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 - 陳鴻宇

作詞:唐映楓作曲:陳鴻宇編曲:趙鑫馬雨陽夕沉下

的飛鳥

影子多細長夜宿在某山口霧氣濕衣裳挎壺酒給荒野飲酌那秋黃不籲然不吟唱

只拾掇行囊

趟出這片枯寂 就趟過生長遇見風起水浪 就遇過虛妄忍住頃刻回望 就忍過恓惶一如年少模樣日升抑或潮漲痛徹抑或善忘你要去的地方四野細雨春芒太輕 太急 恓惶

聽街聲

聞世況或走俗尋常經戈壁過斷橋塌落泥土香遞根煙給路客解乏這星光繭磨在

鞋跟上

無所謂遠方趟出這片枯寂 就趟過生長遇見風起水浪 就遇過虛妄忍住頃刻回望 就忍過恓惶一如年少模樣苦旅抑或迷香歡喜抑或墜亡你要去的地方遺情處有詩章

更行 更遠 還唱

沿途避走齊脖的深草和滾落衰亡的陡坡給蹭過車的老司機遞煙解乏不惦記竹筒盛雨露的事兒你要愛荒野上的風聲勝過愛貧窮和思考暮冬時烤雪 遲夏寫長信早春不過一棵樹


謝邀。

在某些時候我會很想脫離身邊的環境,一個人走到某個地方去。有時候我採取一些行動對這種願望做輕微的疏解,比如自己跑出校園在深夜的北二環溜達,比如溜到外面住一晚,比如一個人去喫個海底撈。去到陌生的環境令人感到安全,暗室令人感到安全,遠方令人感到安全,尤其當身周的環境彷彿要扼殺一個人的時候。

走起來,沿著公路,沿著樹林,沿著河岸,走去荒野,走去遠方,只有在踏上旅途後的行走中,才無所謂荒野,無所謂遠方。歌裏沒有讓人感覺到「旅伴」的存在,沒有起始點,沒有目的地。友情、羈絆、拼搏、奮鬥、執念,這些社會化的價值在歌中通通隱匿,唯一留下的是自我的感受——不喜不悲,平靜而孤獨。行者孤獨,靜默中而力有萬鈞。 陳鴻宇的唱詞裏一貫形象是個極世俗而極澹泊的人,《還鄉去》裏爆竹歡騰、老友新婚,最終也落到「只怕來年無新願,舊願尚未償」的人生叩問。《途中》也是一樣,給路客和司機遞煙、聽街聲、聞世況,一樣不落;而到了一同飲酒這樣親密之舉,就成了挎酒與荒野,共飲秋黃。獨自烤雪、獨自寫信,做一棵早春的愛而無言的沉默的樹。 人與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在聚光燈的關注下力挽狂瀾,創造財富,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有的人則在避世之處、在心海之底,在獨身一人時,才能聽到荒野上的風聲,才能確信自我的存在。 這樣的人是珍貴的,卻未必是合羣的。麥家曾說道:「小說家應當是三輪車夫,一路騎來,叮噹作響,吆五喝六,客主迎風而坐,左右四顧,風土人情,世態俗相,可見可聞,可感可知。」在這樣辛辣濃鬱的人情上再抽離出清醒的、置身其外的視角,聞之嘗之而不沾染之,世俗中的孤獨者,是詩人。

(emmmmm,似乎很衝動地就開始寫答案了)

超喜歡陳鴻宇的一個迷弟!

《途中》這首歌是陳鴻宇第一專輯中自己最喜歡的一首歌,唐映楓對它的評價是「《理想三旬》之下,其它歌之上」。

詞:專輯講的是行走中的一些事,每首歌主題不一樣,《途中》的靈感來源於唐映楓去西藏拉薩的一段經歷,他的構思為「行走不是目的,而是過程」。曲:有流行的元素在裡面,也搭上了一些其它的元素。

