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仨各差了一個世紀,一個是重裝步兵發展階段,一個是大規模集團軍作戰初步階段,一個是大規模集團軍作戰趨於成熟階段,咋比?

不過,目前網路上白起的軍事水平被低估了。

從白起的軍事行動對比魏冉的縱橫活動,可見白起在縱橫領域上是有一定水平的。

不過,網路上普遍只是集中在他「殺」了多少人,還有他有沒有失敗記錄等(秦廷記錄特點,導致秦將普遍無直接的敗績記錄),這一論調無疑會讓白起顯得略有平庸。


武廟十哲 左邊 有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邊 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題主所問之人 接在其列。皆是軍事上封頂的聖人級別。

如果一個國家的發展和軍事 我是君王的話 我會選吳起做我的主幕朝臣。這傢伙不單單是是軍事天才,還會培養軍隊歷史上最著名把秦打的滅國的魏武卒就是他培養出來的。還會變法強國,還會指揮軍隊。簡直是司馬懿 諸葛亮的超級加強版。。。。

如果是單單只是給兵單打獨鬥。那就很難選了。三人伯仲吧。兵力和精度差不大的情況很難分出勝負。


唉,為什麼總是有人問這種問題呢?這種問題不可能有答案,只會引起罵戰,哈哈!

一、論戰績,三人均為未嘗敗績的常勝將軍,三人不分伯仲。

二、論戰役(戰爭)數量,按照史書記載,白起&>韓信&>吳起。

三、論戰爭規模,白起&>韓信&>吳起。不過,畢竟時代不同,這個不好直接說吳起就比其他兩位差,這個就算平分秋色吧。

四、論個人實力,吳起&>韓信&>白起。吳起換過三個老闆,都是臨危受命,接手的全是爛攤子,但是每一次都能化腐朽為神奇,力挽狂瀾,這個要比以弱勝強厲害的多!韓信大部分戰爭都是以弱勝強,但是因為有劉邦蕭何張良樊噲周勃陳郗灌嬰夏侯嬰等這些不世出的英雄做後盾,盤子差,但是平臺好,如果沒有好的執行人,再好的計謀也都是紙上談兵!白起盤子好,起點高,又是皇親國戚,當時的秦國已經是擁有絕對優勢的第一強國,也是第一富國,又有太后秦王魏冉的支持,所以同樣是金子,成色略有不足。用鬥地主舉個例子吧,白起手裡的牌最好,兩個王三個二,還是地主,從牌面看贏面超過80%;韓信呢,只有兩個王,沒有二和A不過小牌比較順,最關鍵的是韓信不是地主,還有個好搭檔,賬面看贏面大約超過50%吧;吳起呢,把把都是一個2、兩個A,小牌也不順,沒當過地主,另外一個農民還不跟他一夥,賬面看吳起的贏面不超過20%,神奇的是他把把都能贏。

五、論戰法的開創性,吳起&>韓信=白起。如果仔細對比的話,可以發現白起和韓信所用的戰術、戰法都有一些前人的影子,或者說白起和韓信是的實際戰例中的一些方法,前人都已經用過了,只是他們融會貫通之後用的更好了。但是吳起的戰例中,原創性的戰術、戰法更多一些。畢竟吳起所處的那個時代是承上啟下的時代,也是一個社會、文化、政治、軍事和經濟等各個方面都在發生急劇變革的時代,這一點吳起佔了他所處時代的優勢(比白起早了大約130年,比韓信早了大約200年)。畢竟白起和韓信的時代,各種思想、方略、戰術、戰法都有了成熟的理論和實踐了,不同的地方就是主將如何因地制宜的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取捨了。

六、論軍事著述,吳起&>韓信=白起,各種史料對《吳子兵法》均有記載,白起、韓信則無兵書傳世,這也從側面說明,白起和韓信在戰術戰法以及戰爭理論和思想方面,原創性的工作不多,否則一定會大書特書。

七、職業生涯:白起&>韓信&>吳起。吳起的人生,那是一個杯具接著一個杯具;白起的人生,非常華麗,只是晚年杯具,悲劇的原因就是白起姓羋,宣太后的嫡系,真是成也姓羋、敗也姓羋;韓信,杯具的開始,華麗而高光的十年,然後以悲劇收場。但是最強悍的還是吳起,臨死之際還玩了一次經典的借刀殺人之計,把殺害他的主謀一網打盡!

