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的大多都是中產。也不知道是否我偏頗,精神疾病的誤診概率太高了,教科書式的診斷根本沒有辦法觸及病根。有些精神科醫生的共情能力真的低,同一種情緒病能夠被診出不同的類型。況且五到十分鐘以內就可以對一個人下診斷,真的讓人覺得太不靠譜了。


給精神科醫生貼上「中產」的標籤,這是一個有待商榷的問題。不過關於醫生給診斷可以一起討論一下。

做心理諮詢工作和精神科打交道的情況還是很多。當我們評估當事人確實存在明顯癥狀表現時,會推介到精神科專科醫院,或是三甲醫院精神科或神經科。醫生有診斷權,而且接受過多年診斷學的培訓和練習,還是值得信賴的。

一部分來訪者回來的時候會有抱怨,就像題主表達的一樣,

「前後10分鐘不到就診斷完,說要吃藥」

「基本沒怎麼問,就填了量表,就直接開藥了」

當然我相信每個行業中有傑出的,有老實幹活的,當然也有德不配位,專業勝任力有限的。

當然更多的想和大家討論診斷本身這件事。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關於同診率

去醫院看病的人,無論是生理疾病,還是心理疾病,大家都有明確的目標:希望得到專業人士檢查,了解原因,並獲得治癒的方法(當然「治癒」這個詞很微妙)。

所以很多人會關心診斷的正確性。12年在北京某有名精神科住院部實習。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跟著醫生查房,到護士站看病歷(當然都有簽過保密協議)。

那段時間就是在情感病房和精神分裂病房進行診斷,問診方面的學習。偶然在兩個病房看到同一個病人的病例。不同時期給了兩個診斷(一個是雙相,一個是精神分裂,忘記先後了)。

同時我們也有門診實習,說白了就是搬個小板凳,坐門診裡面,觀察醫生是怎麼看病的。

同樣的問題又來了,一個大夫來自情感病房,診斷抑鬱症,抑鬱焦慮狀態,雙相等情況普遍。

而另一個精神分裂症病房的大夫門診,更多是分裂症,青春性分裂症等。一群實習的小夥伴找到管實習,授課老師問及這個情況。老師的回答很模糊,例如共病,不同發展階段,或者對癥狀而非對病因等。

曾經聽過一個精神科大佬在某學術會議給出的一組數據,說道的就是精神分裂症的同診率不高,但忘記了具體數字。翻了半天論文也沒有找到相應的研究,所以不好做評論。

關於共病

關於共病的問題,其實不光在精神科診斷上,在心理諮詢評估的時候也經常會遇到。例如抑鬱和焦慮高重疊,精神分裂與情緒障礙高重疊等。

借用臨床實習授課老師的一句話,精神科的診斷是對癥狀表現,而非對病因的。所以在臨床處理上通常是對「癥狀」下藥,而非對病因下藥(相同的癥狀,用相似的葯)。

當然建議大家比較中立的看待這個診斷問題。生物醫學模式和大眾關於健康的觀念認為「異常」的存在是精神或者身體疾病的根源。期待存在一個真正的疾病實體去進行改變,就能消除外在的異常表徵。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但關於疾病實體的尋找是非常困難,且複雜的問題。很多疾病的病因,發展過程不能像一個模型,或者一道算術題一樣邏輯清晰的展現在你面前。

相反人類對於疾病的焦慮傾向於將病痛標籤化。「你得了XX病」,當你得知病名,及大概原因時,焦慮可能會有所下降。因為你可能得到了一些信息。而這些信息告訴你,你所患疾病是可以名狀的。言下之意,是可解的。

標籤化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問題,例如將人類物化,非人化,只看到癥狀而非看到人。當然還有病恥化,污名化的問題。

說了這麼多想要表達的意思:也許現在的診斷標準,醫療模式可能出現了問題。它並不能有效的將一種精神障礙和另一種精神障礙分離,就造成了共病。

以DSM診斷系統為例,每年都有「新」精神障礙病名,但沒人能夠進行鑒別。

流行病學和臨床研究表明疾病共病率極高,逐漸破壞了綜合征代表不同病因的假說。此外,流行病學研究已經顯示了許多疾病的短期診斷呈現高度不穩定性。在治療方面,缺乏特異性是常規而不是例外」—————摘自美國精神病學會規劃委員會關於第五版DSM的報告

關於診療

其實關於治療,我是一個外行。我也抱有同樣的疑問:對症不對病因,真的能夠有效的處理精神障礙嗎?

但精神障礙神奇之處在於,病理模型不清的情況下,就會有對症藥物出現。這點不服不行。和一個精神科同時提供諮詢的老醫生一起聊天,她說道藥物對於抑鬱症的效果是非常有效的。

「一個患者之前做在別地兒做諮詢,一直沒有效果。後來實在沒辦法,開始服藥,一個月就開始有效果了」。

也有來訪者問「為什麼別人服用藥物幾天就開始起效了,但到了我這兒沒啥作用」。

同是抑鬱症,你的抑鬱症也許與別人的不一樣。從當前的診斷系統而言,含有同樣的癥狀表現可能會劃分在一族。但病因不同,診斷短期穩定性不同,每個個體情況 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抑鬱症」

