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白和凝練後再增加一點,魯迅應該受到了很重的日系文風影響,所以他的作文有蠻多的日式表達,如果你看多了日本作家的譯文,或者比較適應的情況下,對此感受會越來越深。

旅日的作家有很多是這樣,周作人、鬱達夫等等


關於魯迅某些文章的艱澀和有受日系文風影響的問題,做一點微小的解釋的工作:

1,魯迅的文白雜糅,或者說,經常取用文言中的語彙的,這種凝練的風格,有其自覺性的考慮,即,怎麼改造舊的國語,形成新的書面文,雖然他自稱是「裹著小腳」的白話文。具體魯迅先生答青年學生的文章裏有談到,這裡答主一時找不來。

2,魯迅文章有日文文風的影響,以及翻譯的艱澀問題,引文解釋如下。(可以說魯迅不僅自覺的吸取日文文法上的優點,而且也倡導努力吸取其他語言的優點,但魯迅先生本人主要的是精通的外語就是日語,所以看上去當然受日語文法的影響大。)

日本語和歐美很「不同」,但他們逐漸添加了新句法,比起古文來,更宜於翻譯而不失原來的精悍的語氣,開初自然是須「找尋句法的線索位置」,很給了一些人不「愉快」的,但經找尋和習慣,現在已經同化,成為己有了。中國的文法,比日本的古文還要不完備,然而也曾有些變遷,例如《史》《漢》不同於《書經》,現在的白話文又不同於《史》《漢》;有添造,例如唐譯佛經,元譯上諭,當時很有些「文法句法詞法」是生造的,一經慣用,便不必伸出手指,就懂得了。現在又來了「外國文」,許多句子,即也須新造,——說得壞點,就是硬造。據我的經驗,這樣譯來,較之化為幾句,更能保存原來的精悍的語氣,但因為有待於新造,所以原先的中國文是有缺點的。有什麼「奇蹟」,幹什麼「嗎」呢?但有待於「伸出手指」,「硬著頭皮」,於有些人自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不過我是本不想將「爽快」或「愉快」來獻給那些諸公的,只要還有若干的讀者能夠有所得,梁實秋先生「們」的苦樂以及無所得,實在「於我如浮雲」。(《「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

也就說,先生的文章和翻譯,有更長遠的考慮,即使「新造和硬譯」會顯得「邯鄲學步」,讓一些聰明人覺得不夠成熟,不夠完美,甚至作為「過渡者」會讓人覺得隔膜或者不適,亦何悔之?



不夠白話,從語言中不難看出,魯迅受古文與日文的影響很大,李敖在李敖有話說中,說了好幾期魯迅,主要就是語言層面的分析,在民國時期,魯迅的白話文寫作水平比很多人都差


嘗試著寫兩條:

其一,文白間雜。這既是時代特色,也與家庭背景相關。魯迅先生幼時家境尚好,受的是傳統私塾教育,古文功底深厚。及長,積極提倡白話文,彼時白話文尚在過渡階段,帶有很多文言痕跡,於是便形成了這種文白間雜的風格。這種早期白話初看比較喫力,但看多看久了,反而覺得其中自有一種獨特的韻律之美。

其二,凝練深刻。魯迅先生最高產的是雜文,言短意深,尤重鍊字,每每於成語、熟語之中略改一字便境界全出,如中國人擅長的「自欺力」,又如某些人其實犯的是「可惡罪」。


這個問題下面有幾個魯黑


魯迅的文字蹩腳混亂沒什麼邏輯也沒什麼文采更沒有情懷,他被吹捧成神,一是因為官方宣傳的需要,只不過,很多人已經看清魯迅的真實嘴臉,尤其是一些熱血純正的人,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真真正正熱愛中華文化熱愛中華民族熱愛自己國家和人民的人,絕容不下魯迅這樣的人繼續矇騙世人。二來,當前許多人靠魯迅喫飯,他們研究魯迅分析魯迅從頭到腳從生到死從三姑六姨到七表八侄,很不能申請國家經費把魯迅研究個透,這羣人靠魯迅喫飯所以極力抬高魯迅吹捧魯迅。三來,當前以魯迅這種蹩腳的文字作為最好標準,降低了中華文化的平均水準,許多人目前已經不具備基本的文學欣賞能力和鑒賞水平,無法分辨出魯迅的文字究竟有多差。四來,近百年以來的這一批中華文人,史上水準最爛,大家置身於這個文學水平最差的年代,已經習慣並適應了魯迅的這種差與爛,甚至錯誤地把它當做可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