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由華夏時報、水皮雜談、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探索變革、服務產業——2020華夏時報產業區塊鏈峯會」在北京嘉裏酒店舉行,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李鳴出席並發表演講。

  李鳴:區塊鏈有很多好處,也有很多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監管,監管的問題最典型的ICO,第二個是違法信息上鏈,好的信息上鏈不能篡改是好事,不好的信息上鏈去不掉,這也是很麻煩,它會對社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第二個就是安全,區塊鏈來自於安全,但是它也是一個軟體,它也有安全的問題,比如說智能合約的漏洞,智能合約是在預設好的條件,前提條件一觸發了就按照既定的規則運行,它裏面是程序,是程序就會被黑客入侵,黑客把智能合約入侵之後,這個執行的過程中沒有任何干預的。現在消費信息結算是安全了,但是也存在著安全問題。還有一個就是算力集中,比如剛剛我跟朱老師發生了交易,很多房間裏的人來作證說是1塊錢不是100塊錢,如果我要有充足的利益,如果我買通這個屋的一半人這就是算力集中,這又會出現問題,它來自安全又有安全的問題。

  第三個是商業模式,比如說我認為這個教育上可以認證、司法上可以作為司法證據,但是真正解決權利認證的問題嗎?靠區塊鏈未必,我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的區塊鏈商業技術模式的出現,比如說現在搞區塊鏈技術、做區塊鏈項目,大部分都是軟體開發的項目,比如說我請一個外部公司給我做一個區塊鏈系統,其實這是軟體開發項目,這不是區塊鏈項目。現在的商業模式基本是沒有。

  第四個是技術體系,現在大部分的公有鏈是基於乙太網,聯盟鏈也是如此,洗得乾淨的不是原來的代碼,洗得不幹凈就是原來的代碼,我們需要在技術體繫上有我們真正的原創。

  以下為演講全文:  

  李鳴:各位下午好!很榮幸能夠到這兒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區塊鏈的工作,我來自中國電子學標準化研究院,是一個科研機構,主要做標準化。在標準化的生涯當中我們做了很多標準,區塊鏈我覺得是做得最火的一個,之前我就是個科研人員,現在每個老百姓都想知道區塊鏈是什麼,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壓力,也是一個動力。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分享一下我們對於區塊鏈的理解和標準化的情況。通常我們做標準,要先思考標準化對象的外延和內涵,光說區塊鏈,這個事其實不用那麼多人去關注,因為它就是一項技術,這項技術由專業的技術人員搞就可以了,就像ipad一樣,ipad之後的技術非常複雜,但是系朋友拿起來就可以用,我們不用關注ipad後面的技術邏輯,現在區塊鏈是一個最早的時間,每個人都認識區塊鏈的可信用、防篡改,現在全球對數字經濟都達成了共識,中國也從2017、2018、2019年我們在數字經濟的維度上已經到了全球的第二。

  現在其實從我們科研視角來說,這些統計數據多少有一些偏差,尤其在區塊鏈的分支可能還沒有一個標準或者固定的統計的方法,至少可以代表一定數量級的表現。我們說數字經濟從我們的視角來看,經濟視角那就太大了,應該從公信視角來說,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首要核心就是數據。我們認為數字經濟裏面兩個方面,一個是數字產業化、一個是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數字包括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新一代經濟技術。產業化是利用這些數字化的技術完成產業升級,像法律科技、數字科技、金融科技等等,它的核心的要素就是數據,就是最大化數據的過程。

  數據到底從哪裡來?我們2000年開始做數據集成,後來我們進入軟體開發,一個是To B的,但是互聯網年代是To C的,這些都是基於軟體的構建,軟體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們加工軟體用什麼呢?用軟體工程、用BPM等一系列的。軟體產生之後產生了數據,傳統的軟體工程和系統集成工作對象一個是軟體、一個是硬體。當我們看到數據的時候,我們知道數據有價值,但是我們無法獲取數據的價值,這個時候包括採集數據的互聯網和調動數據的雲計算、處理數據的大數據,包括區塊鏈對數據進行保障。一項數據的發展不是今天突然來了這個、明天來了那個,涉及到整個技術體系和行業的發展,從軟體到硬體、到數據逐步迭代發展過程當中。當我們喝湯的時候一定要用勺子,加工數據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用區塊鏈的新一代信息技術。

