可分割是兩碼事。

對立統一這個詞的有意義程度,還不如拿討論它的功夫煎個蛋吃。

至於人的意識,人不一定有那種所謂的意識,在我們能夠進一步了解以前沒必要討論它。19世紀及之前的哲學家才會產生自己對意識是什麼把握得挺確鑿的幻覺,但現在是2020年。


二者互為依託,相輔相成。

簡單的例子,西方創造了萬能的上帝,但是上帝是萬能的,為什麼還會有「壞人」呢,於是他們只能又創造惡魔,解釋說是因為惡魔誘惑「壞人們」去背叛上帝。

西方的聖經里說,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生活的無憂無慮,他們沒有善惡觀念,所以受到蛇的誘惑後偷吃禁果,被上帝放逐。所以蛇很長時間裡被西方視作邪惡。

不難看出,就個人而言,對你有利的,對你來說就是正義,反之就是邪惡。

就社會來看,正義反映出人民的美好嚮往,邪惡則是那些人們所討厭的東西。

善惡和你所處的社會密不可分。你個人的善惡需要和社會接軌,才可以保證自己不受傷害,也不會傷害別人。

正義和邪惡都是人造的,社會層面宣揚正義是為了糾正某些人的價值觀,讓他們的善惡觀念和社會大眾接軌,而不是說這件事情是對所有人都是絕對正義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對立面,比如美國所謂的反恐放到那些受害國家就是單純的施暴。

上古時代的人民懵懂無知,反而過的自在,因為他們沒有察覺到自己的利益會受到損害,或者說他們不在意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因為他們餓了上樹摘果,渴了下河取水,交配不受約束,最多就是老死病死或者被野獸殺死。所以他們的善是幫他們得到食物的,惡就是傷害他們的。

人類每一次發展,自身利益都會發生改變,善惡觀念也就跟著改變,所以善惡觀念應該取決於社會發展的方向和程度。


至少,可以從歷史的辯證角度看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