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鋼鐵滯銷,幫幫他們……


小夥紙我覺得你很有想法。

印度人的撤退,這是不一般的撤退,我截取了印度《烏裏:外科手術式打擊》的撤退片段

烏裏:外科手術式打擊 撤退

本片不但是當年的寶萊塢票房冠軍,而且IMDB評分高達8.9,吊打戰狼,號稱根據真實歷史改編。2016年4名巴基斯坦武裝分子摸進印度兵營,打死19名印度士兵,激戰6小時才被全部擊斃。印度隨即展開報復,據稱印度特種部隊深入敵境,打死十餘人。當然電影中的戰果擴大至了五六十人,而據路邊社消息,當時印度特種部隊其實只打死兩人,總之,已經吹成大勝了。

然後電影中的撤退片段簡直讓本軍盲一口老血

簡單的說,印度最精銳的特種部隊,直接在敵軍的直升機底下密集隊形跑步,扛著敵軍的機槍掃射,無一傷亡。。。。。。

哦對了,電影的原型是比哈爾團,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因為這次和我國對壘的也是這支部隊,沒錯,印度的王牌軍之一,號稱屠殺機器,令我軍聞風喪膽(迫真)

再想想,上一波中印團戰,撤退的什麼下場?再想想被俘的呢?

我非常確信,理性的印度士兵絕不會撤退。


為什麼要讓他們撤退呢

以前我說過我國在印度方向上的一線戰術配置,一線前沿哨所人很少,一般的戰術考慮是依託陣地堅守幾個小時時間,然後二線頂上來替我們報仇。聽起來很悲壯的樣子,實際這是把印度至少高估了兩個維度做的「最壞打算」,也就是戰術上充分重視敵人的表現。

基於最壞打算,做最好努力,這是軍事指揮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

印度一直以來在對我邊界上保持的是「進攻姿態」,這個進攻姿態非常複雜,包含方方面面的內容,包括後勤、指揮系統、前沿兵力和陣地建設等等。簡單通俗容易理解的就是,兵力配置是按照三倍於我來配置的。打進攻作戰一般都是三倍配置,一部用於衝鋒,一部輪替衝鋒,另一部配置在衝鋒出發陣地附近作為預備隊,也負責防止敵方反衝擊。

印方就是這麼配置的。

我無數次在高倍望遠鏡裏看到過他們組織進攻演練,說實話要把他們「提高兩個維度做最壞打算」,還是要費很大勁的。

印軍的戰術動作非常死板,都不用感受,僅僅是炮隊鏡裏看半天都能猜到他們就那麼幾招。

先是重火力和隊屬遠程火力一頓亂炸,爭取打掉我方火力點,至少是形成壓制。

然後就是英國及其殖民地軍隊慣常用的步兵衝擊,一般是採取三三制的散兵線配置,利用地形死角逐漸靠近我方防禦前沿。

最後就是一板一眼的集團衝鋒,某個印軍軍官會發一聲喊,大兵哥們得到號令,便從那藏身的土包、土坎、彈坑中躍起,齊齊直奔解放軍而來。

懂一點步兵戰術,或者稍微有點常識的都能看出來,這種所謂的「戰術」是軍隊組織能力低下的表現。1、沒有反衝擊配置,一旦進攻受挫沒有安排反衝擊支撐,會被反推直到進攻出發地線才能得到反衝擊支援;2、重火力配置不足,山地作戰,步兵火炮太少了,這又體現出後勤乏力;3、在重火力不足的情況下採取的卻是正面硬攻的方式;4、在西藏的地形下隊形展開不足,很難展開足夠的兵力對我方前線形成足夠壓力。

就這水平,我能想出一萬種方法讓他們傻眼,比如正面撤退、留下兩翼,吸引正面敵軍深入脫離重火力支援,然後反衝擊,可以舒舒服服把衝上來的印軍包餃子。

以上是寫給有點陸軍戰術基礎的朋友看的,以下是太長不看版

印軍跟沒頭蒼蠅的區別在於他們有頭

所以我憑什麼要讓他們舒舒服服撤退?

從人道主義角度講,將他們擊潰產生的傷亡將會遠遠大於徹底打垮他們然後俘虜。咱們是仁義之師,應該盡量不要屠殺太多人,能收容收容,收容教育遣返不好麼?像這次一樣打個擊潰戰,結果自己凍死了那麼多,真的不人道。

擊潰戰很好打,印軍這種組織度的軍隊很容易士氣崩潰,甚至你都不用怎麼打他,在他進攻路線上埋幾個地雷,等地雷觸發的時候來一波反衝擊,他們自己往回逃命的人就能衝垮自己的防線。你以為進攻受挫逃回去的大兵哥能乖乖聽軍官的話?不會的,他們是驚弓之鳥,跑回自己防線之後會跟軍官激烈衝突,想方設法跑更遠,極其容易帶動整個防線崩潰。

網上有一句比較流行的話:窮則戰術穿插、達則給老子炸

為什麼不能一邊戰術穿插、一邊給老子炸呢?

