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買了雙經典款匡威一代,因為從來沒買過高幫的匡威,而那雙高幫匡威那麼經典,簡直是學生黨的必入款啊。趕上打折只要兩百六。結果到貨後我爸媽查看淘寶訂單就開始抱怨,說我還有兩雙匡威又沒壞怎麼又買,說我其他的運動鞋也是好幾百一雙的都沒壞,又說我暑假買了很多東西了。結果他們擅自把我那雙剛到的鞋子拒收了!!還立馬申請了退款!你知道我看見它打折降價的時候下單的欣喜感嗎?擱我同學家,再不濟的買雙經典款匡威也再正常不過了,人都直接上專櫃買,哪像我這樣為了節約還上網各種比對找差價?好不容易滿意的下單了,等了這麼久到貨了結果你給我拒收??因為我以前的匡威都是我媽帶著去專櫃買的,都比這雙貴很多啊也沒見他們這麼過分,這次才兩百多居然做的這麼絕!我暑假也就買了兩件T恤一雙涼鞋,而且價格都是平價的那種,況且我已經高中畢業了!人高中畢業都開始學特長旅遊化妝健身……這些都需要更多的資金,而我一項也沒幹成,好不容易準備去長沙了,想有雙新鞋,等了這麼多天,卻是這樣的結果。我是高中時才接觸的匡威,這個年代的小孩兒小學初中就踩匡威了吧,現在都大學生了,他們居然還會覺得一雙打折兩百多的匡威貴??我真心覺得他們太摳了,太過分了,為什麼別人家的父母收入也很一般但對孩子從來不省?一畢業就買了果7/7s,筆記本也買了,還各種帶著旅遊……我想乾的所有事卻一次都不敢提起,為什麼我這麼為他們著想了,他們連一雙鞋這點要求都不能滿足我?都是借口!大家都評評這雙打折260的匡威到底有多貴啊?!唉~


父母和孩子的支出是不一樣的。

孩子是:我一個暑假就買了一雙鞋,哪裡貴了?

講真話,真不貴。

父母是:水費電費網費手機費煤氣費物業費上下班交通費全傢伙食費家裡總要買點日常用品,總有點應酬,孩子的學費雜費愛好零花錢書本費服裝費,各種日常支出雜亂多到很多成年人會崩潰。

換成父母看一雙兩百多的鞋,他們可不是一個暑假就這一項支出,看了一長串的支出清單,再看這雙鞋,那是真他么的貴。

也是真話,真的貴啊。


我爸,確切點說,我的繼父,是一個把摳門扣出了一整套理論的人。

廚房的洗潔精一次只許按兩滴,三滴太費,一滴洗不幹凈。吃完飯用紙巾擦嘴也是一樣的規矩,一張擦不幹凈可以理解,用三張就是浪費。

我一直懷疑,如果我是個男生,他肯定會進去追問我每次上廁所用多少紙。

他總說自己勤儉持家,一雙皮鞋穿它個五年只能認識皮鞋,穿上十年才能認識自己。

我不知道為什麼想要認識自己,就非得把一雙皮鞋穿上十年八年。

反正老家的鞋櫃里,每一雙黑皮鞋拿出來,繼父順嘴講的故事,至少夠就一瓶白酒。

穿這雙跑贏過搶包的混蛋,穿那雙請鄰村阿公幫人平了事兒,賺了兩盒煙,都是些耳朵聽出老繭的故事。

我打小就沒見過親爸,好在我媽和繼父坦率,也沒打算瞞我。

小時候有人嘲笑我沒親爸,我從沒發怵過,每次挺直了腰桿和對方理論,就說你爸有什麼是我爸沒有的,咱們比比?

他們可能也發覺了,男人和男人比沒什麼兩樣。

後來一次放學下暴雨,繼父第一個進來接我,就再也沒人說爸爸的事兒了。

那天回家路上我問他,為什麼家裡不能多買幾把傘,他說買那麼多傘做什麼,把錢存銀行還能生利呢,買了傘一年也用不了幾天,不是浪費么?

