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聽了《荀彧》這首歌。思考不出來何為文人氣節。

誰言 秉忠貞 守謙退

誰為 漢室王佐 自無愧

誰作 留侯 帷幄帳中謀

誰舉 文賢 為曹添新睿

誰曾 壯志滿 也輕狂

誰甘 為子房進退留香

誰制 勝算 斃袁而誅呂

徒抱 忠心 遺憾亙千古

只道 人言 一將成名萬古荒

卻知 誰守國只為君還

輕儒 墨衍 拂袖已遲暮

恍悟 守不住 漢室 江山如故

誰曾 壯志滿 也輕狂

誰甘 為子房進退留香

誰制 勝算 斃袁而誅呂

徒抱 忠心 遺憾亙千古

只道 人言 一將成名萬古荒

卻知 誰守國只為君還

輕儒 墨衍 拂袖已遲暮

恍悟 守不住 漢室 江山如故

莫道 愚忠 此生盡付終成憾

無愧 風華過 文若不悔

亂世 江山 馬踏鐵騎亂

隔世 千萬載 終歸 黃土一盞

旌旗亂 江山如幻

一世塵煙 幾番聚散

功過 皆付予誰人評說

固本 佳名 荀令君


鄉試中榜,京城野望,二十三歲少年郎

正詞嶄嶄,聲色震厲,小小御史官

三十二歲正三品,兵部右侍郎

這邊的災害,那邊的水患,這邊的冤情,那邊的土匪

從書生到農民,從中年到白髮

三十萬平方公里,走了十九個春夏秋冬

這位王爺造反,那位高官貪污

人人都在中飽私囊,你卻偏要兩袖清風

一會子貿易糾紛,一會子御駕親徵,一會子一意孤行,一會子皇帝被俘

刀啊槍啊都丟掉,二十萬人被殺光

命啊性啊都沒了,忠臣將士死他鄉

這個皇帝好,那個皇帝仁,站隊伍啊是大事,問你從哪條龍?

這個奸臣砍了,那個奸臣上臺

新帝被罷免,先帝登上臺

行刑前的一聲吼,多少人還記得

還記得當年文質彬彬的少年郎,那清澈的嗓音

「紅孩兒,騎黑馬;赤帝子,斬白蛇」

那離家北上的一瞥,那個器重你的上司

那些喫過的苦,那些走過的路

那些感恩戴德的農民,那些戰死沙場的將士

那些拒絕過的高官俸祿,那個抄不出財產的家

那一天,挽狂瀾於既倒,那一戰,為國為民為社稷為名節,生死兩亡

那一紙,流傳千古的詩篇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先來說說什麼是氣節:「 朝聞道,夕死可矣」,揭示的是氣節的源泉。我自己的理解是: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知道自己追尋的是什麼,哪怕需要犧牲自己,哪怕殺身成仁,仍甘願赴死。明知道沒有結果卻儘力去出自己的一份力。

從三國開始說吧:三國中的荀彧。從我看劇的感覺來說,荀彧簡直就是曹操的寶貝,是他制勝的法寶,是荀彧讓曹操登上了權力的高峯,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謀士幫助曹操。其中是以荀彧為代表,為什麼說他有文人的氣節,因為他能看到武將所看不到的東西,那是一種自信,一種文人的傲氣,沒有武將膽怯畏戰,更沒有害怕失敗的心。在官渡之戰中力挽狂瀾堅定滅袁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當代對荀彧的評價:從理性出發,從現實出發,荀彧清醒地認識到漢不可為,於是他擁護曹操重造天下的大業,並建立了赫赫功績。同時,他與舊王朝之間在情感上又有藕斷絲連的聯繫,封建倫理綱常禮教的陰影亦籠罩在他的心頭,讓他難以掙脫,只能捨生取義。

文天祥 ,宋朝,初名雲孫,字宋瑞,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在和大元的戰爭中失敗被俘後,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衛父母,還教別人叛離父母,可以嗎?」因多次強迫索要書信,於是,寫了《過零丁洋》詩給他們。這首詩的尾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範笑著收藏它。厓山戰敗後,元軍中置酒宴犒軍,張弘範說:「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態度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大元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的位置。」 文天祥眼淚撲簌簌地說:「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元廷召見文天祥告諭說:「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然而忽必烈還不忍心,急忙揮手要他退去。有的說應該答應文天祥的要求,詔令可以。不一會兒又下詔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後被處死。幾天以後,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面部如活的一樣,終年四十七歲。他的衣服中有贊文說:「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只有忠義至盡,仁也就做到了。讀聖賢的書,所學習的是什麼呢?自今以後,可算是問心無愧了。」