八、插個題外的對比:治國能力及政治才幹,吳起&>韓信&>白起。吳起做過魏國的河西郡守,據說治理的相當成功,做過楚國的令尹(總覽軍政大權),在治國和政治改革方面成績斐然,功勞和成績不輸於管仲、李悝和衛鞅。韓信,經人提醒後查證,做過漢國的相邦、左丞相(有可能是韓王信),相邦(總覽軍政大權)大於丞相,韓信做相邦的時候,蕭何(中丞相)和曹參(右丞相)是韓信的副手,但是是否參與過行政或者參與多少,史書查不到資料;史記上只說「以信為左丞相,擊魏」,這個很奇怪;不過相權在秦末就已經被削弱,尤其是到漢初,王權極大的增強,相權衰落,軍權更是被皇帝肢解,所以當時的韓信根本不可能獲得吳起、白起那種一人之下的權利,也就沒有施展的舞臺,這一點上來說,韓信比較喫虧。白起做過秦國大良造,總攬軍政大權,治國和政治才能應該都不錯,只是沒有顯赫的建樹。

九、結論:吳起&>韓信&>白起。按理說打仗最多、規模最大、殺人最多的還是白起,為什麼放在後面呢,在我這裡的理由還是:白起的資源太好了,羋月(宣太后)的親戚,魏冉的嫡系,一大票的良將名相的輔佐和支持,最主要的是有秦國這個當時的第一強國的軍隊和財富作為後盾。其次呢,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續,是政治鬥爭的最高形式,而且打仗最終打的是資源、是錢、是裝備和人員。

最後補充一點:

無論是白起,還是韓信,他們的死都對國家沒有產生什麼大的影響。但是吳起的離開或者死亡,會讓這個國家直接掉一個段位甚至崩盤。


這不就是個引戰的問題嗎,吳子,人屠,兵仙。關公戰秦瓊,比的就是誰的粉絲多。不用什麼123誰>誰,誰=誰。大家心裡的標準不一樣。我還認為應該比,理論,練兵,指揮,奇謀,戰略,擇主,對手,統兵數量呢。你要把它當藝術那就是吳起厲害,老的值錢嗎。要是當技術,就是韓信厲害。就像我相信柯潔可以戰勝他之前所有的圍棋大師,技術就是在進步嗎。看數據就是老白,他殺的最多。我是韓信粉,我站韓信。吳起的魏武卒,大小76戰,64勝,12平,未逢一敗。平是重點。白起也沒有真正擊敗戰國四名將之一的廉頗。韓信可是打敗了另一個變態。而且他的背水陣可是坑了後世很多軍事愛好者。吳起的特種兵戰術,白起的殲滅戰思想都被後人繼承了。最重要的是吳起和白起領的都是當世強兵,韓信領的是新兵。


