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得很清楚:官無為而民自化

注意!是民自化而不是民無為!

什麼是自化?自化就是自立自強自愛自為自治自賓自勝自朴自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放飛自我組織自我反思自我成就。

而老子當時辭官不就,就是平民一個,要的是自化而不是無為,而寫一本流傳萬年的書,不正是一項偉大的民自化行動嗎?

其實,不僅是老子,就是我們現代公民,需要的也是民自化而不是所謂的「我無為」,因為那是人家統治者和管理者的修為,自已就不要一廂情願地湊什麼實修清修的熱鬧了。


縱然前世無老莊,亦有後人書道德。


綜合道德經全文,可得出老子說的無為,是不妄為,而不是默默的靜看花開花落。不鑿戶,焉能有室之用?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奪之,必先與之等等等等。所謂無為,並不是字面意思,什麼也不做。吃飯難道不是一種為?別說老子他生前不吃飯奧。君子遠行,不離輜重。就是說要有個先決條件,天下雨了,乾旱地區的人,會想辦法把雨水蓄起的。而水源充足地方的人,則無需這樣,也許他們在想辦法怎麼泄洪呢。事物都有他的特殊性,老子他的觀點就是因地,因時,因勢做出最好的應對。應對的好叫動善時,保證無損叫居善地。總之道德經包含的東西太多了,非我這個層次能真正說明白的,故只能淺淺亂鄒幾句。


老子為周守藏室官,用張載話說是為往聖繼絕學,聖人之學又不是猴子從石頭蹦出來,薪火相傳是必須的,於是後來有了莊子,有了張載…最後有了這個問題?_?

《莊子.養生主》:"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道德經》第七十章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莊子·大宗師》原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世人慾望多,下士多,不是給他們看,無需杞人憂天。


無為的目的是得道,

有為是目的是替天行道;

無為不是懦弱無能,

有為不是胡作非為。

您明白了嗎。


看世人愚昧,還是憐憫想教誨的,

就像你看人哪做錯了,內心也想糾正,表現出來

不表現出來就是令一回事。

可能對老子而言 這些就像是僅對自己可見的說

說,心情,小隨筆,但那陣科技沒這麼發達,筆記

就傳下來了吧 哈哈。


聖人述而不作。

道德經不是老子"寫"的。

老子給關尹子講了一堂課,關尹子做了個筆記而已。


得魚忘筌

在他看來 人就像水 柔柔地 悄悄地向卑下之處流淌 也許滋潤了什麼 灌溉了什麼 卻無跡可尋 終於滲漏 蒸發了變成了雲煙

這便是自然之道

人也應該這樣 把生命蒸發於曠野 這是自然之道

以其終不自為大 故謂之大

一切都順應自然 不去干涉或改變自然的運行 這是老子的處世原則 尹喜求老子留下道德經 是自然的演化 遇事不爭 便去順應自然

還不如問該不該感謝尹喜

該不該?不知道


《關尹子》說過,火苗自然舞動,不尋求固定形態,但是一樣發光發熱。都是自然變化,這就是無為。無心之心,感應無德之德,為無為之為。


屁話!知而不言是教你道理。寫道德經是慈悲。就像白居易一樣用老子的矛攻老子的盾,是較高明但又有啥意義呢?啥叫如果沒有?如果沒有何來上述討論?


無為而為不是什麼都不做,就如同行不言之教,不是不教,而是不只是用言語,更多是身教,以身作則。

就如同一個人要求你去做他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你可願意,可服氣?

但是當他自己都這樣去做,你自然也就願意去學習他,模仿他。

無為而為,其實更多是針對於內在,道德經和內經,古時候,被稱為黃老之說,就是道德經不光是一個講述外在事物運作規則的書,也是一個講述我們身心系統運行的書,你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很多東西就容易明白了。否則,只是從對外,做事情,會發現有很多矛盾的地方。


老子不追求知而不言,他追求的是無為而治。無為不是不為,是在深刻把握事物規律之後的順其自然的一種處世方式。老子本身是以自隱無名為本,但關令尹喜崇敗他的思想,一定要他留下自己的思想,於是老子便答應他,寫作了五千言的道德經。他之聽命於尹喜,其實也是一種順應自然的選擇。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所以老子寫道德經,不過是覺得:既然人們需要我的思想,那我就寫下來吧。


我只想說 老子願意

老子知道知而不言,但是老子樂意,老子樂意說,樂意傳道

還有知而不言應該是有什麼前提條件的,這種斷章取義拿下來問沒什麼意義


埏植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已經解釋了

無之以為用就是無為。不可能叫無用吧!叫無用你們更理解錯。治國法律也是這樣啊!法律就像是一個器只想裝好人的器,當其無有治國之用,道德經也不是老子想留下的,伊喜不讓過關所以就留下了道德經,道德經本身就是老子無為思想,其實道德經就像一個器,當其無,有開智之用,你想看到什麼就能看到什麼因為這都是你放進去的。如果看到了你不想看的,那就倒掉重新放過,就像是一個公式一樣。axb=c本身是沒有的也就是無的,你把你心中a和b代進去就看到這個c了


執而有無,不為有無,執而有像,是諸空覺。


關於無為。我在道德經里查了,一共有十二處無為兩個字連在一起。我就舉例其中的七處,(1)聖人處無為之事,(2)道常無為而無不為,(3)上德無為而無以為,(4)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5)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6)我無為而民自化,(7)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

老子要是知而不言,不寫《道德經》,不是更符合他的無為而為的思想主張嗎?你說得很對。所以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不是聖人,也不是道德經的作者。為什麼?(7)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這位李耳,就算他是聖人,他就不應該寫道德經。而他寫了道德經,顯然他就不是聖人。道德經里實際是有很多地方,對這些所謂的聖人,其實是排斥的。最簡單的,道德經里有這樣的描述,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樣的聖人,百姓會把當做聖人嗎?會的。可是聖人把百姓當做什麼呢?祭祀品。獻給誰呢?那就不清楚了。

不過,這位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期人),其實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太上老君,道教的始祖,大道的主宰,大神仙。所以,神仙把百姓當做祭祀品也就不奇怪了。


個人之見~符合社會才能無為。他也想上進是 ,以 聖 人 常 善 救 人 , 故 無 棄 人 ;常 善 救 物 , 故 無 棄 物 。


無為是順應天道不妄為,不是不為。無為而為是指不逆天道而為。


要不是喜大人在函谷關攔著老子的牛,非讓留下點東西再走,老子才懶得寫什麼。

感謝喜大人。


做與不做,本來就是一種無為心態。人都不是一直遵從本心生存的嗎。從生到死,人的一生看似偶然實則必然。錯是一種無為,對也是一種無為。半途而廢和堅持不懈,只要是自己的選擇,也是無為的選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