西藏這種地形打戰術穿插簡直不要太爽,我敢說天底下就沒有比喜馬拉雅山南麓更好打戰術穿插的地方了。這個地形戰術穿插行軍當然要困難很多很多,山坡太陡,然而這樣的地形打阻擊戰他也非常容易啊,幾個人的戰術小組就能依託地形堵住一大波軍隊,何樂而不為之。

要是我我就安排多個波次的戰術小組迂迴穿插,在敵後組織多個層次的阻擊,最好是多帶點炸藥,在幾個關鍵地形組織大量爆破,破壞敵方道路、橋樑。

喜山南麓這種掛壁公路簡直不要太多,隨便找幾個地方炸一波,戰術小組過不去的地方麻煩空軍兄弟來一波也行,山體鬆動特別厲害,幾百公斤炸藥製造幾千上萬立方米的塌方體根本不是什麼難事。

戰術小組也不要跟印軍死磕,就圍繞著塌方體騷擾就行了。沒事躲在叢林裏用狙擊步槍敲幾個軍官就行,沒必要跑出去打陣地戰。

待前沿堅守成功,開始組織反衝擊,印軍前沿崩潰以後就會上天不能下地不得,部隊被壓縮在一個非常狹窄的溝谷內,人員密度急劇上升。

這時候再給老子炸,那也不遲嘛。

戰術上的撤退比你想的容易多了,戰略上的撤退纔是真正的目的,來一套迂迴穿插與炮火昇天組合拳纔是最好的、最能促成戰略上撤退的操作。迂迴穿插完成之後鞏固穿插點,要不幹脆來一波火力遮斷,包個大餃子纔是墜吼的。至於餃子餡包了以後是喫了還是留著那就是你說了算了,教育教育就放回去也行,輸出革命讓他們直接歸建到印共遊擊隊也不是不可以。

所以,幹嘛要讓他們撤退?


這會非常非常艱難。

現代戰爭的殘酷程度超乎想像,武器的殺傷力早已經不是62年的水平了。

而解放軍有一項嚴重的缺陷——火力不足恐懼症晚期。

而且印度軍隊是一支非常有勇氣軍隊,62年的戰爭中,面對懸殊的實力差,他們仍然勇敢地攻擊我軍,我軍戰士事後驚魂未定地評價道:「敵方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而且印軍多年來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支持,打造出了一支沒有短板的軍隊,早已不是62年的印度了。

面對這樣一個自信強大的敵人,我軍很可能撐不到敵人投降或撤退,就把他們擊潰了。


打仗的時候,我們要第一時間搶佔高地。

誰拿下了高地,誰就佔據極大的軍事優勢,可以在高地上建立陣地以逸待勞,等對手自己過來送死。

而另外一方,必須要拚命攻擊高地,付出血的代價去佔領,否則只能被動捱打。

你平時看的中國地圖,都是平面的,但軍事家看的地形圖和你看的那張可不一樣,他們看的都是立體圖,近似於軍事沙盤。

這個圖有點模糊,給你們換個世界立體地圖吧,鳥瞰整個亞洲。

在整個亞洲,有一處絕對的戰略高地,那就是青藏高原,海拔明顯高於其他地方。

而這塊高原,屬於中國領土。

西藏,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50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和南北極並列。

而位於西藏邊境的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6000~7000米,其中最高峯珠穆朗瑪峯海拔為8844米。

翻過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印度的恆河大平原,這裡的海拔,僅200多米。

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在中印邊境,我們有一條數千公里長的無敵城牆,城牆的高度為4000~5000米,牆垛的高度為7000~8000米。

印度想進攻中國,就必須從平原地區向上攻擊這數千米高的城牆,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中國列印度,越打海拔越低,越打氧氣越多,越打氣溫越高。

而印度打中國,越打海拔越高,越打氧氣越少,越打氣溫越低。

打到一定海拔,印度全軍高原反應。

而天天在高原訓練的中國軍隊,打到低海拔的印度平原,絕對不會出現任何平原反應。

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受阻於喜馬拉雅山脈後形成暴雨降落,讓印度恆河平原成為了極其肥沃的土地,這裡聚集了印度大量的人口和經濟精華。

