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人與人之間本質上就是互換原則


當然不是,本質上是情感關係,如果強行把所有關係當做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那麼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情感缺失。

任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失去情感聯繫,那麼最後都將涼涼,就算最乾淨利落的商業關係,也需要情感紐帶。

更進一步的理解是,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世界的關係,身處於世的自在聯繫,只有真正懂得這個聯繫的存在,我們才能無畏前行。


關係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它指的是兩個或者多個獨立又相互具有聯繫的個體,他們之間互動的過程。人與人之間形成任何的關係,都有一個基礎,叫做「合作」。我今天就來講一講,合作背後的規律。


「合作」這個概念我們並不陌生,分工合作是人類社會的基礎。看看我們周圍的商品,幾乎都是分工合作的產物。經濟學中有一個經典的關於 「鉛筆」的故事。 一支鉛筆看著挺簡單,一根木杆裡面有個筆芯,上面有一塊鐵皮圈著一塊橡皮。但它誕生的故事卻很不簡單。


首先,鉛筆的主體部分是一枝木杆。它是用一種叫做雪松的木材做的。木材上面有 6 層油漆,每一層不僅僅是蓖麻油,還有其他說不清的複雜元素。筆芯中的石墨還要加上黏土和石蠟,上面的鐵圈是用黃銅做的,橡皮若是不同的顏色,還需要用到不同的顏料,我只知道紅色的顏料,是硫化鎘,至於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我也不清楚。這僅僅是原材料,還沒有考慮鉛筆的複雜加工工藝。若細究,一支鉛筆的生產,從鋸木頭和煉鐵開始,涉及到的人力成千上萬。

一個看似非常簡單的日用品,卻需要成千上萬人的合作。所以今天很少有人說,我可以不依賴他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事實是,如果不依賴他人,連鉛筆都用不上。


換個角度想,你只要用一支鉛筆,就已經跟成千上萬人產生了關係,是不是很神奇?


講到這裡,我估計你會想,李老師你不是心理學家嗎,怎麼講起了經濟學,我不會是來錯地方了吧。 其實經濟學和心理學是一脈相承的。有人說,經濟學當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心理學,也有人說,心理學當中,涉及到人與人關係的部分,那就是百分之百的經濟學。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媽媽讓孩子上牀睡覺,但是孩子不願意。媽媽說:你現在上牀,媽媽給你講一個故事。孩子一聽,立刻放下手裡的玩具。這其實就是經濟學,孩子提供了一個商品,就是早睡的行為。媽媽願意付出一定的代價,也就是講故事,來交換這個商品。你看,只要做一個視角的切換,把人的行為看做商品,就能發現經濟學和心理學的聯繫。


我們的每一次行動,其實就是在跟對方做交易,而交易的目的,也是為了互通有無,滿足各自的需求,這就是合作的雛形。從這個角度來看,很多複雜的人際關係問題,就變得很好解決。


比如,還是跟小朋友相處的例子,有時候你急著出門,希望孩子快一點收拾,而你的孩子卻磨磨蹭蹭,讓你非常不耐煩。有時候難免生氣:「你怎麼回事!搞得這麼慢!」

但如果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沒什麼好生氣的。只不過是他有一個商品叫做「加快速度」,但他不願意出售這個商品,因為你給的價錢不夠。那你就要提高報價,比如你換成一種很溫和的語氣說:「寶貝,幫幫忙,媽媽上班要遲到了。可不可以快一點?」這樣一來,相當於是提高了你的報價。第一,給出了舒服的語氣。第二,承認這是孩子在「幫你的忙」,那麼你以後可能就會以別的方式補償。孩子聽到這裡,他覺得划算,那他就加快速度了。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8 節內容

鹽選專欄

喪後即燃:李松蔚認知升級 16 講

李松蔚 青年心理學者

18 小節 | 5 小時

¥99.00 會員免費


不全是吧,人與人的比較簡單的關係感覺像一種進化來的本能反應,因為人是羣居動物嘛,對身邊的一些人表示友善什麼的有天生的習慣的一部分吧,比如和剛認識的同學,老師,之前不太見面的親屬聊的來,成為朋友,至少一開始很多都是沒有利益因素的。或者讓自己開心也是利益這麼說也可以。當然也有很多人際關係一開始就是利益導致的,或者因為利益破裂的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在我看來,除了愛情,別的什麼其實都是利益關係


我覺得在學校應該還是比較少的,大學開始就有這種狀況了,出社會就更多了。當然沒有絕對,只能說很多


為了活下去或者活的更好,還有什麼不能做。


我覺得是【呆一起舒不舒服】和【到什麼份兒上開始不舒服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