  我們認為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是加工數據的工具,通過對數據的加工形成基於數據的服務,從而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這個裡面當然前提還是從科技的視角,從科技的視角來看數據是數字經濟的核心要素,區塊鏈新一代信息技術是加工數據的工具,對數據加工的過程形成基於數據的服務,從而成為數字經濟裏面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樣我們就把數字經濟、區塊鏈、新一代信息技術串起來了。數據是核心要素,它有價值,有幾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數據本身,從技術角度看數據就有價值,可以對數據進行分析;從資產來看數據也是有價值的,從業務和服務,業務可能是對內的,服務可能是對外的,從服務和服務角度來看都有價值,但是它也有問題,從技術角度看數據有安全的問題,從資產的角度來看,如果數據作為資產它有一個權屬的問題。從業務和服務的角度來看,它是不是能共享、能流動?這些都是問題。現在包括GDPR,包括個人和相關的法律法規都要求數據流動,但是我們又要受到法律法規的約束,這就是一個矛盾。這個時候區塊鏈利用它可視、信任、防篡改,通過區塊鏈和隱私計算結合促進數據的共享和流動,所以說區塊鏈是釋放數據價值的一個最好的工具。

  我們說完區塊鏈、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我們再說一下區塊鏈的內涵是什麼?在標準領域,我們叫ISO22739說使用密碼技術將共識確認的區塊按照順序追加形成的分散式賬本。這個太學術了,為了能夠讓我的家人聽懂我是在幹什麼的,我就講區塊鏈,我來思考區塊鏈到底是什麼?用一個簡單的話說是區塊鏈是應用一系列技術手段對數據進行封裝,從而形成可視、信任、防篡改的分散式賬本。這裏面分散式網路、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一系列的技術手段,這些技術手段非專業人士都不用去了解,只要知道區塊鏈是基於可視、信任、防篡改就可以了。區塊鏈是中間這塊,塊鏈是一個數據結構,分散式記賬技術都要在不同的塊鏈都要記錄。

  區塊鏈因為可以利用一系列的技術手段提供一系列的防篡改的體系,第一個是安全,安全就可以促進交易和交換的信任。比如說以前做一筆交易要第三方認證,要測評,要去質量評估,這都是為了增信。只有通過這些手續我們才能證明我們之間的合作雙方都是可信的。但是這是低效的,雖然是可以增信。如果呈現一種技術手段,能夠讓兩個不認識的相關方、沒有信任基礎的相關方,能夠在技術信任的前提下達成信任,這個就非常高效。比如說我們一年做十個合作,現在我有一個非常可信的平臺,我可能做二十個合作,這就是基於信任促進了我們的交換、協作。大規模的協作之後就會產生生產關係的變化,這是我個人對於這個的理解。

  整個區塊鏈技術從技術層面來看,它就是對數據封裝提供可信、共識、防篡改。它在經濟上的協作和在更高層面上的生產關係的變化會逐漸衍生出來。

  區塊鏈有很多好處,也有很多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監管,監管的問題最典型的ICO,第二個是違法信息上鏈,好的信息上鏈不能篡改是好事,不好的信息上鏈去不掉,這也是很麻煩,它會對社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第二個就是安全,區塊鏈來自於安全,但是它也是一個軟體,它也有安全的問題,比如說智能合約的漏洞,智能合約是在預設好的條件,前提條件一觸發了就按照既定的規則運行,它裏面是程序,是程序就會被黑客入侵,黑客把智能合約入侵之後,這個執行的過程中沒有任何干預的。現在消費信息結算是安全了,但是也存在著安全問題。還有一個就是算力集中,比如剛剛我跟朱老師發生了交易,很多房間裏的人來作證說是1塊錢不是100塊錢,如果我要有充足的利益,如果我買通這個屋的一半人這就是算力集中,這又會出現問題,它來自安全又有安全的問題。