于謙 ,明朝,國士無雙。

講事功,於少保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土木堡之變,朝野震蕩,若非於少保一力支撐,中國歷史上就是北明南明。講操守,少保位極人臣,任人唯賢,不謀私利;不治產業,抄家之時家無餘財。正是"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我為什麼這麼愛我的國家,這麼以我的民族和我們民族的文化自豪,正是因為我讀過幾本書,知道我們中國人從來不缺這樣的人。大眾是無情的健忘的。很多英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時候,不是沒有料想到自己可能面對的背叛,不公和誤解。但是他們許國不復為身謀,但是他們豈因福禍避趨之,但是他們取義成仁庶幾無愧。這不是某些人做生意值不值的心態,說如果他們知道後來悲慘的待遇,會不會後悔的問題。英雄無悔。我們所做的,不是站在生意人角度上,假惺惺裝良心替人家算計得失,替人家不值。我們真正的良心,正是某讓英雄再傷心流淚,正是永遠銘記這些英雄豪傑。而實際上大部分中國人,也從來沒有遺忘過他的英雄。嶽武穆於少保這樣的人,也終究是我們的精神圖騰。至於某些標新立異,嘩眾取寵,蚍蜉撼大樹整些黑材料污衊醜化英雄,給你看所謂「你所不知道的歷史」的,其實一直都在歷史的糞堆上。知識分子最好的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那時的知識分子在列國間遊說。孔子,孟子我們都知道了,管仲、晏嬰等文臣,白起、廉頗等武將,在那個時代風雲際會,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最近去世的詩人余光中,在詩『招魂』中寫道:「五月五,楚大夫,轉過你崔嵬的背影,等一等你身後的民族,讓我們趕上你吧!」詩中的「楚大夫」屈原,是戰國時期的典型書生,屈原的『離騷』,講述了自己的出身,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他確生不逢時,遇到了昏君楚懷王,死就成了屈原的宿命。但兩千多年過去了,因為屈原的情懷,人民記住了屈原,每年的五月五,人們還在紀念屈原,歌頌屈原。另一個書生的好時期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周瑜、曹操父子,以及那麼多的文臣武將,或激揚文字,或決勝於戰場,留下了許多英雄的故事,到今天還在「你也說三國,我也說三國。」因為說三國,易中天、王立羣也成了名人,也因為說三國,我們記住了許多三國時候的許多名人。

之後的西晉和東晉,則進入書生的黑暗時期,書生動輒因言獲罪,動輒就被投進監獄,雖然有「竹林七賢」為後人所熟悉,但更多的書生是當時的政治集團陷害的對象。陶淵明的『歸去來辭』選為中學課文,許多人都會背頌,但據歷史考證,陶淵明的「歸去」是為了逃避政治集團的陷害。

我們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蒼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起蘇軾,但是,蘇軾是不被統治集團接納的文人,蘇軾被一貶再貶,越貶越荒涼,就在於他沒有認清現實,在他的那個時期,政治上是不需要他這種人的,他總是提反對意見,是希望統治集團變得更加好,但是統治集團是不能容忍他的,被貶就是蘇軾的宿命。在和平時期,或者是統治集團自認為的和平時期,比如說楚懷王時期,統治集團是不需要書生的,統治集團需要的是奴才中的人才,或人才中的奴才,書生因為有書生意氣,總想著進諫,總想實現人生的抱負,如蘇軾、李白等,統治集團是不喜歡這類人的。所以說文人的氣節,或者說書生氣質,在和平時期,就不是什麼好東西。這文人的氣節,或書生氣質,在戰亂時期,或國家危機時期,統治集團是需要的,如南宋需要文天祥,明朝需要于謙,蔣介石的民國需要書生和軍人殺身成仁,和平時期需要「漁父」對屈原說的人才,司馬光寫『資治通鑒』,一方面是重點提示的帝王術,另一個方面是提醒讀書人,如何去適應帝王,可是,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恐怕只能是帶著詩和香水離開。摘自作者:靜山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99205/answer/289447139(知識無限每時每刻都在學習,

峻切的追問,執著的思考,耿介的性格,自由的靈魂

你不一定要光芒萬丈,但一定要溫暖有光。不再懼怕黑暗,有一分光發一分熱。


今天對於一個類似的問題思考了很久。

起因是在看史記時,看到了這段: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

伯夷叔齊的故事從小便知道,長大了再一次讀原文,居然為之落淚。

上週在做關於子路的一個課件,做到子路之死的ppt的時候心裡也很難受。子路被人擊中帽子,說『』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就像屈原一定要懷石投江;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死;子路為了結纓而死。你說他們為什麼這麼『『傻』』呢?

我把它稱之為『『道』』,『『道』』可以理解為理想、堅守。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樣的『『傻子』』們自古有之,五千年未絕,現在也有,以後也一定還會有的。


有兩類人,文化自信感和文化優越感,

前者由內而外的,後者由外而內的,

這些都是自然而然流露出的。


不拘於小,有格調,有真情懷。


知識廣博 文化知識儲備充足

說話注意方寸 能為他們著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