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品牌運營的,一篇公眾號推文,老闆一直說調性不高,發給我好幾篇別人家推文,我看也不怎麼樣啊?說文章標題不行,排版不行,內容不行(▼皿▼#) 可是我能保證閱讀量啊


通常這種問題會出現,就不僅僅是字面的這個問題了,至少有以下幾個問題:

1、公司的品牌調性是什麼,沒有被實實在在的創造出來,大家都還在摸索;

2、在摸索的過程中,大家沒有清晰的目標,可能對品牌該走的路線也有不同的看法;

3、老闆心裡已經有了對品牌的基礎的願景,但是老闆層面和執行層面隔著兩個認知的屏障,老闆可能不懂執行層面具體實施起來的實際要領,執行層看不見老闆心裡的對品牌的願景,這樣斷層式的溝通會非常內耗,互相的信任會被逐漸磨損;

先回到題主的原始問題,品牌調性是個什麼東西。

曾在某家科技品牌做品牌工作時,我遇見了一個非常任性的老闆,當我苦思冥想他到底想要的是啥這個問題時,我給自己總結了一個非常有指導性的思路,希望這個思路能幫到你:

如果我們把一個品牌比作一個人:

1、品牌也有原生家庭

這個人處在孕育期的時候,對他影響最大的東西就已經完全確定了,那就是他的原生家庭。對於一個品牌也是一樣,在一個品牌被醞釀的過程中,核心創始人或者創始團隊、母公司、集團公司...這些就是品牌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會怎樣的影響我們的人生和選擇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有體悟,對於品牌也是一樣的,品牌創始團隊的層次、認知、喜好會給品牌一條相對可以預測的大方向,這個預測不是具體的選項,而是選擇的傾向性,是保守還是激進、是猶豫還是果決。

就像很多人遭遇了不幸的原生家庭,要重新找到幸福就得對抗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品牌也是一樣,可能企業所在的賽道明明需要闊步向前外,卻因為母公司和集團公司的影響只能向內求所,當然母公司和集團公司孕育這個新品牌可能有自己的訴求和計劃,但是很多時候過於追逐小半徑的有利反而會沒有機會去畫更大的半徑,這樣面積永遠也不會變大,品牌要對抗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也是很困難的事情。

2、成長的土壤——外界環境

如果原生家庭的影響一個人成長的內部影響,那無疑除家庭環境之外的一切就是外部影響。

一個人的外部環境包含了他的同學、老師、考試的名次、同事、競爭者、戀人、所學的專業、國籍、看的電影、甚至偶然遇見的陌生人。對於一個品牌也是一樣的,品牌所處的行業和產業、競爭對手、國家政策、招聘的員工、合作的企業等等。

這一層影響大家都很懂啦,不再贅述。

我們主要想說的是內外部的影響下,品牌和人一樣,將會形成的東西。

1、三觀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每個人都會基於內部影響和外部影響,形成獨一無二的三觀,進一步指引我們面對內部和外部發生的事件,再進一步完善我們的三觀,和我們的雙螺旋結構DNA一樣迭代下去。

這時候就說到關鍵點了,品牌基於內部影響和外部影響,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品牌定位、品牌價值觀以及品牌主張。這個東西很多人營銷人總是拿來當高級辭彙,來證明自己懂怎麼做品牌,但其實這個東西事實上和人的三觀一模一樣:

A、們都是基於內部和外部共同影響的產物,不深刻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自己所處的環境,就無法有清晰穩定的三觀;

B、在成長過程中,三觀總是處在難以解釋和聲明的狀態,或者我們總是試圖聲明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卻同時不斷地發現新的自己,這並不糟糕,因為我們正在迭代生成我們的雙螺旋結構,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總說年輕人有無限可能;

C、不穩定的三觀並不影響我們過好生活,有的人很幸運,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有了非常完整的三觀,找到了自己終其一生想要追求的事情,但剩下的人不是不幸,只是普通而已,在生命中一直思考一直基於影響改變自己是這個宇宙中最正常的事,也是我們的世界之所以進化至今最基礎的條件,所以如果我們自己是這樣、宇宙也是這樣,我們有什麼道理要求自己的老闆清清楚楚說出品牌的三觀具體是什麼呢?他和你一樣也只是個普通的老闆而已,在變化中希望自己能找到對的路。

我們是人,組織是人的集合,沒有理由我們每個個體在追求無限可能的同時要求組織無限確定對不對,這不太公平。

三觀是最深層、最抽象且最核心的產物,說完三觀,我們就得說說比較外化可見的產物。

2、個性

即使我們的三觀還在迭代的過程中,我們的個性已經初見端倪了。對於一個人來說,是積極陽光還是內斂獨立、是理智型還是情感型、是喜歡順應潮流還是喜歡打破常規、是喜歡掌控大局還是喜歡鑽研細節...這些無一例外都是基於內外部影響生成的,品牌的個性其實就是題主所問的品牌調性,也是一樣的路徑基於內外部影響生成的。

品牌調性是什麼這個問題就和人的個性是什麼一樣,正經來說每個人都是不一樣且非常複雜的,但總歸有一些相同相似之處可以歸納總結,和人的九型人格二十四型人格理論一樣,品牌也有十二品牌人格理論,現在還有十八種二十種的理論,在我們想要試圖理解複雜的東西時,不妨先從前人由繁入簡的歸納總結來進入,去對照和代入,再自己去體悟由簡入繁的過程,去發散和創造。

