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言論實在有些反感,我整個小學都不知道如何總結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3歲能表達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么?即使是成年人,真的百分之百明白自己要什麼么?我特意表述「我覺得」,是為了問題的嚴謹,告訴大家這並不一定是事實,只是我的觀察。我並不是想要標準答案,而只是希望有所啟發,對我,對其他同樣在關注自己孩子發育的家長們。


題主希望孩子能夠具備的這種「不怕失敗,勇於挑戰,努力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在心理學上的專業說法叫做」高成就動機「。

那麼什麼是「成就動機」呢?

舉個栗子

一天晚上,熊孩子他爹把五歲半的熊孩子抱在腿上談心:兒砸,你是不是很喜歡得第一名呀?(因為他刻意要求要穿「1號」球衣)

熊孩子:嗯,我超級喜歡得第一名!熊爹:那你要是沒有得第一名怎麼辦呢?熊孩子:那我就繼續努力,爭取下次得第一!熊爹:那你要是努力了很多次還是沒有得第一名怎麼辦呢?熊孩子:那我就更加努力,堅持練習,我就一定能超過很多人得第一!熊爹:嗯,兒子很棒,知道勤加練習,堅持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爸爸為你點贊。不過你也要記住,咱努力不僅僅是為了超越別人,也更是為了超越自己,讓自己保持進步,變得更強大呀!熊孩子:嗯,我知道了。

瞧,上面這個案例中我家熊孩子就表現出了典型的高成就動機——在競爭當中積極求勝,爭取好成績,不輕言放棄,並且相信自己可以通過不斷地努力實現自己心中重要的目標。

不過,儘管所有兒童都有好奇心,求勝心,都有掌控慾望,但有的孩子明顯就要比其他同齡孩子學習更用功、更刻苦,或者在學校組織的競技性比賽(例如籃球)中更賣力

在遇到困難時,有的孩子就是更能夠堅持且不斷地嘗試,而有的孩子則更容易放棄

在遇到挑戰時,有的孩子就是會選擇迎難而上,而另一些孩子則會選擇逃避退縮

在科學家David McClelland 及其同事(1953)在對成就動機所做的開創性研究中,呈現給兒童和青少年4張意義模糊的系列圖片,要求他們根據圖片編故事(對孩子們宣稱是測試他們的創造性和想像力)。

例如下圖的場景,你會編出什麼樣的故事呢?

一般認為,人們會將自己的動機投射進編寫的故事中,研究者可以根據被試編寫的故事中涉及成就內容的多少來測量其成就動機。

因此,對上面這樣一張圖片,成就動機高的兒童或許會這樣描述它:圖中的人物挑戰失敗了,他現在非常地沮喪。不過等他休息一下,調整好心情和狀態,明天他又會重新開始,繼續努力!

而成就動機低的個體則可能會這樣說:這個人上了一天的班很累了,所以他在等地鐵的時候,趴在包上睡著了。。。

那麼,這些表現在成就動機上的個體差異是怎麼形成的呢?

又或者說,家長應該怎樣做才能促進而不是抑制孩子的成就動機的發展?

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有以下三點建議給到大家。

一、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讓孩子成長在有安全感的家庭環境中。

研究發現,那些在12-18個月大時和主要看護者形成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在2歲時有更強的問題解決能力,好奇心也更強,更加自立;在3~5年後進入小學時,他們對解決問題更感興趣,比非安全型依戀的兒童更自信,學習成績也更好。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其智力水平並不比非安全型依戀的同齡人高,但是在面對新的挑戰時,他們會更渴望去應用自身的能力應對挑戰( Belsky , Garduque , Hrncir , 1984 )。

為什麼依戀類型不同的孩子在成就動機上表現出如此巨大的差異呢?