第一次回答,有點緊張,正好前一陣思考過這個東西,就想分享下。

我覺得吧,這個東西,吳起韓信難說高下,白起至少比他倆還是弱那麼一點點。當然這只是自我感覺,也不是我想分析的。

而且說到吳起不請孫武出來就總感覺不太對等,畢竟孫吳,韓白都是這麼倆倆組合。我以前一直有個疑問就是韓信白起戰績一個比一個牛逼,為啥孫吳倆人一個是至聖一個是亞聖,因為年輕嘛不是很喜歡理論,所以就不太覺得光憑一本書就能說古往今來第一人那種,是不太服的。直到前一陣去想弄清這個問題,就查他倆,那種感覺,媽呀這是人打的仗嗎?有毒吧。先說一下個人對於名將的觀點,會練兵的基本都是名將。因為打仗來講兵員素質太重要了,就像陳慶之大破爾朱兆三十萬人,就是沒什麼可說的,兵源素質和士氣組織度什麼的都沒什麼可比性。所以首先我覺得吳起孫武一定是名將了。那就說說他們是如何當得起聖字的吧。先說吳起,吳子兵法這本書與孫子兵法不同。時代侷限性相對明顯,不過正是如此他倆更像是一個從宏觀論述戰爭思想一個從微觀論述戰爭實況。吳起之所以練魏武卒並不是單純因為魏國有錢,也不是因為別的什麼,正是他書裏所說,三晉者,中國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於戰,習於兵,輕其將,薄其祿,士無死志,故治而不用。這大概是他對魏國兵制的一種改良,區別於他後來在楚國的改良,但這種兵制最大的問題就是貴!太貴了!貴的東西一般比較少,比較難補,就是後來魏武卒被團滅之後魏國一蹶不振的原因。不過這沒什麼,誰又不想要一隻天下無敵的軍隊呢?而吳子兵法對各國兵員素質的論述以及應該如何應對如何取勝的論斷,像極了抗日時候的論持久戰一樣的陽謀,只不過那時候的書寫出來流通應該還不廣泛,但是吳子兵法至少說明瞭兩點,吳起在魏可以制天下之弊以擊之,吳起在楚可以知天下之利以用之。這纔是尉繚子中說將七萬之眾而天下莫能當者誰?曰吳子的根本原因。同時以後各國變法也差不多都是有這個的影子,或者說這已經在有識之士眼中達成了共識。能有這種本事的人我覺得當得起一個聖字。至於陰晉之戰的真假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吳起打出什麼樣的結果我都不會驚訝。用比較流行的話說,他這叫降維打擊。

接下來說說孫武子為什麼是至聖,當然是孫子兵法天下無敵亙古無雙了。接下來就說說柏舉之戰。柏舉之戰的前因後果廟算堂論及戰爭過程也不用多說。只就宏觀說幾件事情,柏舉之戰和其他的以少勝多不同的地方。首先這是吳伐楚而不是楚伐吳而吳國進行的戰略反擊。三萬人千里奔襲,因糧於敵五戰五捷。要注意因糧於敵這件事情,他和劉義隆的因糧於敵可不一樣,注意是吳要滅楚而不是王師要北定中原,前者是沒有法理性可言的侵略戰爭,自然也就不會有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老百姓。而三萬人奔襲千里要消滅敵人國內可徵發最大兵力是自己兵力十倍以上的大國,要想自己完成補給,這是不可能的。要想斷你糧道,是很簡單的。而且這種仗必須是一鼓作氣,快到不能讓對面和自己有一絲喘息而且勝利的同時還要儘可能的一下子摧毀敵人的再生能力,因為只要局勢稍微僵持,人們就會思考,一思考人們就會想到楚國是數倍於吳國的兵力,而且還有源源不斷的援軍,吳國是遠離國土補給困難,楚國甚至不需要正面出擊,只需要弄出幾千人繞過背後到吳國本土打草谷。之後的結果必然是吳軍沮楚軍哀。吳軍不僅不能取勝甚至可能或者必然會全軍覆滅。這樣的戰爭是不能求穩的,但是又不能不求穩的,因為輸不起。可以參考諸葛丞相北伐,在有自詡法理性的情況下,一路求穩,而數年只有兩郡之功。而吳軍五戰五捷,要知道吳軍一戰也輸不起甚至中間行軍一天都耽擱不起行軍路線一絲一毫也錯不得,如果不能短時間打下楚都,無論拿下多少戰果,那隻不過是擴大了自己的墳墓罷了,同理可見朱元璋北伐,只不過朱元璋從容得多,因為他輸的起。任何一瞬間的遲疑都會是全軍覆沒的下場。不過好在是孫武子制定的戰略,兵發之日勝負便已分曉。開始的楚國已不可能擋得住贏得了任何一場戰爭。而無論是夫差也好夫概也罷甚至伍子胥,無非是加速這個結果的推力器,因為這一過程早已註定除非劉昆陽否則不可逆。故善戰者之勝也,無勇功,無智名。(插一句丞相大人也擔得起這句話。)

跑題太遠了,稍微帶一句韓白吧韓信更像是吳起,可以帶出很強的兵,但是給你新兵也能打得很漂亮。他倆就像是在套公式,只有自己明白的公式。別人知道了也沒用那種。吳起打仗的細節,畢竟他這樣的人已經不需要那個東西了。贏是常態,和纔是奇怪。而白起的話,畢竟是本錢太厚。而最有名的長平又不能說是一人之功,甚至秦昭襄王的功勞某種程度上還要更大些。但總的來說也是天下無敵的男人,所以我覺得他次於韓信,這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


誰生在後面誰厲害,畢竟可以做到知己知彼。再不濟我學你的戰術再剋制你總可以吧?


