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驗,每次CPI數據公佈都會有人認為,食品價格對CPI漲幅的貢獻最大,特別是其中的豬肉價格對CPI的走勢,似乎表現為一種領漲和領跌作用。只要豬肉價格進入上升通道,CPI就會維持在較高的水平。生豬似乎成了通脹攀高的罪魁禍首,CPI的週期波動也變成了「豬週期」。但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覺。迄今為止,沒有足夠的研究證明農產品價格上漲領先於通貨膨脹,也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食品價格的變化會給通貨膨脹帶來較大的壓力。2011年農業與農村部經濟研究中心對通貨膨脹、農產品價格上漲以及市場調控問題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通貨膨脹是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而不是結果。

關於通貨膨脹的原因,經濟學家給出了不同的解釋。貨幣主義學派把通貨膨脹完全歸結為一種貨幣現象,代表人物米爾頓·弗裏德曼說,「通貨膨脹是而且只能是由於貨幣數量的增長快於產出的增長造成的。」貨幣超發導致通貨膨脹的觀點在學界和社會上流行甚廣,但是這種理論在經濟政策和實踐中產生廣泛影響,主要是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遭遇石油危機的美英等發達國家,1980年代以後無論在經濟學界還是政策制定者中都已被拋棄。需要指出的是,貨幣超發解釋當前的物價上漲缺乏數據支持。根據人民銀行公佈的數據,8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93.55萬億元,同比增長8.2%,增速比上月末高0.1個百分點,與上年同期持平。8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9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76億元。因此,中國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長速度和名義GDP的增長速度大體上保持相當。

那麼,物價水平上漲背後的原因究竟為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水平的高低首先取決於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價格水平的變動也首先取決於商品價值量的變化;而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是價值規律的核心要義。因此,物價水平的上漲,根源在於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勞動時間較長,換句話說就是勞動生產率較低。

以農業為例。201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6.5億噸,農業增加值為9782.4億美元,佔GDP比例為7.19%;美國糧食產量約5億噸,農業增加值約為1641.88億美元,佔GDP比例為0.8%。表面上看,中國農業增加值是美國的6倍。但如果換算人均的話,美國農民的人均產值約為中國的13.4倍。中國農業產值,相當一部分是繁重的人工成本轉移到了農產品身上產生的。可見,中美農業勞動率相距之大。美國憑藉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在農業勞動人口不及總人口2%的情況下,一個勞動力能夠管理2700畝耕地。換句話說,美國僅用了中國1%的農業勞動力,就生產出相當於中國77%的糧食產量。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農產品價格便宜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在貿易戰背景下中國減少美國農產品進口或因為關稅提高進口農產品價格,正是當前食品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

(回答節選自《郜曉文:通脹這口鍋不該讓豬來背》,作者郜曉文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信息中心編輯,本文為獨家首發.原文鏈接:http://rdcy-sf.ruc.edu.cn/Index/news_cont/id/62428.html)


與關稅關係不大,我炒期貨的最近豆粕價格沒怎麼漲呀!所以不是飼料貴了而是真的病死了很多二師兄。病死了的豬成本會加到存活的豬身上於是豬肉價格就大漲了。


還不是因為你變貴了。(開玩笑~

貌似是因為什麼瘟病,死了不少豬師弟。


最近有什麼不漲價?不是所有的豬肉都會直接走向我們的餐桌,有的是很多企業採購了去做成其他製品。而且各地非洲豬瘟頻發,導致供需失衡。而且最近人民幣購買力確實下降了。


感謝邀請,豬肉漲價這個有很多的因素,中美貿易戰導致一些農產品物價上漲,美國通過對中國施加關稅來實現經濟的增長,從而促進美國國內經濟增長帶動美國美國人就業。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導致世界經濟的不平衡,從而間接的導致豬肉價格上漲,大家都知道,豬要喫的是五穀雜糧等這些農作物,因為美國增加了對貨物的關稅,從而導致進口這些五穀雜糧所用的資金比原來貴了許多,導致了物價上漲,沒有辦法的就將豬肉價格上漲起來。豬肉價格上漲的主要矛盾還是經濟利益的分配不均導致的問題,底層的勞動人民只好被動接受豬肉價格上漲的趨勢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