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這個運用到死刑犯身上 ?是怎樣的結果??


一針多巴胺下去,心率狂飆一百往上,血壓蹴升兩百往上,理論上來講,心裡應該在默唸:神吶,一槍崩了我吧!


這個很好地解釋了馬上風的現象。


謝邀。

大腦分泌多巴胺,屬於一種自我獎勵機制。

當某些行為對人類的生存或者發展有益時,我們的大腦就用分泌多巴胺作為獎勵,來進一步強化這種行為的趨向性。

比如尋求配偶,繁衍後代等等。

死亡對於人類的生存或者發展沒有任何益處,甚至是有害的。大腦為什麼要獎勵死亡呢?

不能,大腦不會獎勵死亡的。

如果人要死的時候會分泌大量多巴胺,結果就是很多人選擇自殺,因為死亡變成了一件非常爽的事情。

想一想就覺得可怕。


吸毒過量了,直接快樂的吸死了,你說值不值?


應該會覺得很爽,至於是否覺得值,這個應該看當時個人的想法


這個問題超出了科學能夠解答的範圍。


應該是可控的,現有科學知識表明,畢竟死亡只能經歷一次,人面對死亡會恐懼,但是也有為了信念、大義而死的人平靜地面對死亡。信念和大義而帶來的自我實現衝破了恐懼的防線,雖死而不辭。

每每大腦想起死亡時的恐懼,還有帶來的自我實現(這個自我實現可以替換成你喜歡的任何事和人,大腦不區分對與錯)會發生衝突,博弈,但是恐懼會越來越少,自我實現會越來越多,就再也不怕了,也就看破生死了。

至於活著的人,並且沒有想過如何為自己而死,也無法自我實現,他口中所謂的喜歡、熱愛都是假的,只不過是一架行走的機器,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從來沒有活過。

舉個例子,你是一個長期飢餓,天天食不果腹的乞丐,每次找到點好喫的都會很開心,沒喫喫完都沒喫飽,你總是在喫完這點飯後,想著:如果有一天能滿桌大魚大肉喫個痛快,就算撐死也值了。就這種想法過一年的強化,有一天你特別走運,有個大佬板辦喜事,省了一大桌菜任你喫,於是乎,你敞開肚皮,大喫特喫,停不下來,最後你撐死了。你為了你熱愛的食物,捨生忘死……

這大概就是:向死而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