我覺得繼父說的很有道理,繼父也認為自己用「勤儉」理論成功教育了我。不過代價有點慘烈,一把傘只夠遮我一個人,他堅持淋了一路的雨,當晚就發燒了。

我開始有點想嘲笑他的固執,後來又有點心疼他的固執。畢竟不是他冒雨前來,發燒的人應該就變成我了,秋天的雨打在身上還是挺冷的。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我呢,初中時看上了一條裙子,價格貴的怕人,當時我的內心是很矛盾的。

我知道得到它的希望渺茫,可如果不試一試,可能在接下來的一整個夏天我都開心不起來。

心愛的裙子是小女孩兒的半條命,這一點兒都不誇張。

小心翼翼和我媽說了裙子的價格,我只拿到了四個字,找你爸去。

繼父有一個習慣,想事兒的時候點一根煙,也不抽,煙灰能撐好久不斷,像粘了膠水,直直的掛在手上。不過那次,他的煙灰斷了好幾回。他說你在家裡等等,我馬上回來。

那個夏天我得到了想要的裙子,在家裡開心的團團轉。我媽說,你爸都好幾年沒買過鞋了,你就作孽吧。

我知道將來繼父的鞋櫃里又要多一個故事,不過這個故事肯定不會講給我聽。

好吧好吧,這些都是十幾年前的事了。十幾年時間過來,繼父的摳門大法也在與時俱進。

前幾年我經常抱怨他們倆,功能機跟不上時代啦,不能語音不能視頻,每次打電話都要吼的老大聲才聽得見,不累得慌嘛?

兩個人早就知天命的老人,看向我的眼神活脫脫像看到了傻子。直到我說,智能手機語音通話不要錢的哦,視頻通話也是不要錢的哦,飯桌上還是沒有人理我。

繼父怕我尷尬才說了句,好好吃飯吧,有空再說。

然後沒過幾天,繼父火速買了兩部二手蘋果,和我媽一人一部。繼父天天去菜市場買菜都要視頻通話,家裡的那位現場指導,這家的菜不新鮮,那家的肉看起來不錯。

去年繼父生日前幾天,我說爸,今年給您買雙皮鞋唄,女兒花錢,您隨便看,價格不重要,喜歡就行。

你猜他怎麼說,哎呀別再買鞋啦,年年買鞋櫃都裝不下啦,你給我買個二手愛拋子吧,你們年輕人用的那個,方便。

我說啥?什麼愛拋子?

兩人指手畫腳交流了半天,我才弄明白他想要的原來是無線耳機,airpods,好配他的二手老蘋果。

後來我給他買了個新的,他不要。我偷偷在地上磨了幾下,騙他是舊的,不值錢,他才收下。

不過現在回家和繼父一起吃飯,依然是我的噩夢。

他說現在的餐巾紙質量好了,擦嘴只許用一張。


如果看完題主的話,還跟我說這和消費主義無關,那我只能為您的語文老師感到悲哀

原答案部分:

因為你已經陷入了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仔細分析題主的話:

1、「那雙高幫匡威那麼經典,簡直就是學生黨的必入款啊」。

經典,誰定義的?如何定義的?

是不是廠商與大眾傳媒的共謀,才導致了這種流行文化中的經典款的誕生?

是不是一層一層地從媒體廣告和商場廣告,到街拍達人,再到你的同學中的比較時尚的那幾位,慢慢塑造了你的這種認知?

必入款,為什麼會是必入?

是不是認為你擁有這雙鞋,就能區別於一些人,並融入另一些人,而且能表現出自己?