看這標題我第一反應是白起被侮辱了。。。。拿韓信這種史記小說人物比白起。。。。。


吳起,白起,韓信。就是這個順序。

三個人都是歷史上的名將,但卻是不同層次的人物。

首先吳起,除了強大的軍事能力以外,政治,改革方面也是首屈一指,是全才。在魏國期間,訓練出當時戰國戰力最強大的武卒,改變了當時的軍事體質,從全民皆兵轉為重點培養職業軍隊,強借秦國河西之地,陰晉之戰五萬打爆秦國五十萬。後來在楚國主持變法,政治體質變革也是手到擒來,把楚國綜合國力迅速提升。吳起等於孫武加商鞅,就是這麼可怕。

吳起就像是毛爺爺一樣的人物,文武全才,而且視野格局大,可以創立軍隊,並且改革組織,統一思想。適合當領袖,最高統帥。打仗不看眼前的勝敗,因為心中已經取勝。

白起是實力也很厲害,全無敗績,心狠手辣,伊闕之戰,長平之戰,七國惶恐。但白起的能力就僅限於軍事統帥,擅長大兵團對決,綜合實力碾壓,打大殲滅戰。

白起特別像 永遠 健康,心思縝密,謹小慎微,有氣魄,可以獨當一面,指揮一個方面軍,軍團級別的戰爭。遼瀋戰役,出關南下,橫掃天下。打的是有把握的勝仗,手握我軍家底,沒有九成的勝率不會輕動,出手即必殺。適合打決戰。

而韓信的厲害之處在於給他一支弱旅,他也能激發出戰士的鬥志,兵法登峯造極,屢屢以弱勝強,出奇制勝。非常像粟裕大將,孟良崮,淮海戰役。打的是神仙仗,三分把握即敢出手。適合打絕戰。

到底哪裡需要修改啊

以上。


選擇題的話,我先劃掉吳起,他也是軍事家,但同時是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改革家。他綜合能力更強一些,可以做丞相、財政部長、改革家~

韓信在我心裡是軍師,調兵遣將,坐鎮指揮。不用奔赴戰場的那種。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能蹭飯,因為他早年就目標明確,他的腦子考慮的是大事,也就是眼光格局早就放到無限大的事業框架上了,知道自己能幹大事,所以眼前的貧窮、別人的羞辱都進不到他的心理。早年的他心不在焉的活在普通人中間。

白起直接奔赴戰場的將才,直接指揮士兵的。

所以我的答案是白起和韓信並列。才能傾向重點不同。

非要讓他兩比,實戰我選白起,用兵調度我選韓信。全能綜合複合型人才吳起最厲害,但他的心理問題是一大缺陷


一般就軍事能力來說後朝的人遠遠強於前朝,畢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比如你找一個當代哲學大師穿越回去和孔子朱子扯哲學,估計兩位聖人會頂禮膜拜。所以,真的把幾個人放一起打(只打架不搞上善伐謀這種)估計韓信會贏。

補充幾點個人對三位的看法:

韓信由於兵弱兵少,所以用起兵來給人一種很巧妙的感覺。另外,韓信的功績被誇大太多,彷彿把漢軍所有功績都加到韓信身上去了。比如漢滅趙之戰,大多數人印象就是韓信搞了一個背水之戰就贏了。然後搜了一下百度百科。。

另外白起功績雖然水分不大,但依據秦史報喜不報憂的特點。。。。。。。。。。。。不過,就算沒有兵書留下,白起也是把閃電戰殲滅戰發揚光大的人。都說窮寇勿追,因為士兵在絕境所爆發出的戰鬥力是很恐怖的。白起資源最好,但是戰求必殲的難度也是最大的。

吳起全才,各方面都很驚艷。但是史書對他的記錄太少。一生也很悲劇。個人感覺吳起軍事的特點在於治兵。

總結幾點,綜合能力來說吳起遠強於兩個後輩。就三個人所處環境來講,白起在他的時代所具有的威懾力是最強的,殺了戰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還是很恐怖的。韓信用兵巧妙,但是水分大。