解放軍每前進一步,印度經濟都會損失慘重。

但西藏就不一樣了,青藏高原是公認的生命禁區,氧含量只有內地的一半,非常不適合人類生活。

西藏面積120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總面積的1/8,但剛解放時,全西藏人口僅127萬。

哪怕到了2018年,整個西藏的人口也僅僅只有300多萬,且大部分集中於城市。

印度軍隊哪怕僥倖突破了無敵城牆,面臨的也是大片無人區。

中國經濟基本沒有損失,反而是印度的後勤運輸會承受極大的壓力,整支大軍動輒有覆滅之危。

西藏的存在,對印度的戰略威懾力太大了。

但如果西藏在外國手中,那中國就對印度失去了戰略威懾力,且中國的新疆、雲南、成都平原等地,會反過來受到青藏高原那居高臨下的軍事威脅。

所以外國勢力才會千方百計的要肢解中國的西藏。

肢解了西藏,就等於憑空破碎了中國西部的無敵城牆,戰略利益非常之大。

如果西藏在中國手中,那印度人要一直打到四川成都,才能開始真正威脅中國經濟的根基。

這個距離,那不是一般的遠。

解放前,要從成都去拉薩,需耗時半年以上。

沒有路,汽車上不去,交通靠騎馬,運輸靠駱駝。

1953年春,西藏遇到了空前的糧食危機,幾萬進藏解放軍面臨斷糧的風險。

西北軍區立即組織運輸隊,由慕生忠將軍帶隊,率2500人和1.7萬峯駱駝,從青海格爾木出發,千辛萬苦的運了200萬斤糧食到西藏。

這麼點糧食,16個火車皮就拉完了,大概1/4列鐵路貨車,今天我們輕輕鬆鬆的就可以在幾天內運到西藏。

但當年,慕生忠將軍來回花了7個月的時間才完成任務,犧牲30多人,死亡4000多峯駱駝。

哪怕西北軍區動用全力,都無法維持駐藏部隊的正常物資補給,更別提高強度戰鬥了。

1954年,中央下令修建青藏公路,由慕生忠將軍帶隊指揮。

為開闢這條公路,我軍一共動用100多萬頭氂牛和10萬軍民。

修築青藏公路時部隊發的袋子解放軍官兵部隊,靠鐵鍬、鋼釺等極為簡陋的工具,開鑿公路。

還有很多路,需要在懸崖峭壁上修建。

高原反應、自然災害、施工意外,時時刻刻的威脅著築路大軍,共有3000多名戰士和工人獻出了生命。

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慕生忠將軍僅用了7個月零4天的時間,就打通了青海格爾木到拉薩的公路運輸線,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歷史。

從青海格爾木到拉薩,靠雙腳走一遍花的時間差不多要7個月了,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修築的公路,只是為瞭解決西藏交通從無到有的問題。

至於質量,可想而知。

說是公路,其實就是一條農村級土路。

青藏線的平均時速,僅20公里每小時,路面坑坑窪窪。

而且頻發的自然災害,導致交通頻頻中斷。

數十年來,這條公路都是斷了修,修了斷的狀態,改革開放前,一年能斷通150多天。

雖然慕生忠將軍用了7個月就修築好了青藏公路,但中國足足用了50年的時間,才終於完成了對青藏公路的改造和升級,令其達到全程二級公路的標準,大大提升其運輸能力。

1954年通車的青藏公路,雖然初始運輸能力極弱,但比起駱駝要強的太多了,這條公路讓我軍終於有能力為駐藏部隊提供足夠的補給,並慢慢積累了足夠的物資,於1962年發動了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

大勝後,我們放棄了藏南

中國和印度的領土糾紛主要由兩大塊組成,藏南和阿克賽欽。

面對印度方面的屢屢挑釁,1962年我軍發動了對印自衛反擊戰,大敗印度軍隊,不僅一舉收復所有領土,甚至兵臨印度首都新德里。

但大勝後,我軍卻主動退兵20裏,把藏南讓給了印度,只保留了阿克賽欽地區。

藏南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是一片極其肥沃的土地,有西藏小江南之稱。

因為印度洋暖濕氣流,藏南的年降雨量高達9000毫米,極其適合農作物生長。

什麼叫年降雨量9000毫米?

