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 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破滅的是「虛幻相」,不是「清凈相」,佛法只說苦和苦的解脫,而不說斷滅,在楞嚴經的五十陰魔裏,你的這想法就是其中之一,焰摩迦比丘經也是說的類似範疇的東西。

再者,大乘說的是「以無住本,立一切法」,緣起力本身其實並無善惡之分,阿羅漢唯斷了有漏,於無漏之力並未充分開發,所以說不究竟,也就是說階位分別,是依於有為而說的,楞伽經說「十地差別,如空中鳥跡」,在無為層面上,是不立差別的。


阿羅漢不用知道自性是什麼,沒有違背,也沒有用上自性,菩薩就是明白了自性就是佛經,佛經就是自性,一部一部大乘佛經去受持,去用上,也就是依據大乘佛經去修行,去護持弘揚,那麼佛呢?就是明白了自性的全部,用上了自性的全部,得到了自性裡面全部的能力。

何為不定聚,邪定聚,正定聚??

mp.weixin.qq.com圖標

好問題!本來不應該討論水平以外的境界,都是打妄語。只是這問題的確很困擾,所以說兩句教科書式的吧。

阿羅漢的標準是「生已盡」的四句,是果位,這個沒什麼異議了吧。

佛陀,是教徒對瞿曇的十個稱號之一,阿羅漢(應供)也是其中一個稱號。就境界而言,《阿含》有提到阿羅漢的解脫和佛陀的解脫是一樣的。所以,瞿曇悟道的時候,既是成阿羅漢,也是成佛陀。

「佛陀」是自覺者,即是沒人教導,自己找到解脫方法的人。所以所有的佛弟子都只是「聲聞弟子」,都不可能再擁有「佛陀」這個稱號,果位最多也只能是阿羅漢了。菩薩什麼的我不懂就不說了。

後人說阿羅漢是自了漢,不傳法,那是沒有依據的,傳不傳法不是區分佛陀和阿羅漢的分界線。相反,沒證果位之前不傳法纔是最重要的,否則才真是誤人子弟(此文亦是,別較真)。佛陀之下的大弟子都是阿羅漢纔有資格外出獨當一面地弘法,故稱應供。

祝你安詳自在。


不知道題主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

佛說,人人都是未來佛,這句話可懂?

其深意又可懂?

為何人人都是未來佛?

因為這個世界並無他物,只有一個顛倒夢想。

如果斷了虛妄心,就是阿羅漢,那斷虛妄心的這個做法又是什麼?

是否也是一個顛倒夢想?

既然有跡可循,那又怎麼可以稱得上是究竟法門呢?

再有,金剛經裏也說了,如此度化無量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

為什麼?

因為度化的都是自己的顛倒夢想,或者說,讓自己的顛倒夢想歸於最初。

也就是說,阿羅漢,度化的僅僅是自己的一部分。

而佛度化的確是完整無缺的自己。

而阿羅漢的境界,實在無法去繼續度化其他的自己,所以比菩薩,佛要低一些。


也許是因為,只要聖者還在世間,有些心所還是會生起的,名色並沒有徹底熄滅,甚至聖者一直依於慈悲喜捨長住定中,聖者有徹底進入般涅槃的能力,但並不是所有修行者覺悟那一刻就會立刻進入般涅槃,聖者還是有慈悲心的。

佛就是第一阿羅漢,自力阿羅漢,佛陀和阿羅漢的般涅槃是沒有區別的。比如你今天登上了喜馬拉雅山,那麼你和第一個登上喜馬拉雅山的人到達的地方是一樣的,高度是一樣的,區別在於對於喜馬拉雅山第一個登頂的人被稱為登山者,先驅。而你只能被稱為登山者,永遠也無法成為先驅。而且你和先驅登頂的難度和過程是不一樣的。先驅是自己摸索出來的,你是學習了先驅的經驗,踩著他成功的路線到達的。

至於你說的既然相由心生,那得到了阿羅漢的正覺後,煩惱心已斷,那這虛幻的娑婆世界也已破滅,又何來的煩惱人需要救度。佛(第一覺悟者),菩薩(菩提薩埵,也就是修行者),阿羅漢(覺悟者)我猜這就是有部分人放棄所謂「大乘」想當「自了漢」的原因。


既然相由心生,那得到了阿羅漢的正覺後,煩惱心已斷,那這虛幻的娑婆世界也已破滅,又何來的煩惱人需要佛來救度。

什麼意思?阿羅漢沒有心嗎?判斷他人有煩惱,意味著自己有煩惱嗎?