按照記載,韓信,白起也寫過兵書,不過失傳了。

ps:個人看法,如有不對,三位軍事家的粉絲們可以理論,不要罵人。


吳起屬於那種自己訓練精銳,可以以一當百,橫行天下的統帥。

白起屬於可以率百戰精銳越戰越強,以戰養戰的傑出統帥。

而韓信領軍則是多多益善,率萬人可戰,率十萬人亦可的統帥。

如果他們率領軍隊素質相等,而且都是天下無敵的那種強軍,我站白起,因為這種野獸一樣的軍隊只有像白起這樣的鐵血統帥才能發揮其最大優勢。

如果他們率領的軍隊普普通通,我站吳起,明軍紀,撫士卒,訓練軍隊使之戰無不勝,必孫吳不可。

如果他們的軍隊強弱不一,鬆鬆垮垮,統帥此軍必韓信莫屬,韓信知道如何用一幫雜牌去打精銳。


歡迎關注公眾號「桃谷六」,六爺的資治通鑒閱讀筆記。

開宗明義:職業經理人講輸贏對錯,老闆卻講成敗。

(1)

一代兵聖吳起死於叛亂。臨死前幾分鐘,他隨手布了一個局,不久後七十多個叛亂政敵為他滿門殉葬。

安王二十一年(庚子、前381)

楚悼王薨。貴戚大臣作亂,攻吳起;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起,並中王屍。既葬,肅王即位,使令尹盡誅為亂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餘家。

公元前381年,吳起的後臺大老闆楚悼王病逝,吳起從前線趕回為老闆送行。追悼會現場,貴族發動暴亂謀殺吳起。

《呂氏春秋》載:

「荊王死,貴人皆來。屍在堂上,貴人相與射吳起。吳起號呼曰:「吾示子吾用兵也。」拔矢而走,伏屍插矢而疾言曰:「羣臣亂王!」吳起死矣,且荊國之法,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

亂箭射向吳起。吳起向世人最後一次展示了他的兵法謀略。他跑到靈前,拔出身上的箭,插在楚悼王屍體上,然後厲聲呵斥:「你們膽敢對大王遺體放箭!」。叛亂繼續,箭一直下,氣氛不算融洽,最後吳起和楚悼王的屍體上都插滿了箭枝。

按照楚國法令,使用兵器傷害到君主遺體的,滅三族。不久,楚肅王繼位,下令逮捕參與暴亂的官員,七十多家被牽連滅族。

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結局,靠一個動作一句話,讓敵人付出了七十多家滅族的代價,吳起又贏了。

但他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剛剛獲得一展平生宏圖抱負的機會,舞臺大幕就轟然落下,他的「贏」又有什麼意義呢。

(2)

去楚國之前,吳起在魏國工作戰鬥了很多年。

在魏國第一代領導人手下,他整飭武備、開疆拓土、治理黎民、穩定地方財政,功勛卓著。

到了第二代領導人執政,本以為憑藉功勛、才幹,可以讓事業再上一個臺階,實現人生終極理想,結果卻是黯然出走。

之前我們分析過,吳起離魏奔楚,誘因是公叔痤給他挖了一個坑,根本還是因為兩次競選國相失利。

吳起在魏國為什麼與相位無緣,為什麼要投奔楚國後才得以實現這一職業目標?

(3)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商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武侯曰:「善。」

這個場景大約發生在魏國第二代領導人魏武侯上位後不久。領導新上任,去各地分公司檢查指導工作,到了西河地區。

西河與秦國的關中平原相鄰,不僅土地肥沃,也是連接關中平原與中原的咽喉要地。秦、魏兩國曾長期在此拉鋸相持。

時光回溯到10多年前。公元前409年,吳起被魏國第一任領導人魏文侯任命為主將,先後奪下臨晉、元裏、洛陰、郃陽等五城,完全佔據河西地區。後在在此設立西河郡,吳起擔任第一任郡守。

秦國退守洛水以西後,不斷尋找戰機反撲。吳起一面治理民生保障軍事後勤,一面以攻代守,頻頻渡過洛水騷擾秦腹地,甚至一度打到涇河邊,把戰略主動性牢牢掌握在手中。

可以說,在魏國的河西利益問題上,功勞最大、最有發言權的人,就是吳起。

領導感嘆,這片山河壯美,固若金湯,這是魏國的寶貝啊!這一方面是在抒發感慨,另一方面也是在給吳起戴高帽子——山河壯美,誰打下來的?吳大將軍!固若金湯,誰守護的?吳大將軍!

