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喜歡其他回答,並且我覺得這個問題本末倒置。

應該是:「為什麼那些混得不好的人會被把混的不好的原因歸結到正直、實誠、人品好?」

我們應該思考一下。


至於這個問題,首先這三個詞應當分開。

正直的人在面對是非曲直是會伸張正義。這對社會來說是好事。但對個人發展來說可能不好。

比如說近年時不時地發生人販子當街拖拽女子,或者公共場所猥褻行為。正直的人會看不下去,試圖幫助受害人。但也僅限於「不顧他人目光」有勇氣在大庭廣眾下的正直的人。

所以說混的差的正直的人多有,但敢於幫助別人的正直的人還是少有。

因為混得差從來都不只是「正直」一個品性的鍋。

伴隨而來的可能有「死要面子」「畏畏縮縮」

所以「實誠」和「人品好」也只是一個人身上的一個特質罷了。

俞敏洪早年不就以實誠著稱嗎?他也很成功啊。

所以不要把不成功再歸結到自己僅剩不多的一些優點上面了,這會給人一種「成功只屬於狡詐的人,只誕生於爾虞我詐之中」的錯覺。

但實際上呢,這些大多數混得比較差的,應該用其他形容詞來形容:畏手畏腳,沒有做決定的果斷,不敢嘗試人生的新選擇,沉溺現狀,愛面子,好賭,好酒,等等。

而正直也好,實誠也好,人品好也好,不是這些人不成功的理由。也不是成功人士成功的理由。

不過是不成功的人努力尋找自己的發光點並試圖證明別人沒有罷了。


因為我們這裡各項資源永遠少的可憐,你謙虛一下,就立刻會有人不謙虛的頂上你的位子,你禮讓一下,就會有人不客氣的排在你前邊。


因為人們長期塑造的,社會理想化模型和現實永遠有差距。

如果只分析邏輯、原理、準則,這個世界並不會太複雜,複雜無一例外就是加入了人這個不可控因素。換言之,人的引入,特別是人作為個體的引入,讓社會變得豐滿的同時也讓社會變得複雜。

這個複雜不會體現在理想化的模型中,那麼作為理想化社會的具有良好品性的人,又何嘗不是跟現實社會脫軌的人呢?

我們會評價一個人精於世故,我們會評價一個人成熟,仔細想想他們的品行,不就是從理想裏跳出來跟現實掛鉤嗎?越是理想化少的人,越是現實的人;而越是現實的人,越是不得已順從現實的人;跟著現實一起走的人,在現實的社會上混的怎麼樣就不用細說了吧!

我們總會用幼稚、不懂事來形容初入社會的和有學生思維的人,最大的原因就是校園環境要比現實社會更加理想化。這些理想中優秀的品質並不一定在現實社會中受用。

言歸正傳,正直、實誠、人品好,這三個元素無一例外都是理想化的元素,他正直到完全契合社會公德、他這個人很實誠、他的人品很不錯的基礎都是他遵從了道德,甚至是站在了道德的高點。而如果你看過《君主論》,你會發現道德這個理想的社會因素,在現實社會中,並不如守法這個簡單的因素重要。

社會發展到現在,既然都認同法治,那麼更早拋開人施加進社會的影響,也會混的越好。而一味攀爬道德高峯的人,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他人的影響。

就像要求製作一張海報,一個只有題目、一個給個甲方,熟難熟易一目瞭然。就像現在兩匹馬賽跑,一匹裸奔,一匹載貨,哪匹更可能先到達終點呢?當然你可能說路途遙遠,載貨的那匹馬載的物資可以提供馬中途的一次補給。但是那匹裸奔的馬可能更加熟悉現實,選擇了一條捷徑,當載貨馬耗盡了全部力氣到達終點的那一刻,裸奔馬早已開始下一場比賽了。

但是真的遵循道德沒有用嗎?當然不是,人再怎麼發展,也會受到別人的影響,如果遵循道德並且還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更容易獲得別人在感性方面的認可。畢竟理性事物取得的難度,比感性事物取得的難度要低,而這些感性聯繫,在人生的關鍵節點可能會對人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人,他的所作所為也會作用於社會再影響其他的人。混的好壞可能在不同人眼裡並不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做自己可以承受的、喜歡的會更加重要。


首先正直、實誠、人品好確實是優點,但是要看在什麼地方。

商場、職場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

老實的人就是羊,要麼喫草,要麼被狼喫掉,永遠不會喫肉。

另外失敗的人並不是真的老實。

所謂的正直,其實就是死要面子、情商低。不願意主動與人靠近,覺得主動結交就是巴結、諂媚。不會與人相處,沒人樂意幫他,或跟他合作。

所謂實誠,其實就是懶,只能做到不缺斤少兩,卻不願鑽研營銷技巧,覺得營銷技巧是騙人的伎倆。

我有個朋友,開廠的,脾氣大(直),話不對路當面就懟,跟他進貨的客戶雖然不喜歡他,但是前些年市場好,他的東西好賣,大家也就忍了,誰跟錢過不去呢?他也經常在我們面前驕傲地說:「我就這脾氣,性子直。」去年工廠倒閉了,廠房租給別人了。因為市場不好了,各家工廠的貨都不好賣,他不願意拉下面子求他的客戶幫忙,其實求了也沒啥用,反正跟誰家進貨都不好賣,誰還想跟他打交道啊?

所以不要騙自己了。不行就是不行。

失敗了就算了。如果還認為是因為自己正直、實誠,那就是失敗中的失敗了。


因為正直,實誠,人品好全是內在的精神因素,而『混得差』卻是外在的價值結果。

此內因不能支配彼外果,所以混的差不應該甩鍋給品性。

一切都是實用價值在作祟。光有品性沒有價值,纔是混得差的主要因素。

例如,品性好的蘭花通常混不過跟著太陽走的葵花。蘭花長大成了茶葵花長大成了油,市場客戶都差了十幾個數量級,哪能混得好。

再比如,蘭花成片會被踩,葵花成片有人買,實用價值決定現實境遇

畢竟看蘭花只需費神,嗑瓜子卻要費錢。

在『有錢纔算混得好』的社會裡,提升自身的實用價值纔是王道。

所以,正直實誠品性好的蘭花們,別再孤芳自賞了,混出個花樣來,努力成為絕世盆景極品好茶,最好成為高大上的油畫,讓那些喜歡嗑瓜子的財主們看一眼都要付出代價。

品性好沒有錯,關鍵還要自身值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