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別這樣,統計局才說人口14億,你一張嘴就造了一億人口出來。這樣不合適。


你憑空變多出來一億人?


加上港澳臺15億美元,

加上港澳臺和海外華人15億人。

人均一萬億美元沒毛病。


還能怎麼算,計算機算。我倒想知道你的15億人口怎麼算出來的。


中國基本14億整,人均7萬人民幣,按2019年平均匯率。1.03萬美金。


怎麼會15億的?


GDP是中國大陸地區的GDP,14億人口也是中國大陸地區的人口。你不能把大陸地區地區的GDP,來除以中國的人口(大陸,港澳臺)


昨天看新聞,統計局剛剛發布中國人口數量,2019年剛剛超過14億人,好像是14億零五萬還是500萬,記不清了。結閤中國人口出生率,14就是中國人口的峯值了,永遠不會達到15億人,到2030年左右中國人口就會出現靜下降。


中國人口是近15億,然而其實還不到14億,就好往你月薪九千,你自稱一萬,誰還去查證!但是人口網上有人口普查後的數據,可供參考,不到14億,我國在13億這位置上已很多年了!


99萬億換美金約14萬億,平到14億人口,一人一萬美金。二八或一九現象同樣適用


首先,這99萬億人民幣的GDP指的是中國大陸地區。

其次,中國大陸地區人口14億,而非15億。

99÷14≈7 萬RMB

按照匯率在1萬美元以上。

最後: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按國家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常被公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是覈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指標,也是我國新國民經濟覈算體系中的核心指標,它反映了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實際生活中,常用來代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嚴格來說這麼使用不夠準確。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於自由支配的收入。

說人話的話:

GDP指的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在一段時間內所產出的價值總和。而我們在日常生活裏說的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完全是兩碼事。

順便一提: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


這幾天統計局剛出數據,就見到不少人說數據造假。就因為人均gdp是萬美元,摺合人民幣大概6. 85萬元,差不多一月收入5000多,他們都大呼不可能,然後是「呵呵,造假了」,然後說些好像不可言傳只能意會的「你懂得」的話。懂個diao啊。

不過gdp這個東西,的確不太準。我媽曾經做過鄉裏的統計,從04年到11年,統計了全鄉三個產業的生產總值。

第二三產業的生產總值,我不清楚。但我聽說農業生產總值的水分是比較大的。

統計農業生產總值的時候,需要每個村裡的文書去清點一下各戶的牲口家禽存欄出欄情況,數一下村裡多少田,算一下河裡多少魚。然後把數報到鄉裏,有個網路系統,可以根據數量算出總值。

水分在什麼地方?

有些文書們根本沒去數到底有多少牲口,糧食產量多少也不清楚,更別說數魚了。直接到我媽那裡問一下去年是多少,再稍微改改得了,假如今年雞鬧流感,那雞就減少點,給豬加點;豬鬧流感,豬就少點,給雞加點。糧食產量基本是每年不怎麼變,但也是一年比一年要多那麼一點。結果就是即使那年比較荒,農業生產總值還是在漲。

但也不能漲太多,因為這年如果比去年的數據多了10%以上,就要開會討論一下,總結個成功經驗什麼的,所以都是比較知趣的把漲幅控制在10%以內。

怎麼控制?

我媽說了,每年統計之前,縣統計局會先給一個數,這大概就是這年的生產總值了,各鄉裏的統計人員,就拿這個數當標尺,最後的數據向著這個標尺再改改就差不多了。

我們鄉2萬多人,統計生產總值的只有我媽一個,她還是政府裏的臨時工。文書們幹這些活也沒什麼補貼,所以都不當回事。

現在統計方法改革了,好像幾年前開始就從省裏來人統計,計算方法也不一樣了。

當然,我說的這些都只是我們縣裡的情況,而我們縣裡的各個鄉鎮的做法也是大同小異的。


99萬億人民幣,合14萬億美元


由於在某些方面存在特色,比如一段路拆完修、修完拆、拆完修、修完拆,如此反覆,雖然發生了經濟關係,但並沒有創造價值。所以在此我建議引入無效GDP概念。那麼除去無效GDP以後,人均GDP也會大幅縮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