結果吳大將軍一盆冷水兜頭就潑過去了——關鍵不是河山,是你領導稱不稱職。當年三苗氏有大好河山,領導不稱職,被禹滅了;夏桀有大好河山,領導不稱職,被湯滅了;商紂有大好河山,領導不稱職,被武王滅了。所以啊,關鍵是作為領導你要稱職,否則的話,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會成為你的敵人!

領導說:你說的很有道理!

(4)

出發點是好的,道理也是對的。

吳起生於公元前440年,說這話的時候,大約40多歲。

魏武侯出生年月不詳。《資治通鑒》上說,公元前396年繼位時,「主少國疑」,說明這時歲數並不大。《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有這麼一句,「(魏文侯十三年)公子擊圍繁龐,出其民。」,「公子擊」就是後來的魏武侯,這是對他最早行為的記載。假設他那時剛剛成年,那麼此時魏武侯應該30歲出頭。

40多歲的大將軍、一方郡守,有資格有功勞,對30多歲剛剛上任的領導,當眾來這麼一番思想教育,這會給其他人傳遞什麼信號?

好下屬是能夠理解並滿足領導核心需求的人。年輕的、剛剛上任的領導,最核心的需求,是迅速建立威望、凝聚人心、穩定政治局面,而不是一番可能帶來政治風險的思想教育。

所以,吳起是一個講道理、分對錯的人,也是一個缺乏大局觀的人。

(5)

原文: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子乎,屬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魏武侯任命田文做了宰相,吳起不高興,去找田文理論,說咱倆來評評各自功勞和能力吧。田文說:好。

吳起說,統率三軍,讓士兵效命、敵國膽寒,這事咱倆誰行?田文說,你行!

吳起又說,搞行政治理,讓百姓安居樂業、政府財政收入有保障,這事咱倆誰行?田文說,你行!

吳起繼續說,守衛西河,讓秦國不能東進、韓趙兩國甘當小弟,這事咱倆誰行?田文說,還是你行!

吳起又問了,既然都是我行,憑啥宰相是你當,不是我呢?

田文說,君主剛剛上任,年紀不大、威望不足,朝中各方勢力都在觀望,大臣們沒有完全歸附,貴族們心中狐疑。這個時候,是你當宰相合適呢?還是我?

吳起沉默思考了很久,說,還是你合適。

(6)

吳起很直接,沒當上宰相,就直接去找宰相理論了。性子耿直的一個人,不像他那同行孫武同學,開口就是「兵者詭道也」。沒啥搞陰謀的氣質,挺可愛。

面對吳起的不服氣,田文只說了一句話:「主少國疑」的局面下,組織需要一個能團結大多數人的凝聚核心。

於是吳起沉默了。

(7)

吳起的職業習慣,侷限了他的目光。

和很多職業經理人一樣,在他的思維模式中,「事」是工作主體,「戰鬥」是工作常態。牽掛的是「對手」,著眼的是「對錯」,關注的是「輸贏」。

如果後臺有一個老闆,幫他穩定住大局,給他資源,他可以把事情做得很漂亮。作為二把手,這是合格的、稱職的,但距離領袖的標準相差太遠。

在魏國,第一任老闆魏文侯支持他,他就能建功立業;第二任老闆魏武侯不待見他,他只能黯然離開。到了楚國,楚國君楚悼王很欣賞他,於是他又有了職業舞臺。但楚悼王一死,他的職業根基瞬間崩塌。

而老闆們不一樣。

早年馬雲曾經說過一句話,「我拿著望遠鏡也找不到對手」。這句話被很多人解讀為自信或者狂妄。其實都不對。

這就是格局的差異。

他們擁有系統化思維,著眼於搭建舞臺,而不僅僅是贏得一次掌聲。所以可以超脫眼前的利益得失、佈局長遠。

他們的行為由目標驅動,而不是事件驅動,更不是對手驅動,所以他們的行為是主動選擇的,而不是被事件或對手所牽制。

他們不是簡單以「敵我」區分力量,而是用發展的眼光動態審視——冷靜地看待一切力量的價值,包括對手在內,並且加以引導和利用,所以總能得道多助。

他們洞察人性,不預設立場,對所有人都同時報以善意和警惕,所以可以凝聚人心、避開冷箭。

他們懂道理而不拘泥於道理,他們明白道理是相對的、有立場的、有約束條件的。更為關鍵的,道理是用來爭取大義名分的,而大義名分是為自己的成敗服務的。

回到那句話:職業經理人講輸贏對錯,老闆卻講成敗。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公眾號「桃谷六」,六爺的資治通鑒閱讀筆記。


