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包括(嗅覺,視覺,聽覺,味覺,感覺)

智力正常

我想知道從」無」到」有」的因果關係。或者說」無」是因為什麼纔有了」有」。兩者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差異。


謝邀。

感知、知覺、意識、感官等等說的是同一個範疇或現象。

通常人們總是以為是因為有了感官纔有了感覺,而實際上是因為有了感覺纔有了感官的劃分,或者說感官僅僅是某種感覺類型和範疇的一個劃分和界定。

比如說,先有看,纔有了這些結論:哦,是眼睛在看,哦,有一套視覺感官系統,如果沒有這套系統也就沒有看、沒有視覺。

這裡的關鍵點是,儘管後來得出了是依靠【眼】來看的,但這個結論卻是在先有【看】的情況下給出的。

所謂感官等等實際上是一些感覺、信息形態,沒有什麼所謂的實物。

人就是一系列感知、或意識等等知覺形態的集合。


沒有攝像機怎麼錄像?


不會。

「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意味著:

--- 能分辨「自己」和「非自己」的物理邊界,這需要感官。

--- 需存儲(記憶)信息並不斷調用和更新,形成連續的「自我」意識,信息輸入需要感官。

「自己」從「無」到「有」的過程:不同感官獲得的信息(數據)之間比較運算,實時信息與存儲信息比較運算。

舉例1:嬰兒吸允乳膠奶頭,大拇指沒「感覺」,但吸允很像乳膠奶頭的大拇指,大拇指有「感覺」。慢慢「發現」大拇指是「自己」的一部分,而乳膠奶頭不是。

舉例2:嬰兒把媽媽的聲音和心跳存儲在腦中,聽到話語聲與記憶的聲音比較,如一致,就知道「自己」在媽媽的懷裡,否則會大哭,召喚媽媽。

大腦完全發育,完整「自我」建構後,再將感官功能去除,不影響已存在的自我意識。

如果感官功能正常,大腦原有的存儲徹底刪除,一個人完全失憶,將不再意識到「自己」。


謝邀。

首先意識並不完全依賴於感官,僅僅是現在的人的意識「更多」依賴於感官信號,就以為意識是來自於感官的,但實際上人的夢以及很多橫空出世的「想法」與感官並沒有直接關係。也就是一些「差異化」的定義和「量化」是直接與感官相關的。而一些「直覺」「下意識」並不依賴於問題描述裏所羅列的那些感官。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以上的那些感官,是可以意識到自己的,但是否是用「自己」和「存在」這個名詞就不一定了。就如一塊石頭一棵樹是否有意識作為人來說是不知道的,斷言有無過於輕率了。插個玩笑,孫悟空和各種草木成精的可是有意識的,傳說也不是流傳一天兩天了。

意識除了自己的,其他人是感知不到的。你說你有「意識」,但別人沒感知到,就是不承認你也沒招,被精神病就是這麼來的。尤其是在「科學」論爭當中,意識內容從未被明確的承認過。這種非物質態的東西無法探測,更無法證明其「內容」的「真偽」。


智力或者說智慧,源於各種感官的對信息的捕獲,重建,演繹和創新。所以,缺少了感覺器官的信息支持,何來智力的功用。

就好像自行車缺少了兩個車輪,一副車把,一個車座,只剩下車架子,還是自行車嗎?

據說有個實驗,是刺激沒有身體的小鼠大腦,可以有神經衝動的作用。但是這也是基於小鼠以前的經驗而來。如果把神經細胞直接培養成一個大腦,不知道是什麼情況!


那樣的人根本不會有意識。。。你設想的情況,就相當於一臺沒有任何輸入設備的電腦,然後你問這臺電腦能不能運行任何程序。。。


生命的本質就是獲取信息和環境互動。

獲取信息,消除信息熵,這就是生命的本質。

你的問題因果倒置了:不能夠感知環境獲取信息的話,生命就不會存在。


謝謝您的邀請!如果有問題多多包涵。

意識是物質達到一定程度所產生的產物。由此可見,物質對意識起到決定性作用。假如一個人沒有任何感官,感覺。那麼他也就不能感受到物質的存在,沒有眼睛,他看不到世界。沒有耳朵,他聽不到聲音等等。如果非要給他一個大腦,那麼他也會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在虛無中。也就沒有任何意識!我舉個例子:一說到孫悟空,我們就能想起他的模樣,形狀。那是因為我們見過這個形象。如果沒有見過孫悟空這個形象,是不可能知道他到底是誰,到底是怎樣的形象。

有些人說,沒有任何物質,也可以知道這個物質的形狀模樣。胡說八道!要麼是唯心主義者,要麼就是在胡扯!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們當中真有這樣的人,名字我不點了,您自己去找。

所以人如果沒有任何感官感覺,是不會有意識的。(不過我要提醒一下,這是目前這個時代的看法,真理是由相對性的,也許到未來的某一天,生物學證明瞭這個結論是錯的。不過現在這是絕對正確的!)

(本人是唯物主義的思想,解答這個問題的人們可能會有唯心主義,或者二元論者。但這是馬克思爺爺天下,聽誰的,你心裡應該明白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