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此句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治國之策《管子》。原句:「國多財則遠者來,地闢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仲為了闡述的是一種富民的思想,只有國富民強,統治才能穩固延續。

此句的意思為:儲存穀物的屋舍、糧倉殷實,人們就會懂得禮儀、禮貌;能喫飽飯,能有衣服穿,不愁飢餓寒冷,人們就有榮辱觀,知道榮譽和恥辱。引申意也就是,人們的物質生活好了,才能提精神生活。

從哲學的角度看,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先進的物質,註定不會有發達的社會,更不要說有先進思想和精神文化了。

Conclusion : 大 體 意 思 相 近 。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俗語,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用以標示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的概念。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上層建築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前者是具體,後者是一般,後者包括前者,前者是後者的例子。


這句話可以說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體現。大概就是糧食充足的話,百姓纔有空閑去顧慮禮節,衣食富足,百姓纔有精力去思考榮辱。國家的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教育自然也會隨之發展,一個國家,如果百姓都喫不飽飯,住不上暖房,又怎會考慮禮節榮辱這些精神上的事物呢?物質基礎得到滿足,人的素質教養纔有可能得到升華。


還有一句更精闢: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可以這麼理解,前者是具體的,後者是抽象的,前者是後者的一種體現。

經濟基礎好理解咱就不展開了,

上層建築裏,有個東西叫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裏就包括禮義廉恥這些榮辱觀之類的東西,

懂得提出問題是個好習慣,加油。


基本上是一個意思。喫不飽的時候大概並不能顧及仁義道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