吳起、孫臏、白起和韓信,這幾位要評選出誰是最強的,一個詞難。因為他們的戰績都太輝煌了,光是提起他們的名字就會有一種壓迫感。

吳起

吳起,這是戰國最早出名的一批武將。偏偏,吳起還和別的武將不一樣,因為他能文能武。

戰國初期,魏國啟用李悝開始變法,改革兵制,建立了當時令人聞風喪膽的兵種,魏武卒。而魏武卒的訓練者,就是吳起。

吳起用兵,在精不在多。經由吳起訓練的魏武卒,可以算是最早的特種兵了。因為吳起對魏武卒的選拔和訓練十分嚴格。

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武卒打敗秦軍五十萬,威震天下。當然了,對於這一段歷史中關於士兵數量的描述,我是存疑的,但是這也從側面突出了魏武卒的強大。

這是吳起武的方面。

魏文侯死後,魏武侯即位。魏武侯聽信了奸臣之言,迫使吳起離開魏國,前往楚國。到了楚國以後,吳起根據楚國的實際情況,在楚國開啟變法,史稱「吳起變法」。

眾所周知,戰國時期,是一個變法的時期。以魏國變法為開端,各國紛紛招賢納士,開始變法。但是這些變法者中,從未有過像吳起這樣,帶兵打仗厲害,變法也厲害的人才。

孫臏

剛說完吳起,我們再來說孫臏。上文說道,吳起麾下的魏武卒是當時強大的代名詞。如果說,吳起是魏武卒強大的起點,那麼孫臏就是魏武卒強大的終點。

在遇到孫臏之前,魏武卒就是強大的證明,魏國也藉此延續著自己的霸業。直到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

桂陵之戰,孫臏破了魏武卒不敗的神話,馬陵之戰,孫臏更是將魏武卒殺得片甲不留,連帶著將魏國大將龐涓也殺死了。

自此以後,魏國霸業遭到中止,從此淪為二流小國。

孫臏之強,光是這兩場戰爭就足夠證明瞭。

白起

白起,秦滅六國的最大功臣,殲滅六國有生力量的最大功臣。

楚國衰弱之戰,鄢郢之戰,白起率領秦軍,打下了楚國的半壁江山,楚國從此再也無力抗衡秦國。

趙國衰弱之戰,長平之戰,白起誘敵深入,擊敗趙國,坑殺趙軍四十萬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只能眼睜睜看著秦國一統天下。

殺神之名,實至名歸。

韓信

和上面三位不同,韓信算是秦朝時期的人。

韓信最大的戰績在於楚漢戰中之中的滅趙、滅齊之戰。

滅趙之戰中,韓信很好地運用了兵法,背水一戰,以心理戰,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機會不費吹灰之力的滅了趙國。

滅齊之戰也是如此。韓信利用楚將龍且輕敵的心裡,誘敵深入,大滅楚軍。

可以說,韓信的戰爭,就是一種藝術。如果說項羽是以力破敵的典範,那麼韓信就是攻心為上的能手。

此四位,孰強孰弱?

我心中的排名:白起、韓信、吳起、孫臏。

一、戰績說話

這四位說實話,輪戰績說話,那麼白起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白起作為一個依靠軍功爵制坐上大良造位置的人,戰功肯定是十分誇張的。

而另外三位不能說弱,但是他們三人的戰績和白起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白起第一。

二、文武全才

韓信和吳起,應該都稱得上能文能武。吳起能打仗,能變法,韓信能打仗,也能為劉邦制定東出的戰略。

但是從戰績上來看,吳起能夠稱得上經典戰役的就是那一場陰晉之戰。但是這場戰爭備受爭議,因為這場戰爭除了在《吳子》中出現外,其餘史書中並無記載。

因此,將韓信排在吳起前面。

最後就是孫臏。孫臏很強,可惜,他被龐涓所害,一生的事業也受到了影響,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


