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舉例,封山育林,窮了大家就一起把樹砍了換錢,打野味換錢。有錢就可以保證大部分人不會挺而走險去幹這事情。

例如為了新農村建設,一般建議集中養殖雞鴨豬,但是經濟緊張的人藉口喫土雞土鴨家裡一定養個7、8隻雞鴨。政府要管,她家就要和你拚命。富一點的人家這樣乾的幾率不大。然後他家人畜共居,雞糞鴨糞到處都是,鄰居都跟著聞氣味,加大禽流感或其它疾病的傳播。

縣城裡還有很多人在街道上養雞鴨呢,到處拉屎,清潔工講幾句,還要和人打架。有人還在陽臺上養,洗過陽臺帶屎和羽毛的水就直接流淌到樓下,污水橫流。

還有很多,自己看新聞就知道了。


環境破壞=不能進行大面積生產活動以及經濟項目=人口遷移到能夠如此的地方=只留下了不願意走的那一小部分人留守=貧窮


謝邀。

環境破壞是原因千奇百怪,如果非要和貧困扯上關係也是能硬扯的,但是我覺得沒什麼意思。兩者直接關聯不算大。


貧困的時候,生命權優先,可能會過度消耗或破損性消耗自然條件,導致環境惡化。但對環境傷害最大的一定是工業化,不可恢復性更強


二者本身沒有直接聯繫,就像富裕和環境好沒有直接聯繫一樣,繁華的大城市環境不見得好過封閉的小山村。但是貧困是導致很多問題的誘因,包括為了獲得財富而破壞環境,也包括犧牲其他的東西。


環境破壞越嚴重,當地肯定會越來越貧困;貧困的地方是不是環境就真的好則並不一定,還是要看具體情況的。

舉例:

1.毀壞環境建污染嚴重的工廠,一般來說這類工廠本身競爭力就不強,哪怕帶動就業給出的薪資也不會比當地平均薪資高,整體來說不會給當地帶來富裕的生活,反而會因為環境污染致使癌症村的出現,因病而越來越窮。

2.貧困山區,引入畜牧類大型企業,利用當地天然林地優勢為牲畜新鮮的樹葉、青草等飼料,畜牧企業如果想要長遠發展我將會反哺環境植樹種草保養水土,兩者形成良性循環,使得當地財富持續提升,改變貧困面貌。


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首先發展農業然後是製造業後面是重工業,在發展工業的過程中破壞環境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縱觀所有發達國家在財富積累的初期如果不是靠著財富掠奪 是必然會破壞環境的


自然界萬物有靈,破壞環境可能是因為人類需要擺脫貧困。但在追逐經濟利益的時候,在作為「掙錢」的工具人的時候,幾乎沒有人去考慮環境。真正去考慮環境的時候,是被迫,也許是受制於政策,政府,公眾壓力而不得不做的事情。真正自覺的商人很少。很多我們看到的慈善在商業上都是為了獲得利益的手段,既然如此,那些商業慈善中的水分可見一斑。

即使這是世界的常態,我依舊不希望貧困和環境破壞有什麼聯繫。經濟很純粹,純粹到只要考慮利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