  第三個是商業模式,比如說我認為這個教育上可以認證、司法上可以作為司法證據,但是真正解決權利認證的問題嗎?靠區塊鏈未必,我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的區塊鏈商業技術模式的出現,比如說現在搞區塊鏈技術、做區塊鏈項目,大部分都是軟體開發的項目,比如說我請一個外部公司給我做一個區塊鏈系統,其實這是軟體開發項目,這不是區塊鏈項目。現在的商業模式基本是沒有。

  第四個是技術體系,現在大部分的公有鏈是基於乙太網,聯盟鏈也是如此,洗得乾淨的不是原來的代碼,洗得不幹凈就是原來的代碼,我們需要在技術體繫上有我們真正的原創。

  通過我們的分析,從2008年中本聰提出來去中心化的思想,到分散式加密演算法到建成比特幣網路,這是一個技術發展的過程,比特幣網路只是在局部特定的環境下解決了特殊的問題,它依照的區塊7-10個TBS解決不了產業化的應用,大規模的產業化應用在區塊鏈上解決不了,反過來說中本聰設計的區塊鏈不是幹那個事的,只不過我們現在要拿過來這麼做而已。一些科學家從比特幣網路裏面把區塊鏈技術提煉出來之後,建立了Fabric、建立了Bcos,其實現在有的人說現在已經到了區塊鏈4.0、區塊鏈5.0,其實我們還沒有看到有這麼快,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標準化的支持。

  在技術層面上我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發展:平臺化、組件化、集成化。有人說我們現在區塊鏈已經出現了大規模的應用,未來大平臺的應用一定是一定的,尤其在某個領域叫行業鏈,有可能在某個區域叫城市鏈,當城市鏈和行業鏈發展起來的之後,他們之間就會相互有協作的需求,未來就會形成城市鏈網這個架構,城市鏈網纔是下一步區塊鏈真正的方向。第二個是組件化,大規模平臺出現催生了更大規模的應用實踐,從而會催生個性化的需求,像微信一樣,開始就是發信息,後來什麼都能幹了,這種個性化的需求出現之後反倒對大平臺提出了非常不利的挑戰。為什麼?因為大平臺一定通用性更強,所以說區塊鏈底層關鍵性的技術將會獨立出來形成技術組件,比如說身份識別、共識機制,一系列關鍵技術都會形成技術組件,靈活地支撐不同的應用,有不同的客戶需求。這些組件再聯合起來就會形成組件網路。第三個就是集成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客流量掃描這麼一個應用,一分鐘一天一共多少人,以前都是人數的,現在就是放一個攝像頭,一掃描晚上就可以計算出來,這個裡面其實包括了攝像頭是物聯網設備,傳輸是5G的技術,傳到雲服務上是雲計算,裏面處理由大數據技術處理,識別是人還是車用人工智慧,保障數據安全用區塊鏈,這麼一個簡單的應用已經覆蓋了所有的區塊鏈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我們認為未來區塊鏈一定要跟其他的信息融合應用。

  融合應用就出現另外一個問題,區塊鏈裏面有Fabric,人工智慧相當於底層平臺,大數據裏有Hadoop,我們一個平臺要支撐五個平臺,這個很可笑,未來一定會出現數據科技的操作系統,通過數據科技的操作系統來統一支撐數據的利用過程,這個裡麵包含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所有技術的特點,這也是我們當前重點的研究方向。

