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人很多看似與那些大詩人差不多的詩卻沒火起來,詩人們的詩的內涵究竟是什麼?


魯迅曾有一言,「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雖是文豪的自謙之語,卻也不無道理。全唐詩將近五萬首,非人力可以窮之,通讀者更怕是少近於無。詩中的意象無非是風花雪月,詩中的思想又無非是憂思怨願,總之不過幾十種,唐人已窮其空間,倒也不是不可能。

換句話說,我們原創的詩詞,在見多識廣的人眼中,也未必不是高仿。這就像手機行業,背板要麼是平面、要麼是曲面,總共也不過十種,手機產品卻以百計,每個廠商都是獨立設計與生產,但在消費者看來,均是抄襲。

所以,後人若想翻出如來掌心,怕是要重新組合詩的主題、邏輯、意象、技法,這樣才能不落入唐人的掌心。然而,另一難題便是,古人已經構築了豐富的對意境的欣賞空間,如果我們貿然去創造新的意境,反而顯得不倫不類。而切合詩詞的新意境、新典故的生成又需要鴻篇巨幅的文言語料,這在白話文學一統天下的今天,是不可想像的。

那古詩詞創作的初衷和出路又在何方?

詩詞的第一欣賞者,往往是創作者本身。我們創作古詩詞,審美慾望是第一驅動,也幾近是唯一驅動。這種審美慾望不僅僅是我們作為欣賞者的訴求,而甚至包括我們創作本身。即古詩詞創作本身便是一個審美過程,我們的審美對象則是漢語語料,在詩詞創作中,我們最能切身體會到文字的魅力。

詩詞的未來,需要更多符合現代社會的高雅意象,否則詩詞將永遠是古詩詞。而這,將不再是簡單的仿寫能夠滿足的了,我們需要創造更多的意象辭彙,這些辭彙尚未在欣賞者頭腦中樹立起畫面,但首先要符合欣賞者的音韻邏輯。

月弦無端:初學仿寫之結語?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我應該不能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詩人們的詩的內涵究竟是什麼?),不過我來描述一下親身體會吧。

其實我挺喜歡寫文字的,一開始是模仿,需要查閱字典、詩詞等等資料,寫出來的文字顯得生硬。後來,有了一些經歷,寫詩居然可以一韻到底(二三十行),還是挺興奮的。現在再去看看古詩詞,理解更加深刻,能讀出詩詞的意境美。

總結:因為有經歷才能寫相對優美的文字,而不是生寫。有了經歷,嘗試寫詩詞之後再去讀古詩詞,古人的心境理解更加深刻(相對自己以前)。

重意輕形,追求格律上的形式很明顯是下乘。李杜的閱歷,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肯定包含在詩的內涵中。這些不是隨隨便便寫個格式上的詩詞所能比的。


現代的人們,沒有古代人那種心境。 也沒有那些知識儲備量,四書五經,這都是十來歲就熟讀了,現在那麼多人推崇的論語,古代人都是在幼兒園作為蒙學讀物的。 而且現代人讀書,讀的大多都是什麼類型的書,網路小說佔大多數,動輒上千章,像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沒內涵,美神韻! 拿什麼來創作?
把李清照拿下去吧,不是歧視女性


你也說了看似差不多,實際上文字背後的力量和美感並不是挑幾個好看好聽的字拼湊在一起就能體現出來的。當然還有人生境遇、文學功底、思想境界等等的不同。
推薦大家去看一下山大王小舒教授的《神韻詩學》(2006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在緒論有這一方面的介紹。

需得看以前茫茫多的詩作也沒有流傳下來哇,流傳下來的基本都是經得過時間檢驗的經典,再加上年代濾鏡,自然就更美了。不太清楚題主說的差不多的是哪種,就我看來,現在的古體詩有些好的也流傳頗廣,而有些可能只是對前人詩詞的模仿。


1.格律詩詞有韻律,閱讀自帶天然美感。

2.農耕時代的詩人比現代的詩人更貼近自然,容易引起內心共鳴

3.距離產生美,時間跨度也產生美。也許到了徹底的人工智慧時代,你會覺得現代詩人的詩作也很不錯。ヾ?≧?≦)o

時代不一樣咯,環境不一樣咯,所以寫出來的詩情感內容都不一樣。我國古人是生活在農耕社會,比較無我,現代人展現自我。你喜歡古人的詩,是你嚮往那樣的環境,知道不?


內涵就是詩人的心。

沒火,可能水平不夠,也可能知音難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