吳起:軍校選手

白起:運動戰選手

韓信:人海王

這仨不是一種戰法,不好比較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4270533附上韓信有關的成語。

以下是原答案。

我不瞭解吳起。我只說說韓信和白起,我覺得韓信更勝一籌。眾所周知,韓信是謀戰派,白起是正規軍兵團作戰更多。那麼請問,這兩種打法中,哪一種打法對軍隊本身素質本身的依賴更小呢?我不否認白起的謀略,但是請想一想,韓信匡扶劉邦時,劉邦還經常奪他精兵強將,給他新兵打戰。背水一戰時,韓信事後對諸將說,正是因為這次的士兵對我來說都是「市人(陌生人)」,所以我纔要讓大家背水而戰,以激發鬥志。韓信在戰場上匪夷所思的騷操作可以說不計其數,各種兵家成語也是因他而生。把用兵完成一種藝術,一種文化的,古往今來又有幾人?投鞭斷流,算一個;乘勝追擊,算一個。而韓信一個人呢,就不止一個吧?

正如詩仙雖然似乎沒有詩聖聽起來咄咄逼人,位高權重,但是高下已在不言之中。

對戰勝利,的確是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對手,兵力等等。但是韓信不僅有孫武不能比的實戰實踐,又有白起不能比的傳世思想。

另外,題外話,韓信也可以說是古代中國人的理想典型。其身世之悽慘,發家之光耀,功業之雄偉,無不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努力超越自我,不為眼前勢利窮困所曲。一飯之恩,當千金相報,也內化成中國人投桃報李的民族精神。

韓信雖然最後被君王猜忌,被史官些許污名化。可從那些炯炯有神的成語,你就能看出來古代歷代文人有多麼推崇他。漂母飯信,胯下之辱,築臺拜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

若是當年韓信境遇和後世的諸葛亮一樣被皇室厚待的話,可能他的功勞,就不只是司馬遷口耳相傳聽到的那麼「小」了。或許因為他最後被皇室打成右派,有些功勞反而被掌握輿論工具史料記載的皇室故意淡化了呢?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

最值錢的是吳起,其次是韓信,然後是白起

吳起能讓一個國家的軍事、軍制、戰略、戰役等等等等全方位大幅度超越同時代其他諸侯國,其實更牛逼的是吳起在政治和其他一些方面也可以造成很大的正面影響。這一點韓信和白起比不了。

韓信牛逼的地方在於,只要給夠職位和原始資本,其他就不用你操心了,自己幫你打一個天下還給你。

相比較而言,戰神武安君白起的影響力稍微遜色那麼一點點。畢竟還是要依靠秦國解決後勤和兵員等等一系列問題的。


有幾個回答說了一點,吳起、白起帶的是身經百戰的老兵,韓信帶的是新兵,去衡量他們,這一點,我覺得是不對的,吳起、白起面對的也是同樣級別的軍隊,都是戰國七雄的經過國家軍隊,韓信帶的是新兵,面對的不是秦朝軍隊,而是和他軍隊一樣級別的諸侯軍隊。

這三人中,我覺得白起軍事才能強一些,指揮了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等大型戰役,幾乎全殲敵軍,數十年的戰爭經驗。

吳起不僅是軍事家,還是政治家,改革家,是屬於文武雙全,著有吳子兵法。陰晉之戰率領五萬魏國軍隊大敗五十萬秦國軍隊。

韓信軍事生涯較短,有井陘之戰、濰水之戰的代表作,雖有參與垓下之戰,卻沒有像白起一樣帶領數十萬軍隊對決的經驗,也沒有像吳起一樣著書傳世,有其軍事思想,還是差一點。


三人都是謀戰派代表人物,孰強孰弱真的不好比較,僅從巔峯來說,武安君有生之年拔城七十餘,戰必勝,攻必取。淮陰侯偷渡陳倉,替漢王全取河北,垓下十面埋伏一戰取項羽,宮高無二,略不世出。吳起在我看來是個人成就最高的,仕魏則魏強,全取河西之地,仕楚則鄰國皆懼,出將入相的代表人物。中國幾千年歷史能有幾人出將入相。


只有吳起被稱為吳子,其他兩位沒這待遇


綁一塊兒都打不過項羽,弱者才耍計謀,強者永遠平A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