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中國式校長:如何不再是教育「局外人」


謝謝啦~~

校長為教育事業做一些事情與校長在學校做了一些事情是有區別的

觀古至今,中外通覽無論是政治,治學,暴力,藝術等都要有監管,都要有制衡,不是誰能決定了的,教育形式該是怎樣,教育發展該走向哪兒,因為教育是要適應社會發展的,又一定的滯後性,多樣性,不是誰做出一些事情就能修飾一二的做事情干工作,都知道,應付是難做的,因為心情不在弦上,像掉了鏈子,但是他又是容易做的,因為技術層面上要求確實不高。做好也是難做的,因為追求極致,追求完美,是一絲一里的爭奪,技術上要求極限,身體支撐也是極限,但是他又是容易的,因為做喜歡做的事情就要做好,做到極致,那種攀高峰的豪邁不是吃雞,上王者可以滿足得了的。

所以,不快樂,應付,累,沒時間,或多或少都會摻雜一些借口與假象。如果想做,或者是為事業做好一件事情,都會有機會的。

就像有一個紀錄片,講了中國高鐵建設者,其中,一個工程師說,人還能有幾個十年二十年呀,我們能做好一件事,就是很好了,我的父親的一生在鐵路上,我也在高鐵上了,我為自己的二十年遇見了高鐵而驕傲。

說的讓人熱淚盈眶!

回到題目中,校長該做哪些改變?

其實,我也贊同有的回答,說要當教育部督學,然後兼職校長。

也有更多的大路可以走,那就是規劃時間,管理自我,把事情和工作分等級,可以應付的,不要動腦筋,應該做好的,就要熱情招待,滿腦子想要去創新的,就要做好充足的準備,考慮周全,靜待時機。

因為參與人特別多的事,總會一步步走向好的端頭,不會一直迷失。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腦門一熱,更不是可以一成不變,穩固江山,大功即成,高枕無憂的。謝謝~

其實無論是校長還是老師,或者任何一個在這個系統內的家長、官員等等,都是在一種結構中。這個結構本身具有一定的方向、規則,其本身有一種趨於穩定的慣性,這是為什麼在這個結構中任誰想做點事都比較困難。

但從另一個角度說,任何一個人,只要處在這個系統中,都有其相應的責任與價值。因為這種責任與價值的存在,及其本身主觀能動性的意識,最終在任何位置上都可以撐開一個不同於整個系統的空間。

其實你對什麼負責,這些終究是外物。歸根結底,是什麼時候能把自己從牢籠中解放出來。


被邀請了來回答這個問題,不知道該如何說起。

我想,如果是我的話,我會先考慮一下所謂「教育「的定義。

在我現在從事的教育體系里,我有一個很大的夢想,我所教育出來的孩子不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而是為了推動社會的進步。

這個問題我是給不出答案的,起碼我現在給不出來。或許我用一句反問可以提醒一下:假如你是一個老師,在你的課堂上坐著童年時期的孔子,愛因斯坦,達芬奇,喬布斯,霍金,貝多芬,莫奈,王陽明等等,你該怎麼做才能讓這些孩子成長為他們原本可以成為的樣子?

百分之百,按照中國現行的教育和考核機制,這些人都將被扼殺
邀我幹啥,這我咋知道

需要教育局長也懂教育。可這樣的理想的方式沒有。教育局長和校長們都是官僚,以保官職為重要一環。所以,要校長們能自主地去當校長,在現今的中國幾乎不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