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這個問題是想好好回答一下的,首先看看作家們是怎麼說的

周國平「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鍾無用之情,終於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

莫言「文學和科學相比較,的確是沒有什麼用處。但是文學的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

看了很多答主都在批評題主說文學無用是不正確的,但是這句話本身就是有一定文學造詣的莫言說的,也確實值得玩味。

莫言並沒有說錯,中國的近幾十年,文學相比於科學確實顯得無用。這也是身為作家的一種悲哀,另外,莫言說這話本就帶著一定的自謙,這和馬雲說錢沒有用是一個道理。

什麼叫「有用」和「無用」,不能拋下時代來看問題。文學有用從來都是社會穩定繁榮的時候。你可以問問世界落後國家甚至溫飽都成問題的孩子文學有沒有用,他們可能會給你一個白眼,他們眼中食物遠比一本經典著作來的重要。看看馬斯洛需求層次就明白了

生理需求遠比精神需求優先。而一個社會的生理需求能否得到滿足依託於這個國家的生產力如何,科學正是第一生產力

我們來看看一些文學鼎盛時期:

  1. 中國唐朝:被稱作「開元盛世」,啥叫開元盛世,那是中國人可以自豪地說自己是大天朝的時代,因為貞觀之治等等舉措,唐朝國力空前強大,正是因為有了經濟基礎,生產力能夠滿足老百姓的喫喝拉撒,詩詞歌賦也開始興盛起來。
  2. 歐洲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實質上是一場反資本主義的運動,直白來說就是喫飽了沒事幹搞搞藝術,這一搞就給人類留下了無數的精神財富。看看背景,歐洲人11世紀開始搞資本這一套,資本主義興起過後,經濟開始發展起來,然而人是不會滿足的,肚子的問題解決了,心理就開始產生問題,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不相匹配,導致人們反而對生活失望,文藝復興的烈火就開始燃燒起來。

以上兩個時期可以說是文學能夠極盡彰顯自己魅力的時候。來看看中國近代,二戰以後,國家開始發展,發展要的是什麼,要的是工廠,工人,要的是機器,要的是槍炮。在這個時期,很多詩人都「活埋」在了那個年代。海子的鬱鬱不得志很大一部分和當時社會並不注重文學有關。但是這並不難以理解,w革特殊時期以後,一大批知識分子被打倒,可以說文學在那個時候已經發生斷層。但是這種趨勢並沒有錯,正是努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中國才能崛起得如此迅速。改革開放以後,衛星發射了,火箭升空了,同時一大批新星作家也如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

文學正在逐漸走向有用的路上

十九大的時候還在說「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後的生產力」是當前面臨的社會矛盾。這一定程度說明當前的生產力還並不足夠,偏遠山區,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依然有人喫不起飯,讀不了書。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搞文學,國家對於文化藝術的教育現在包括以後肯定也是越來越重視的。當我們的日常生活需求都得到滿足,看一場電影,聽一場歌劇,讀一讀經典著作也會是越來越普遍的事。這些與文學藝術有關的事情遙遠嗎,大多數人已經身在其中了。回望三代往上,讀書是多麼奢侈的事情,哪有心思搞創作。說文學無用的莫言也正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精神層次的東西畢竟虛無縹緲。沒有科學技術能提高的生產力來得實在,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於社會或者他人無用之物,對自己不一定無用。在某個春天,我荒廢了一個晌午,打著盹兒讀完幾句小詩,此般清歡之味,與科學並不衝突,或許我手邊正有一杯咖啡機沖的咖啡,坐的椅子也是通過人體工學設計的,止住我這有可能的腰間盤突出,手中讀的小詩也通過kindle印入眼簾……

文學無用嗎,我不想知道答案,我更想跟你們談論詩,酒,哲學和愛情……

藉此共勉!


說這句話的人可不認為文學沒用。

——

由純文學上言之,則以一切美術之本質,皆在使觀聽之人,為之興感怡悅。文章為美術之一,質當亦然,與個人暨邦國之存,無所繫屬,實利離盡,究理弗存。故其為效,益智不如史乘,誡人不如格言,致富不如工商,弋功名不如卒業之券。特世有文章,而人乃以幾於具足。英人道覃(E.Dowden)有言曰,美術文章之桀出於世者,觀誦而後,似無裨於人間者,往往有之。然吾人樂於觀誦,如遊巨浸,前臨渺茫,浮游波際,游泳既已,神質悉移。而彼之大海,實僅波起濤飛,絕無情愫,未始以一教訓一格言相授。顧遊者之元氣體力,則為之陡增也。故文章之於人生,其為用決不次於衣食,宮室,宗教,道德。蓋緣人在兩間,必有時自覺以勤勉,有時喪我而惝恍,時必致力於善生,時必並忘其善生之事而入於醇樂,時或活動於現實之區,時或神馳於理想之域;苟致力於其偏,是謂之不具足。嚴冬永留,春氣不至,生其軀殼,死其精魂,其人雖生,而人生之道失。文章不用之用,其在斯乎?約翰穆黎曰,近世文明,無不以科學為術,合理為神,功利為鵠。大勢如是,而文章之用益神。所以者何?以能涵養吾人之神思耳。涵養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職與用也。