圖片來源於網路,在此僅作理論學習參考使用

這是一張十二型品牌人格的圖,也許現在需要的就是和你的老闆坐下來,分析一下他所希望的品牌調性是裡面的那一種或者哪幾種的複合人格,他所認可的那些文案為什麼符合這種品牌人格,你們甚至可以討論討論品牌的內外部影響是什麼樣的,品牌的三觀大概是什麼樣的,希望品牌成長為什麼樣。其實這些就是你們中間的斷層,理論上需要一個專門負責品牌的人來負責上和老闆梳理這些東西,下把這些抽象的東西翻譯成可執行的操作,這包含了你到底應該怎麼寫標題怎麼排版。如果你願意,可以基於現在青黃不接的這個機會訓練自己成為一個品牌經理,或者,給老闆看看這篇回答,招聘一個品牌經理或者由老闆來更細緻的翻譯自己的品牌三觀和品牌調性。

最後,除了個性還有另外兩個比較外化可見的產物:

3、待人接物和自處

對於一個人來說,待人接物和自處是我們天天在做的事,不再贅述了,但對於一個品牌來說,我們往往忽略這些環節也在聲明著品牌自身。

一個人的待人接物就是我們如何應對其他人和事,一個品牌的待人接物就是他如何應對自己的利益相關方和各種事件。

利益相關方是誰?客戶、用戶、合作方是大家最先想到的,還有供應商、政府、上下游企業、媒體大家都不會忘記,還有潛在用戶和客戶、在職員工、希望招納的人才、員工家屬、離職員工、保潔阿姨、辦公室所在地、老闆的司機、老闆的老婆...他們都是利益相關方,除了在客戶、媒體、政府面前展現最好的自己外,還要關注到我們最容易忘記的利益相關方,危機隨時都會發生,公關可能適得其反,所以品牌和人力建立完善的BIS(行為識別系統)就很重要。有的企業招聘JD上明確要求應聘人道德且積極,老闆自己卻暗自苟且,那這個品牌原生家庭就有缺陷,品牌很有可能受到壞的的影響,品牌的BIS被帶頭不遵守,人人都人浮於事,這樣的品牌越壯大可能越危險。

一個人的成長除了各種形式的教育帶來的成長之外,另外重要的就是自我反思帶來的成長了,這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自處的方式。

品牌也是一樣,各種層面的復盤、各種角度的總結,將帶給品牌極大的成長,這也是我們進一步完善品牌三觀雙螺旋迭代的重要推動力,基於這樣的反思和迭代,我們將更好的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詮釋品牌。

比如題主糾結的閱讀量和調性的難題,就是一個可以嘗試可以總結復盤的點。還記得剛剛說的可以和老闆聊聊的內容麼?如果沒有什麼實際的結論也是很正常的,但問題總歸是要解決,一個A/B測試就是最好的方法。建立好目標們和目標們的次序,通過不同的文章風格、排版、標題調性來測試他們分別能達到那些目標,再最高級別的目標上誰的表現更好更穩定。雖然看起來有風格不穩定的問題,但磨刀不誤砍柴工。

總而言之,品牌是個很宏觀複雜的東西,和人一樣,但人這麼複雜都能基於心理學來分析一二,品牌這種人造產物自然能解構的。

作為人的我們有時喜歡談論自己的人生哲學,有時又討厭這種又大又沒什麼實用的話題;作為品牌也是一樣有時要標榜自己的品牌主張,有是又覺得不談錢談什麼願景。但其實這些空虛無狀的東西都會在每一個做選擇的時刻變得立體,然後越來越清晰。


首先,品牌調性和你說的推文(軟文)調性應該不是一個東西。

從你描述上來看,你們老闆覺得可能是文章的調性,不是品牌調性。文章調性就簡單一些,簡單來說就是從幾個方面來看

1、內容深度。是否有深刻的剖析數據理論等。

2、描述方式。是否有一些高級細膩的描述語言。

3、邏輯呈現。表達是否清晰有軌跡可尋。

4、標題。現在很多老闆都喜歡吸引眼球的標題。這個所謂的吸引眼球我覺得還是比較表面的,其實就是表達清晰。標題黨也有存在的意義,但是畢竟是偷工減料的,日後還是要清算的。好的文章是標題和內容都好,而不是僅僅靠標題。

5、排版。那是設計師的問題吧,你非要排版,我個人建議,乾淨一點,留白適當就可以,不要太擠。

6、保證閱讀量?10萬+的話可以。1000多不上萬,跟你的粉絲數量有關,如果你的粉絲數量是幾十幾百,那還行吧;如果你的粉絲數量有幾萬或者幾十萬,那就沒什麼好保證的,你就放個屁在文章裏,也有這個閱讀量的。


甲方讓你改方案的時候總會說一句「我覺得還差點意思,你再想想……」

調性這個東西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大多數情況就是老闆自己也沒想清楚,想讓你多做幾個備選…… 一般來說碰到這個問題,最快的解決方法就是「好的」


你們老闆所說的品牌調性,其實就是品牌主張和主見。就好比:你是大衣哥(農民歌手)、你是LV(奢侈品比如包包),但是你讓大衣哥背一個LV包包,這個肯定是不配位。品牌應該有自己的語言、形象、調性就好比定位,唱歌定的是高音就用高音的唱法,低音就要用低音的技巧。,一篇文章看完以後,內容第一、其次文字、圖片、邏輯、排版、理念、交互、轉發等多因素構建成一個整體,而這個整體就是統一的,這種統一的共性因素就是所謂的品牌調性。


廣告片看上去很有品味,主要是老闆和他的朋友認為有品味


老闆估計也不懂怎麼做品牌,品牌調性其實是一個很模糊的形容詞。老闆感覺做的還不夠好,所以憑感覺對你說,品牌調性不夠,讓你再改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