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佛,菩薩,阿羅漢三個層次又何必存在呢?有層次不就是不相等了。有了正覺豈會不正等,有了正覺豈會還有更上覺?

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正覺前邊有兩個修飾語「無上」與「正等」。


阿羅漢證得的滅盡定又叫做滅受想定,只不過是把受陰和想陰斷滅了而已,還有行陰、想陰沒有斷滅,也就是還有無始無明在。要等到這些個也斷滅了,才能證無餘依涅盤。


佛言:「佛子!欲成斯道當先正三業、習三寶教、信向因果。然即所問,悉可得入一切佛教,為菩薩者得佛不久。必諦受學四十二賢聖名門決定了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共同說一而無二。

佛子!所謂留伽度(秦言發心住)、留諦迦度(秦言治地住)、留羅伽(秦言修行住)、。。。中略

鳩摩羅伽(秦言逆流歡喜地)、須阿伽一波(秦言道琉璃離垢地)、須那迦(秦言流照明地)、須陀洹(秦言觀明炎地)、斯陀含(秦言度障難勝地)、阿那含(秦言薄流現前地)、阿羅漢(秦言過三有遠行地)、阿尼羅漢(秦言變化生不動地)、阿那訶(秦言慧光妙善地)、阿訶羅弗(秦言明行足法雲地)、摩訶一和沙(秦言無相無垢地)、娑伽婆伽婆佛陀(秦言妙覺者無上地)。--------《菩薩瓔珞本業經》

根據大乘的《菩薩瓔珞本業經》,修菩薩乘從發心開始,到圓滿成佛。有四十二個賢聖階段。而最後十二個階段,就是菩薩十地 階位加等覺妙覺階位。妙覺無上地纔是佛位。

那麼你看在十二個階位,從歡喜地到第七遠行地。遠行地的梵語就叫阿羅漢。遠行地又叫不退轉位,證得此位的菩薩,其實就是見到了奢摩他,毗婆舍那觀的佛心。所謂的下品無生忍。到第八地不動地中品無生忍的菩薩,就了分段生死。死了可以不用投胎,變化一下就可以直接復生了。但是即使八地不動地菩薩也只是了,分段生死,生死可以變化。但是變化的變易生死沒有了。而如上第十二個妙覺無上地,則已經成佛,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都已經了了。永生不死了。

所以綜上所說,無論小乘的阿羅漢還是大乘的阿羅漢,都沒有徹底的證得佛位。


正所謂, 長得醜不是你的錯. 出來嚇唬人就不對了.


第一義中無分別,於世俗諦中各各分明。


阿羅漢境界:有法可依,有法可修,有法可證。粗妄已斷,所做已辦不受後有。佛菩薩境界:無法可依,無法可修,無法可證,無法可得。釋迦牟尼佛受成佛記時,若有一法可修,可證,可得,燃燈佛則不於受記。佛菩薩大慈大悲普度眾生。阿羅漢迴心向大,也可渡人。


因地不同。


如何破解阿羅漢與佛的悖論?

既然相由心生,那得到了阿羅漢的正覺後,煩惱心已斷,那這虛幻的娑婆世界也已破滅,又何來的煩惱人需要佛來救度。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佛,菩薩,阿羅漢三個層次又何必存在呢?有層次不就是不相等了。有了正覺豈會不正等,有了正覺豈會還有更上覺?

南無阿彌陀佛!

唯有「佛」纔可謂「無上正等正覺」「究竟圓滿的覺悟」,佛,菩薩,阿羅漢當然是三個不同的層次,覺悟的程度不同、層次就不同,阿羅漢是覺悟的起點,菩薩是更進一步的覺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