——《摩羅詩力說》

上文很長,簡短截說罷。

核心內容就這一句話,「文學看起來沒有用,但其實是有用的;文學正因為它看起來沒有專門的用處,所以它才能這麼用」。

其他的都是對這一核心內容的闡釋。這部分不展開了。只談莫言的原話。

——

我覺得這裡的三個「用處」各存有不同的含義。

第一個「用處」的釋義重點是「和科學比」,私心解釋一下,是「文學不需要像實學那樣為某些事物負責」。

第二個「用處」的釋義重點是「對文學而言」,私心解釋一下,是「既然文學不需要像實學那樣,那麼文學能做什麼呢?」

第三個「用處」的釋義重點是「用」,這裡就要展開來闡釋了。

如第一個「用處」的解釋那樣,文學和實學不同,不需要「有用」。這裡的「有用」只是不需要具體負責某項事物,而不是說沒有存在的意義。

然而文學在不需要對某項事物負責的基礎上,她的管轄範疇就變大了。她可以起到更多的作用,它可以不需要以務實為綱,她一下把形而上的、務虛的、浪漫的、許許多多的方面都抓到了手裡(儘管不一定是全部)。

所以,文學不一定需要負責某種事物。如果文學被定死了,必須對某類事物負責,那她的範圍就會收窄,她就不再有目前的地位。

所以這句話以我的理解,本質上是把文學抬到了一個不下於其他學科,甚至猶有過之的地步。我不敢說莫言和魯迅是一個意思(畢竟魯迅有上下文託著語境,而我不知道莫言原話說在哪),但我敢說這句話利用漢語的多義進行過故意的包裝。你看起來是自貶,其實是自誇。


人遲早進土,人活著也沒用


「文學沒有什麼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就是它沒有用處」

這不就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嗎?

你就跟他/她說,你這是在自打自己的嘴巴,作賤自己。

我們從邏輯角度仔細分析這段話:「最大的用處,就是它沒有用處」

轉換成數學語言,被改寫為:「最大的用處等於沒有用處」

[公式] 。也就是說, [公式] 是一個所有文學的用處的集合,[公式] 上的所有元素被賦予全序關係

[公式] 是一個有限多個元素的集合。由於被賦予全序關係 [公式] ,可得

任意兩個元素 [公式] ,必有 [公式][公式]

由於 [公式] 是一個有限多個元素的集合,所以必然存在某個元素 [公式] ,使得對於所有的 [公式] ,有

[公式] ,即 [公式] ,又因為 [公式][公式] 裏的一個元素,所以 [公式] ,但這與 [公式] 矛盾,所以通過反證法,我們得知

  1. 要麼 [公式] 成立但不存在 [公式] ,即文學的確沒有什麼用處,但是也沒有最大的用處。
  2. 要麼存在 [公式] 但是 [公式] ,即文學有最大的用處,但是的確有用處。

所以這個問題的命題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好嗎?各位。

由此還有一個問題,你們認為是哪種情況成立呢?1還是2,我想這纔是最核心的問題吧。

我當然是選1,因為事實表明,文學的確沒有什麼用處


你把文學和科學放在應用方面,可能是文學無用。但如果把文學和科學放在精神層面,那文學的用處遠大於科學。

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可能是在說,文學其實是很有用的,因為一部好的文學作品能帶給人精神層面的能量是無法想像的,如果文學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試圖來控制人們的思想,那所帶來的壞處是無法預計和估計的。比如那些邪教,無一不是編造出種種謊言來給他的信徒們洗腦。(或許這個例子並不恰當,但是大體是這個意思。)所以現在的文學,大體上都是一些正能量的。基本上來源於我們日常的生活,或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層面。不太具有控制人們思想這一行為或者能量,所以說文學是無用的。而科學比如說你會一些化學知識而用到一些不該用的地方,那很可怕。

而且文學相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來說,既不能直接讓我們喫飽穿暖,也不能讓我們國家更加發達,但是科學可以。袁隆平伯伯的雜交水稻就是科學的力量,科學的用處。這也是文學所不能帶來的。

以上是我個人的理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