這次長江發那麼大的洪水,實際上長江流域地區的年降雨量才400~1600毫米。

長江最濕潤的地帶,也就1600毫米年降雨量,哪怕到了海南島,年均降雨量也才1639毫米。

而西藏隔壁的新疆,地形高差和藏南差不多,年降雨量才150毫米。

藏南位於喜馬拉雅山之南,海拔從6000多米徒降至500米。

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坡度,遠遠比北坡要陡峭。

我軍向藏南運輸物資,需要先把物資從內地運輸到西藏,再翻越喜馬拉雅山脈運送到藏南。

通向藏南的運輸道路,夏季會被暴雨阻斷,冬季會被大雪封山,每年只有10月和11月這兩個月能通行。

而印度方面,則背靠大平原,可以依託10億人的力量源源不斷的提供兵員和物資。

從軍事上,藏南是根本守不住的,解放軍再能打都不行。

而阿克賽欽就不一樣,海拔4000米,雖然是一片荒地,但易守難攻,被我軍牢牢佔據。

藏南雖然肥沃,但戰略意義很小。

阿克賽欽雖荒涼,但戰略意義極大,這塊地可以同時鏈接新疆、西藏和克什米爾。

從阿克賽欽出兵,距首都新德里僅400公里,是懸在印度頭上的一把利劍,一塊絕對的戰略要地。

這次和印度發生衝突的加勒萬河谷,也位於阿克賽欽。

而在藏南方面,由於麥克馬洪當年不是很熟悉西藏地理,在地圖上劃線的時候,有一處未按照喜馬拉雅山的山脊線劃線,這個地方名為墨脫。

墨脫縣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以南,是我國紮在在印度大平原身上的釘子,當年收復藏南的部隊,就是從墨脫縣出兵的。

