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寫作的朋友體會過嗎?可以分享一下感受嗎?

很多作品正因此因此而偉大。


我一直認為作者不是一個創造者,而是筆下故事的見證者。

不去自己強行左右角色生死,一切順著推演,一切自然。

當故事開始自己自如前行時,作者就成了旁觀者,也就是真正的作者。

自己的理解~也一直是這樣去創作的。


上一個故事寫了40w字,然後我以我認為最好的結局寫死了女主角。

這種好不是對作者好,對讀者好,對主角好,僅僅是有足夠的戲劇性。

女主真的死之前當然有很多鋪墊。寫到她要和父母告別、父母不知道她已經身患絕症、她最終因為陰差陽錯無法和父母開口、母親還和往常一樣送她出門、在陽台上看她走遠時,我趴在鍵盤上哭了。

後面又寫到,她被癌症折磨得沒有人形,彌留之際,提著一口氣不肯走,當初因為街上一次偶然問路而結識相愛的男主終於趕到,握著她的手說「很高興當初你向我問路,現在放棄吧」,我又哭了。

我寫故事事後會修改幾遍。當我修改看到這段時,我又哭了。

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我當然沒有理由哭,可是那一刻會非常非常難過,就是忍不住的嚎啕大哭。而我本身不是淚點低的人。

那個故事寫完不久就是七夕,晚上路過商業街,看到街上一對對男男女女,我突然愣在街角。忽然就想如果是像故事的尾聲里寫的那樣,十年後男主角獨自一人生活,他站在街角會是什麼感受?愣住的那一刻,實際上,我感覺到了男主角的心情。他想起自己的愛人,想起她健康時活潑明朗的笑容,想到當年他們也是在這條商業街上,她如何挽著自己的胳膊說笑。再看眼前物是人非,有一份酸楚。可又覺得她就在自己身旁,和他一起淡淡微笑著看著街上這些年輕的男男女女。


沒那麼複雜。如果有看電影流淚的經歷,實際上你就已體驗過。

一個人物,不僅有客觀的規律決定(比如不能說一個人被火車壓頭還沒死,第二天歡歡喜喜地又出現),也有作者的意圖決定(比如製造悲情)。作者在展開故事時,一定程度上是會進入人物的,就象我們看電影進入人物一樣。所以,作者也可能悲傷。作者不是上帝。上帝也要遵循自己制訂的自然規律。


emmmm,我不喜歡看配角被寫死,但是我喜歡寫死配角甚至主角。你問什麼感受?沒有你說的這麼高尚,有時候就是為了鋪墊劇情,起到轉折作用。而且其實對於作者來說,真的沒有讀者來的悲傷,因為對於我們來說,這個故事是已知的,各個角色的命運都安排好了,這人要死,啥時候死,怎麼死,在我們心中都推演過千千萬萬遍了。但是對於讀者來說,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他們的情緒一直被角色牽引,所以看到角色死了會感到特別特別虐,因為他們並不知道那人會死。所以寫了文才知道,讀者的世界和作者的世界完全不一樣,也沒有可比性。


參見?三個火槍手?創作背後的故事


一旦人物立起來了,作者就會認為他活了,作者自己認為這個人應該存在的時候又千方百計的讓他消失,你說有多殘忍。


請嚴格按照大綱來,要想半路更改需要大修,那就請把接下來的大綱圓好。實在捨不得主角死,來個番外篇如何?兩個結局,各取所需。


知乎是不是腦子有問題,老是邀請我回答這種莫名其妙的東西,我回答都刪完了還給我發,有病


大多數時候不會感到悲傷,因為我知道我要把他寫死了,不過也有自己非常喜歡這個人物,但是我為了劇情,為了填坑不得不把他寫死的時候,會很難過,這種難過跟讀者的心情類似,不過作為親媽,難過中還是會帶有一點點愧疚的,為了彌補這點愧疚,我可能會選擇為他多寫幾章番外。

然後……

再去虐別的角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