畢竟只是為了穿,那什麼不是穿啊。

當這句話連起來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一個問題。

這雙鞋的使用價值,對你而言,已經並不是購買這雙鞋的理由。而符號價值,區別與表徵,才是真正的原因。

換句話說,符號價值,成為了新的使用價值。

想想,這種符號價值,是怎麼建立的?是消費符號的生產者、傳播者聯合運作,滲透到日常生活當中的。

至於你,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受害者而已,別以為自己多麼與眾不同,你這樣的人,各個意義上都還有很多。

2、「你知道我看見它打折降價的時候下單的欣喜感嗎?」

「欣喜感」來自於下單,而這個時候,你甚至沒有收到這雙鞋。

如果把拉康拿出來說事兒的話,大概就是,你對這雙鞋的慾望,是漂浮狀態下的能指,其對應的,是一個滑動中的所指,因為這個時候你也沒有鞋啊,等於說,「打折降價」,已經替代了「鞋」,成為慾望的,是「打折降價」,而不是這個商品本身。

再往下推,「打折降價」,彷彿是佔了便宜沒錯。可是你還是花了錢啊,又不是說你免費拿到了這雙鞋。所以,「購買」代替了「打折降價」,成為慾望的新的表徵。

當所指滑動到這裡的時候,對這一系列所指進行分析,就很有意思。

是什麼,讓「購買」,代替了「物」,成為你的慾望的?

我要是說這和當代消費社會沒有關係,大概也沒人信吧……

3、「為什麼別人家的父母收入也很一般但對孩子從來不省?一畢業就買了果7/7s,筆記本也買了,還各種帶著旅遊」

老實講,別人家的孩子有啥,和你有關係嗎?

可能還真的有。

馬克思的話講,叫「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拉康、阿爾都塞、福柯等等大思想家,也一致認為,個人的「主體性」這個東西,很大程度上不是自身生髮的。拉康講「主體間性」(雖然後來也不太講了),阿爾都塞講意識形態,福柯講規訓和自我技術,等等,都認為主體是在與他人的關係中被塑造出來的。簡而言之,因為別人,你才成了你。

那麼,你接觸到的別人家的父母都是這樣,那你也跑不了。

而且你的父母,按照你的描述,「因為我以前的匡威都是我媽帶著去專櫃買的,都比這雙貴很多啊也沒見他們這麼過分」,可以說,也是儘力滿足你的需求的。

等於說,你生活在一個「孩子要啥父母就給啥」的關係場里,形成這種觀點,一點都不奇怪。

那麼,這種「孩子要啥父母給啥」的消費觀,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算了直接開花哦不對開炮!萬惡的消費社會!萬惡的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好吧我有點激動了。

不過講真,我真的覺得,你的高中政治算是白學了,至少馬政經部分,算是白學了。

白學應該打死,所以你自裁吧(大霧)。

4、總結

不能支配符號的人,就會被符號支配。

所以,多讀讀書吧,馬克思、葛蘭西、阿爾都塞、居伊·德波、鮑德里亞、弗雷德里克·傑姆遜……

雖然現在書也挺貴的,但是比起以後花更多的冤枉錢來說,可能還是比較值得的一筆投資吧。

畢竟,《資本論》全三卷,還沒這雙鞋貴呢。

------分割線-----

集中回應一些問題:

Q:答主是學什麼專業的

A:本科廣播電視編導,碩士中國現當代文學

Q:蘋果哪裡有7s

A:題主原話,與我無關

Q:拉康的表述到底是啥

A:漂浮的能指和滑動的所指

Q:消費主義有沒有積極意義

A:消費有,消費主義……而且多少還是要有點共產主義理想的嘛

Q:答主本人怎麼對待消費主義

A:消極反抗,意思就是,逛來逛去,啥都不買,武康路我逛了十次不止,買過最貴的東西是脈動,上一雙自己買的鞋還是李寧毒牙,購於2017年,快30的人了,現在還在穿高中買的衣服……

Q:是不是上綱上線了

A:我全程只分析題主的消費心理,都是根據題主原話,其他人是不是對號入座,那我可就管不著了

Q:答主對經典款的理解是不是有問題

A:這個真有可能,我也不太懂匡威經典款是啥,不過經典款可不一定經典,經典款的經典化過程,或者說在題主腦子裡的經典化過程,還是值得討論的

Q:不同社會都有這種現象,並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答主夾帶私貨

A:所謂「野人也覺得成年男子該有塊獸皮才像樣」、「社會主義一旦有什麼緊俏品新潮品一樣會產生巨大的價值」,你們的證據呢?我分析問題有題主的闡述做根據,你們空口白話,恐怕不太好吧

Q:白學?

