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這!就是灌籃》定位是綜藝,觀眾的定位自然也就是看綜藝的那一波,可以從這幫觀眾的角度分析一下。

節目組想必也是綜合了很多理由才選擇的半場,個人也覺得對於這波參賽者,半場33是比較合適的,這裡隨便扯扯我認為的10個原因吧(當然是其他答案中未出現的):

1.對於這些觀眾,場上6個人已經夠難認的,勉強靠剪輯師給特寫可以通過髮際線認出個鐘顯超,你讓他們去看10個人亂動,誰進的球怕是都看不清楚。

2.節目中間有個Q版郭艾倫和林書豪畫黑板教戰術的環節,33的小配合還能講解一下,觀眾結合著比賽也能看個大概,你讓郭講個55的配合,一堆人一頓掩護跑位,誰能明白?

3.參賽者中如方良超平常心之流沒接受過系統訓練,夏浩然之流很少打成年人比賽,所以他們在全場的高壓和環境下或許會失誤增多,半場的失誤也就是一個轉換球權,而全場的失誤基本就是一個快攻,所以球員失誤會被放大,這個時候,張寧可能就帶不動了啊,實力差的會在輿論壓力下很早就被淘汰,節目還怎麼玩?

4.全場規則比半場多,觀眾容易看懵。比如有些看球不多的觀眾看著看著就有疑問了:8秒過半場是球過還是人過啊,二次進攻怎麼就變成14秒了啊等等。

5.說實話平常打野球的籃球愛好者還是比打全場的體力班子要多。半場更有代入感,更貼近廣大熱愛野球的人們。

6.半場進球效率更高,就更容易出現逆轉、絕殺等可能,節目就燃,我們平常打野球經常4比4的時候來個絕殺(關鍵進攻一次進了就算絕殺吧),但全場比賽就連准絕殺都少之又少。

7.全場的話我們不自覺地會把CBA和NBA跟他們對比,那還得了,這一對比顯得場地很空是小,多一堆黑粉就完蛋。

8.以《這》裡面的那個解說的水平,要去解說全場恐怕是很吃力哦,那就只能請蘇群楊毅之類的來解說了,預算已經花在易建聯和馬布里那裡了,哪還有錢?!

9.從機位角度來說,打半場從正常機位俯視機位切到籃下或側面的機位毫無違和感,要是打全場把視角這麼亂切,不買個騰訊VIP還真適應不了。

10.說不準決賽就找個街頭籃球場地打55的,結論也不能下太早~


半場節奏快觀賞高,個人能力作用大


瀉藥

說實話一方面是節目觀賞程度,這類節目更多要體現球員個人能力的,半場相對來說攻防轉換比較適合節目的效果。

在一方面可能是球員能力方面,大概數一下,龍騎士這邊張寧,宴旭,祝鳴震等球員都是cuba箭頭人物算半科班出身,而反觀對面可能大部分球員來自於野球場居多,真要打起全場很可能會場面一邊倒,而且體力消耗下導致觀賞度太低。

本身這檔節目我還是當成真人秀綜藝節目來看待的,專業性和娛樂性2:8吧。。


1.打全場打得話體力消耗太大。

很多球員會因為體力問題動作變形,導致命中率極度下降,比賽會變的極為難看。看著每次都能打100以上的比分,要是全場的話可能就80分封頂。而且由於回合時間變成24秒,進攻回合數會減少,比分會更加低。整個比賽精彩程度大大下降

2.對戰術要求太高,如果給這麼多空間的話。場上跑位要求太高,像他們沒有經過長時間配合,場上局面會變得非常混亂。剪輯師可能會累死。

3.還有就是全場的話,每個人隊要上5個人,學院派還好,打半場居多的球員有些人根本接受不了這麼長時間高強度的對抗,黃隊球員數太少,更不支撐不了四節比賽,粉隊也不一定能堅持。

4.場上位置不明確。總不能黃隊場上排出三後衛兩前鋒的陣容吧!

打半場以上問題可以得到解決。

我真的很喜歡每一個領隊和大多數球員,這個節目真的非常好


我感覺他們的剪輯師和攝像並沒有那麼高的水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