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手自身要考慮的就有思維維度和說服效果兩方面

如果講得太艱澀 只能說明說服能力還不夠

這跟老師講課是一個道理


私以為一段講演本身就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

  • 有價值的內容
  • 儘可能讓大家能夠接受、認同又或引起思考的表達方式。

所以理想里辯論人努力追求齊頭並進,不過能力有限,實際操作中難免取捨。大神說到頂只是人,不是神。只不過大家的能力瓶頸不同,遇到困境時取捨的傾向也不同罷了。若真要是沒人聽得懂,那不是說了也白說?自然要找方法讓大家能聽東


如果你保持允許自己被說服的心態,然後發現聽不進去,他的問題。因為本來就是他要去說服你,你不是在聽講。

應當考慮聽眾,因為你說服的是他們。

但有一說一,打的深不是不行,只是論述成本高,需要長陳詞和好的切入點而已。


哪來的什麼辯論大神那麼神叨叨的?藏傳佛教喇嘛辯經嗎?那人家是不考慮觀眾也不用考慮。

只要不是滿嘴學術術語或者小圈子黑話,又或者有語言障礙,那說出來受過一般高等教育的人都聽不懂還是找大神自己的原因吧。一個說話的活動搞到人話都不會說了還有臉覺得自己很高明?


難道你不知道辯論賽里有個環節叫觀眾提問?雖然可能對評分沒什麼影響,但是你總不想在被觀眾問得啞口無言或者因為不想給觀眾解釋一些晦澀難懂的名詞而拒絕說話的前提下獲勝吧?

請記住一個成語,老嫗能解

哪怕辯論大神們說的普通話,也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而白話文最開始也只是要使一般國民都認些字,看報紙,對國家政治都可明了一點而推行開來。當時,如果你用方言來辯論可以有選擇無視我這句話。


其實這和「圈子」有關係,辯手是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討論方式的,聽眾可能會覺得辯手只是在場上拽哲學,但其實辯手是會在前期做非常多的準備的,包括紮實的數據和實證以及探討其背後的深層價值,而由於知識體系的不同,討論到抽象的哲學問題時自,觀眾自然有可能聽不懂,這是正常的。

辯手或者說大神級別的辯手更注重討論問題本身,比如每年新國辯的哲理辯,更注重這樣的深刻的討論對社會的價值,而不會因為考慮聽眾放棄深刻性。

所以其實雙方都沒有錯,聽眾本身去看辯論賽應當抱著中立和學習的態度,而不是抱有成見(我們更願意叫做「心證」),是不是要「破圈」一直是玩兒辯論的同學們在討論的事,放棄討論的深刻性以取得更多聽眾顯然不是辯論賽的目的


辯手本來就是為了說服評委的啊(狗頭)就比如辯論比賽是說給那些大神評委。奇葩說之類的綜藝節目是為了說給投票的觀眾評委。又不是演說家必須要讓每一個觀眾都能聽懂。


看是什麼類型,什麼目的。

隨著大家普遍文化程度的提高,辯論已經開始轉型,開始全民推廣了。為了推廣,那觀眾能聽懂肯定更重要。

但,倘若為了探討辯題中那一點點微光,從中挖掘更多的人類所能觸及的更深的領域,那就無關觀眾。


讓我想起了2018老友賽中人大和法大的比賽,太高深,一開始真沒聽懂。


我感覺如果你去聽一個大神辯論的,你的心在他那個辯題上你是不可能聽不進去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