A:是個梗

Q:帶著俯視的心理看人,答主哪兒來的優越感

A:如果你認為我有優越感,那你就這麼認為吧

無恥引流

同樣是理論向的回答,和這個答案思路是一樣的,希望開闢不同的視角

楊超越幫吳宣儀闢謠拼車趕活動,為什麼吳宣儀粉絲對楊超越陰陽怪氣的??

www.zhihu.com圖標《歌手?當打之年》中黃霄雲的歌聲真的沒有感情嗎??

www.zhihu.com圖標「你先是個人,才是個中國人」這句話對嗎?如果不正確該怎樣反駁??

www.zhihu.com圖標

不知道答主家境到底怎麼樣。

我上大一的時候,同學們的物質條件都非常好,用的都是蘋果,假期都出國,考ACCA六萬塊錢掏出來都不眨眼那種,我心裡很酸,整個人都很怪,很物質,和我媽鬧了很多次矛盾。

我一直以為我媽一年能賺二十萬的。

我和朋友們一直抱怨我媽小氣。

我媽被逼得沒辦法,把家裡的賬本拿出來一頁一頁地翻,我才發現她一年只賺了八萬。刨除家裡的吃穿用度,我爸遊手好閒大手大腳的消費,老人的治病錢,我的學費生活費,不剩多少了。

因為我媽從來沒給我表現出家裡拮据,所以我一直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家家境挺小康的。

現在我買鞋子從來沒超過150塊,碰到80塊錢的設計又好看的最開心了。

建議題主和父母好好聊一次,才能知道他們真的賺錢不易,很辛苦的。

我媽媽為了一米布幾塊錢的加工費,每天都踩縫紉機踩到11點。我不在家他們基本上半個月都不買菜。我媽媽三年沒買過新衣服了。

我媽很小氣。

可是我去年得了抑鬱症,因為壓力太大,和周圍的同學又格格不入,自殘了很多次。

我媽媽一聽到我電話就飆車兩百公里來學校。把我帶到當地精神衛生中心,前前後後花了幾大千,包括診斷、心理諮詢、吃藥,眼睛都不眨。

我外婆得了癌症住了院,家裡都是窮親戚,掏不出什麼錢,我媽媽立馬去銀行取了10萬全部砸進去了,可惜還是沒留住外婆。

我媽媽覺得中國房價太高了,她希望我以後可以不用那麼辛苦,所以研究了很久,問銀行借了幾十萬,在我們那兒買了一個地段挺好的房子,留著以後我買房時賣了。這個貸款她要還20年。

當然,我上大學的時候,我媽媽把我拉去當地最好的商場,給我挑了很多我看來挺貴的衣服,她說:「咱們是小地方的,但是去大城市上學要穿好點,不能被人瞧不起了。」電腦也給我買了7000的,手機也買的華為旗艦款,我拿著新的手機電腦,她還小心翼翼地說:「你不要怪媽媽,咱不買蘋果好嗎?蘋果真的太貴了,媽真的負擔不起。你看咱們這個也挺好的。」

不說了,要落淚了。

所以建議答主好好和父母推心置腹聊一次吧,或許他們也就像我媽媽一樣呢。大人們真的活得很辛苦,很辛苦。


我每次出去逛街,二三十塊錢一杯的奶茶,很隨意的就買了。可是和媽媽出門,我媽捨不得買一瓶兩塊錢的礦泉水,都是自備水杯。

其實我家家庭條件不算差,我媽也根本不是在乎那兩塊錢,就是上一輩的人想省著點錢,能省多少是多少,積少成多唄。

有一句話怎麼說呢,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