哪怕按麥克馬洪線,墨脫都是中國的,所以印度只能容忍這塊釘子的存在。

因為墨脫的存在,中國在藏南地區保持絕對的軍事優勢,居高臨下。

只要物資充沛,藏南隨時可以收復。

平面圖大家看的可能沒啥感覺,看看立面示意圖吧,你就知道墨脫的軍事意義有多重要了。

很多人對藏南物資運輸之艱難沒太大概念,甚至認為藏南是西藏之南,兩者之間是一片平地,大軍分分鐘可以抵達。

我今天先告訴你們,對墨脫的物資運輸有多難。

物資想到藏南,必須先到墨脫。

墨脫縣北邊是南迦巴瓦峯,海拔7782米,南邊的最低海拔僅數百米,平均海拔1200米,年降雨量高達4000毫米。

夏季暴雨斷路,冬季大雪封山。

1961年10月,中國就開始了墨脫公路的勘測,但哪怕對印自衛反擊戰都已經結束了,這條路都沒有動工,所有的物資都是用人背馬馱的方式硬生生運進去的。

1975年7月,經過長達14年的勘測,墨脫公路終於開工了。

邊修邊毀,再修再毀。

施工6年,犧牲34人,重傷近百人,幾無存進。

1981年,西藏交通廳從實際出發,停建了墨脫公路。

築路軍人們辛辛苦苦修的路,除扎木大橋和扎木往前24公里可以使用外,其餘全部被自然災害摧毀。

90年代,在改良了施工方式後,墨脫公路項目重啟。

1993年9月,墨脫縣城終於第一次通車,幾輛汽車披紅掛彩的開了進去。

常年與世隔絕的墨脫人第一次看到了這種「會跑的怪物」。

但第二天,墨脫公路就被泥石流摧毀,開進去的報喜車,再也沒有開出來。

1995年後,墨脫勉強能做到分季分段通車,但全年最多隻能保證2~3個月的通車時間。

其他時間,都在斷路和搶修中度過。

21世紀後,中國的工程技術再度得到了飛躍式的提升,工程師們提出用隧道的方式強行穿越嘎隆拉雪山,避開大雪封山的影響。

2013年10月,扎墨公路建成通車,一舉將墨脫縣的通車時間提升到了8個月,極大的增強了墨脫縣的物資運輸能力,解決了西藏軍區的老大難問題。

但區區一條公路的物資運輸能力,打一場小規模戰鬥是可以的,用於大國之間的比拼,是遠遠不足的。

而把物資運進藏南,更難。更別提,我們直到2013年才擁有了這條公路。

1962年的中國,如果選擇在藏南和印度對耗。

打輸了,會輸;打贏了,也會輸。

這一切都是因為物資根本運不進去。

藏南的達旺地區,甚至是西藏六代達賴倉央嘉措的出生地,但我們不得不撤。

因為一過11月,鋪天蓋地的大雪就會切斷我軍後路,印度方面則可以肆無忌憚的以多打少。

再不走,就來不及了。

1962年自衛反擊戰的目的,毛主席在香山會議上說的很清楚:「起碼要保證三十年的和平」。

這個目的,完美的完成了。

但如果物資能無所顧忌的運入藏南,我們根本就不會撤。

1962年的中國,維持幾萬駐藏部隊的正常補給已經非常困難,更別提在藏南開戰的消耗了。

物資投放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了中印邊界解放軍的戰鬥力強弱。

青藏鐵路

要想增強對藏南的物資投放能力,首先要增強對西藏的物資投放能力。

畢竟如果物資連西藏都運不進去,就更不提運到藏南了。

青藏公路的運輸能力,極為有限,不僅破舊,而且路途遙遠。

從一個山頭到另一個山頭,得九曲十八彎。

時速慢,運載能力低,還經常被地質災害給中斷。

早在1958年,中央就下令鐵道兵部隊修建青藏鐵路,這條鐵路對國家安全的重大意義簡直一眼就看得出來。

但是在青藏高原上修鐵路,遠遠比想像的要困難。鐵路的運輸能力確實大大高於公路,但對地基穩定性的要求也遠大於公路。

公路沉降一點點,破個洞,慢一點還勉強能開。

但整條鐵路線,如果有一處出現問題,則全線皆斷。

偏偏青藏高原上到處都是凍土層,最厚的地方達500米。

和俄羅斯等永凍區不一樣的是,青藏高原的凍土層位於凍融臨界點,時凍時融。

冬天的時候硬的像冰塊,夏天的時候軟的像爛泥,異常棘手。

很多外國專家認為,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修建鐵路幾乎不可能。

全世界就這麼一塊高原凍土,極為特殊,連個可參考的國家都沒有,一切都得自己摸索。

經過半個世紀的科研,中國終於攻破了凍土修建鐵路的技術祕密。

2006年7月1日,翹首以待半個世紀的青藏鐵路,終於全線建成通車。

而在它身邊的,是為西藏運輸物資服役了半個多世紀的青藏公路。

青藏鐵路被譽為天路,是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蹟,於2013年9月入選"全球百年工程"。

今天的中國人,想去一趟拉薩,簡直太簡單了,和以前的艱難險阻一比簡直不值一提。

420741620899684945123734572262300955197088834221728902467190026943200000000000000000000053897628805389762880538976288053897628805389762882130000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條鐵路讓西藏的經濟得到了提升,解放軍的物資投放能力也得到了飛躍。

被動捱打的印度

因為青藏鐵路的存在,西藏再也沒有物資運輸的壓力了。

而2013年,墨脫公路也已經建成,據說還在研究全橋樑+隧道的形式,不惜血本的情況下理論上可以讓墨脫實現全年通車。

這些年基建狂魔的技術儲備,讓西藏軍區再也沒有物資的壓力。

解除掉這個枷鎖的限制後,西藏的軍事戰略意義就太太太太大了。

西藏在中國手裡,居高臨下,隨便找個地方設個陣地就能對印度形成高地優勢。

幾十重陣地,各個都是高地級威脅。

而印度軍隊即便傷亡慘重的突破了喜馬拉雅山脈的封鎖,也會被無人區死死的困住。

橋樑一炸,鐵路一斷,印度軍又麻爪了。

中國列印度,打贏了就是贏,打輸了也不會輸。

而印度打中國,打輸了就國滅,打贏了也沒法贏。

這是巨大的戰略優勢。

兵法中所說的進可攻退可守,立於不敗之地,說的就是西藏了。

更別提在國力和軍隊戰鬥力相等的情況下,印度軍根本攻不破那道無敵城牆。

所以在國家戰略上,中國從來沒有把印度當成自己的對手,只重視蘇聯和美國。

在軍事上,印度的地形太差了,純粹是一個被動捱打的局面。

如果在經濟和軍隊戰鬥力上還不如中國,那印度哪裡配成為中國的戰略對手。

印度自己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在邊境搞摩擦純粹是為了轉移疫情責任而已。

事情真搞大了,印度總理自己第一個慫了。

曾經制約西藏解放軍的後勤運輸能力,如今已經出現了數百倍的飛躍。

西藏的絕對地形優勢,會被解放軍發揮的淋漓盡致。

本來戰鬥力就比印度人強,如今還佔據地利迫使印度人自己衝上來送死。

這簡直是單方面吊打啊。

看過立體地形圖的人,都不會認為印度有資格當中國的對手。

因為印度真的不是對手。

作者:遠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看了一眼立體地形圖,我就知道印度不配成為中國的對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