誦讀:來源於唐映楓去西藏前寫的長短句,最核心的一句是「你要荒野上的風聲,勝過愛貧窮與思考」。他認為經歷要勝於侃侃而談。

兩人:歌詞不需要解釋,每個人有自己的感觸就好。 ——《在濃煙下聊詩歌電臺》叄-途中

《途中》也是這張專輯中第二首被我喜歡的歌(雖然現在都喜歡了)(第一首當然是最有名的),同時也是二專《一如年少模樣》名字的採集點。

前四組長短句很有畫面感,寥寥數筆就可以勾勒出一場旅途,這一點上太讚歎唐映楓鬼斧神工的詞!個人理解:這首歌的風格前部分聽起來悠然,一場淡然的旅行正在途中,有著旅途的艱辛和美景的滋潤;當細鼓敲響的時候振聾發聵,「日升抑或潮漲,痛徹亦或善忘」,經歷了很多終究我們去往「四野細雨春芒」,卻太輕太急恓惶,渴望更慢下來細細的品味。這場途中更像人生,從起起落落落中能領略到生活的美麗,也能品嘗到生活的辛酸,當最後到達無欲無求的境界時卻感慨人生苦短,憂傷更多。關於誦讀,我覺得想像空間太大,個人的主觀思考不能引導別人的思想,所以這裡就不寫了。

嘻嘻,整張專輯都是精品,歡迎聆聽

(我擦什麼時候雲村也換封面說好的插畫師畫的孤獨飛鳥呢?)


在這首歌所在的專輯裡有這樣一段介紹:

《途中》、《早春的樹》、《你只是經過》 、《來信》 、《理想三旬》 、《濃煙下》 、《霓虹深處》 七首歌前後呼應,每首詞中都有下首的歌名 ,每首曲都在講長故事的一章。唐映楓由第一首《途中》詩寫的「無用之用」往最後一首《霓虹深處》的現世落腳,將情懷剖解,填補所謂詩意。陳鴻宇低吟淺唱,唱著所謂詩意,卻想讓生活回歸至個人或日常。

而作為這個故事的第一章的《途中》,大概就是說著那個剛背上行囊想要去尋找心中的遠方的故事吧。那時的自己,像是剛剛掙脫牢籠的鳥,無所謂去哪裡,只是要去尋找,只是要邁開步子不停下腳步。

相信遠方有詩意,且歌且行。

這是故事的開始,一切都覺得還來得及,一切都不會鍍上憂鬱的灰色。這大概說的,就是那個愛上層樓的少年,「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少歲月吧。莽莽撞撞地去尋找,莽莽撞撞地去追求,即使不知道前面是什麼,也義無反顧。只要是身在途中,就無所謂終點。

而在專輯介紹裏提到的「無用之用」,出自《莊子·人間世》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人生尚長,年少剛開始時,大可不必太執著於答案,那是一個跟著自己感覺走的時光。年少時覺得無用的東西,譬如物質譬如時光,在時間的洪流之下,總會得出答案。

在《霓虹深處》有這樣一段歌詞:

以為一啟程 途中便有目的 卻不曾明白 這一刻我來過的意義 而後恍惚 無謂再提

而這七首歌裡面的最後一首,大概就是「卻道天涼好個秋」的無盡感慨。

當一首歌能讓人有觸動,有共鳴,那就是好作品。民謠寫的故事之中,有你有我。

另,唐映楓是個好詩人。


詞非常好,有意境,如詩如畫。反過來說詞作者犧牲了作品的流暢感,不朗朗上口,不利於大眾傳唱。我連聽幾次如果不對著歌詞聽不清歌唱者在唱什麼,但並不妨礙曲調的流暢。有一些歌只能聽幾次,聽多了覺刺耳,這首不會,聽不清楚歌詞的哼唱也可以循環許久而不傷害聽覺。至於況味,大約還是詞曲合一更容易讓人們把情感帶入。怎麼說呢,民謠有時候像詩,卻又不能太像詩,這首歌有點太像詩,可能會有曲高和寡的感覺。
很美的詞配很好聽的聲音。初聽一般,但不自覺就循環了。
唐映楓作詞 陳鴻宇作曲 簡直天造地設~

謝邀

就是感覺陳鴻宇的歌聲唱出了自己的心聲

不管那一首

儘管歌詞並非有真實體會

也不是完全的理解

卻能直觸心靈

或許

這就是民謠。

聽說《途中》是陳鴻宇最滿意的一首作品

讓人彷彿真的行走在荒野上

很想知道其中的故事呢

答得不好勿怪。


謝邀,一般聽比較老的,我還是在《成都》大火起來才知道趙雷的。


謝邀 我好像沒聽過呢 只聽過理想三旬 我在全民k歌裏唱過 有人給我評論說 唱的還不如念得 然後我就生氣了

多希望杜琪峯能把這首歌的前奏拿去用在銀河映像電影啊,跟PTU,槍火,放逐,柔道等等,簡直絕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