  經過技術的發展,會催生大規模的應用,大規模的應用我們現在經常說是從教育、金融、司法、能源來分,大家看到的書上可能都這麼寫,這個事對於我們標準化的從業人員來說非常尷尬。所以說我們試圖基於區塊鏈的技術特徵來思考能不能有一個應用的邏輯使用於所有的行業,像學歷認證和司法的存證區,對於區塊鏈來說是一個事。為什麼呢?因為它都是數據,學歷的證書和司法的證據都是數據,對司法來說存起來,防篡改就可以了。這種思想我們分析,首先我要做區塊鏈,第一步就要存證和確權,所有的數據都要上鏈存證確權,存證確權之後就可以進行交易和交換,多次交易和交換就會形成溯源。也可以把我的存證的數據作為資產,進行資產證券化,形成一個數據資產的衍生品,這塊可能比較敏感,未來資產證券化在數據資產領域一定會有相當的市場,只不過需要法律法規更完善的保障。

  通過我們這個分析,從存證和確權,交易和交換、溯源、資產證券化,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應用可以在未來得到應用,大部分的專家可以通過區塊鏈這種方法試一下。未來我們覺得一定會建立一個服務體系,應用和服務有什麼區別?應用是基於技術的思考,服務是為客戶的服務,這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像我們現在的微信支付一樣,微信支付其實在應用場景上可以沒有二維碼,你在服務這個視角上來看沒有二維碼老百姓是不會用的,這就是應用和服務的區別。當前大家做的服務基本搞技術的都說我是BaaS,搞應用的就我是存證。區塊鏈可以從技術、數據、資產、第三方、產業服務這些方面來考慮,如果這個是一個地圖的話,現在這裏面我沒數有多少個,可能有20-30個,現在整個區塊鏈產業裏覆蓋不到5個塊,所以說未來有很多的機會可以在區塊鏈上,包括在數據層面的,現在大家都在搞存證,有的人搞分散式存儲,但是內容過濾有沒有人搞?區塊鏈的搜索有沒有人搞?當然有,不能說絕對沒有,但是還沒有形成產業。未來在服務這個角度區塊鏈還大有可為。

  我們覺得從應用體系、服務體系的構建,最後形成一個生態,這樣才能為產業和應用提供支持。這些年我們在產業裏面的研究我們有這些方面的思考,包括從技術層面的、應用層面的,還有經濟、社會、哲學層面的,我們是搞信息技術研究的,我們對經濟也不懂,對哲學也不懂,但是我們試圖理清楚這個關係,為什麼這麼多人在這個不同的領域能去分析區塊鏈?他一定有相對之間的關係。

  還是回到最開始,區塊鏈首先它有安全,其次在應用層面上提供了信任,在經濟層面上促進價值交換,大規模的價值交換就促進了社會上的協作。據說大規模的社會協作會改變生產關係,這個事一直也沒人跟我說清楚過,我也沒認證過,我也不是哲學家,很多人都說區塊鏈是生產關係、人工智慧是生產力,這些話聽起來很順,但是為什麼?我們不知道。我們搞科研的我們要知道所以然,但是我們不知道後面,但是我們希望能理清一個邏輯,經過我們的分析之後,它有了前因後果,沒有技術的實踐和應用的探索,其他的都沒有。

  在這裏希望表達一個觀點,我們希望更多的從業者能夠在技術的研究、應用的探索領域,從工程化和體系化的視角來去推動區塊鏈的產業發展。前兩個做好了,後面自然而然就來了,但是我們過多地研究區塊鏈對生產關係改變的事,其實對於技術的發展不一定有太多的價值。

  最後,也給大家彙報一下這幾年我們的工作,我們中國電子標準化研究院,也叫電子四所,我們是專業做標準化的單位,包括從晶元、集成電路、整機到所有的IT服務,還有咱們現在知道的ABCDE、量子計算,AR/VR,跟電子信息相關的標準化研究都是屬於我們的工作範圍,我們是ISO、IEEE在中國的對口單位,我們也是區塊鏈和分散式技術標準化研究委員會祕書處單位,這是我們標準化大概的成果。同時我們也用標準化來推動產業化,我們有一些人才培養,建立測評體系、建立中國區塊鏈的開源社區,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標準化的方法能夠真正地規範性地頒布區塊鏈的產業,能夠建立一個基石,能夠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地推動區塊鏈的產業發展,這裏面也歡迎更多的專家、企業家、學者能夠幫助我們咱們一起推動標準化的進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