引起抑鬱症的原因,影響因素如混沌系統中的節點,並不能用簡單模型來構想

以神經遞質假說而言,每個人腦內神經遞質形成動態平衡,而每個人處於抑鬱狀態,興奮狀態,平靜狀態,腦內神經遞質的存量都是不一致的。甚至早中晚不同時間一個人腦內狀況都是不一樣的。現代技術還未達到能夠根據一個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狀況給出特定藥物進行調節,所以同一款藥物在不同人身上效果不一樣,服藥是需要一個嘗試的階段。

關於未來診斷系統,個人的願望是可以打破現代生物模型的方式。將人體看做是一個系統去考慮,能將生理,心理,社會,等更複雜的部分考慮進去。當然這是非常理想化的。

關於醫生

很難將中產和精神科醫生聯繫在一起,當然不排除一些大佬。一個普通的精神科醫生一天要接待80以上的門診病人。同時還有值班的要求。

在實習的時候親身體會過,早上6點多起床趕地鐵,7點開會查房的日子。我了解到一個普通精神科醫生一個月可以休息的時間大概兩天半到三天。至於工資嘛,真的不高。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能過得比較滋潤的精神科醫生,通常也得副教授及以上吧。科研經費中勞務部分,講座培訓的收入還是客觀的。

對精神科醫生還是很崇敬的,這真的是費力不討好的工作。為那些已經犧牲在崗位上的半拉同行感到惋惜。


謝邀。

是個有趣,且值得回答的問題。

學醫的大多是中產。這是問題的第一句,不知道為什麼要說這句話,我猜測一下,意思可能是學醫的是中產,所以不能很好地理解中產以外的其他階層嗎?比如不能理解富人階層和平民階層?你會擔心學習身體醫學的中產醫生不能幫富人階層和平民階層做手術嗎?如果不擔心,為什麼到了處理心理問題的精神醫學上面,就擔心中產的精神科醫生不能治療其他階層病人的心理障礙呢?

精神疾病的誤診概率太高了。這個結論是從何得來的呢?太高是有多高呢?50%還是60%誤診?什麼叫做誤診呢?是把抑鬱診斷成了躁狂還是把焦慮診斷成了精神分裂?對於共病漏診是否算是誤診呢?我的親身經驗中,倒是感覺很多精神科醫生得診斷是挺ok的,參加過一些精神科醫生的討論,也覺得他們具有足夠的專業素養。當然不能把我看到的精神科醫生代表全部精神科醫生。所以也需要追問一下,你所說的誤診的精神疾病,是多少呢?你的結論是從何處得來的呢?

覺得很多精神科醫生的診斷是有教科書式的診斷根本沒有辦法觸及病根。精神科的診斷是癥狀學診斷,所以依據是患者的癥狀是否符合障礙所包含的癥狀,嚴重程度,持續時間,是否符合,排除其它原因的要求是否符合等等。比如抑鬱的診斷是9條癥狀中符合至少5條,且最少有一條是癥狀1或2,持續時間超過2周,顯著影響了社會功能。教科書上表示這是符合癥狀的,可以做出診斷。但是抑鬱症的病根,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對自我的攻擊,非理性的信念,失調的家庭系統等等。精神科醫生不是沒有辦法觸及病根,而是他們理解癥狀使用的生物學模式認為心理疾病是由於身體大腦內分泌出了問題,所以給病人提供藥物對治,跟很多人以為的心病還須心藥醫不一樣而已。

況且五到十分鐘以內就可以對一個人下診斷,真的讓人覺得太不靠譜了。上面已經說了,只要癥狀符合,就可以下診斷,所以50分鐘,應該足夠精神科醫生了解癥狀了。很多醫學檢查,像X光,驗血什麼的,其實也很快的,你會覺得醫生診斷太快了嗎?很多人還嫌等結果太慢呢。

我猜測一下,可能題主是不太喜歡冷冰冰對照癥狀開藥治療的精神科系統吧。如果這樣的話,選擇更溫暖更關注心靈的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就好。不需要抨擊精神科系統的,畢竟它也在幫助很多需要它的心理障礙患者。

祝好!


作為一個貧民精神科醫生,我想說中產的門檻現在這麼低了嗎?只要是當了醫生就可以脫離階級了?

身為貧民的我,到底能不能理解中產的病人,到底能不能理解富豪的病人?出身不同就不能共情了?我看個電影是不是要看導演和我是不是一個階級?我聽個音樂是不是要看我和製作人是不是一個階級?不然我就不能對電影和音樂共情?

一般初診病人要交談至少半小時以上,那個5到10分鐘給診斷了?按書上的診斷標準診斷是對病人負責,不按書來自己天馬行空的胡謅那不是庸醫嗎?

精神疾病的一大特點就是周圍人和醫生都覺得他有病,就他自己覺得自己沒病,自知力缺乏是精神疾病的典型表現。所以就會反覆去看病,看不同的醫生,甚至和同一個醫生反覆糾纏要求改診斷,反覆訴說自己沒病。奉勸一句,有病還是得好好看,要相信醫生。


早古時候,止痛都用鴉片酊。痛苦不分貴賤,上癮也不分。


不能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沒有辦法。可以說國內精神科地診斷都是錯的(大概率),只是醫生和大家需要聽個理由而已。

可能唯有接受自己是會犯錯的凡人,才不會那麼理直氣壯的當權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