其實很好解釋。

因為一個和主要看護者(父母)建立了安全型依戀的孩子,他會感覺到自己並不是孤立無援的,他的身後有保護和支持著自己的更強大的力量,自然他們就會有更充足的信心去冒險面對挑戰;

並且,他也會相信即使自己挑戰失敗,跌落下來,依然會有愛他的人牢牢地接住他,而不是任由他自己砸落在水泥地面上摔得頭破血流。

但一個和主要看護者形成了非安全型依戀的孩子,他不能確定是否有人和他站在一起,支持他保護他。並且他自身弱小又無助,那麼在面對挑戰的時候他大概率就會猶豫不前。因為他會害怕,擔心如果挑戰失敗他要獨自一人承受失敗的痛苦;

甚至他可能還要擔憂,挑戰失敗是不是還要承受家長的批評和嘲諷,要承受更多的痛苦?那如果是這樣消極的、沒有希望的預期的話,孩子不敢冒險面對挑戰也就不難理解了。

( 關於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想要了解更多推薦閱讀下面這個答案:

缺愛的家庭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www.zhihu.com圖標

二、為孩子提供刺激豐富,充滿挑戰的家庭環境。

在一項研究中( van Doorninck et al. , 1981 ),研究者訪問了50個有12個月大嬰兒的低收入家庭,並利用HOME量表考察在這些兒童早期的生活環境中是否有促進智力發展的刺激物。

5~9年後,研究人員追蹤這些兒童的標準化成就測驗和學習成績。結果發現:有2/3的來自刺激豐富的家庭的兒童在學校的表現相當不錯;而在刺激匱乏的家庭中,有70%的兒童的表現不盡如人意。

因此,雖然每個孩子都擁有與生俱來的掌控動機,但是刺激豐富、能為兒童提供符合其年齡發展特點的挑戰並鼓勵他們成功的家庭環境,更有利於培養兒童樂於挑戰和征服的意志。

要建設刺激豐富,充滿挑戰的家庭環境,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就是:做家務和做遊戲。

精神分析學家Robert White(1959)指出,從嬰兒開始,人類就本能地想要控制他們所在的環境——從而獲得有效影響和應對世間人、事、物的信心。

在兒童設法旋轉旋鈕、開箱子、穿衣服、扣紐扣、拿筷子的時候,我們可以從這類行為中發現一種掌控動機——看看在他們獲得成功後的喜悅表情,那彷彿是在向世界宣布:看,我可以!我能行!

因此,給兒童一些自主權利,讓他們從能夠自己穿衣吃飯照顧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到能夠做家務——端茶、倒水、掃地、擦桌子、洗碗、做飯——能夠參與到家庭事務當中來,並發揮自己的作用,實現自己的價值,慢慢地孩子的能力感和自信就培養出來了。

除此之外,設計一些符合兒童年齡能力認知特點的遊戲或挑戰任務,讓幼兒在玩樂中,在愉快的氛圍中不斷挑戰,不斷嘗試,並不斷收穫成功。這些累積起來的成就感和能力感會不斷鼓舞他向更高的目標努力。

這裡要尤為注意的一點是:遊戲阻力或者說任務難度的設置以孩子可以通過一定程度的努力成功通過為宜。因為你不是為了真的把他難倒,而是為了讓他一次又一次努力並且成功通過來建立他「只要不斷努力,拼盡全力就可以成功通過」的信念。

(關於和孩子玩遊戲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應對衝突的能力,推薦閱讀下面這個回答:

孩子總是害怕發生矛盾是為什麼,怎麼辦??

www.zhihu.com圖標

三、建設性的教養方式

研究發現:對於那些成就動機高的兒童,他們的父母會褒獎他們取得的成績,而不會因為他們偶爾的失敗加以批評;

而那些成就動機較低的兒童,父母對他們的成功反應遲鈍(或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孩子一旦失敗,就給予批評和懲罰( Burhans Dweck , 1995 ; Kelly et al. , 2000 ; Teeven McGhee , 1972 )。

當兒童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給予積極的鼓勵和幫助,會使他們樂於接受新的挑戰並有克服困難的信心( McGrath Repetti , 2000)。

如果父母漠然視之,很少給予指導和幫助;或者過度控制,對孩子的言行吹毛求疵,表現與自己期望不符就喋喋不休念叨,有可能會妨礙兒童成就動機的發展( Ginsburg Bronstein , 1993 ; Ng , Kenney-Bensen , Pomerantz , 2004 )。

因此,作為父母有必要養成一種建設性的思維習慣——在孩子表現出一些不算積極的傾向或者問題的時候,要能夠敏感地察覺到,在這種時候孩子需要自己的幫助和指導,而不是教訓、暴力、打擊、否定或審判。

當孩子表現出積極的進步、成績和成就的時候,應該及時給予肯定和認可。不要覺得表揚孩子孩子就會驕傲,就會放鬆自己。正確的表揚方式會給孩子提供助力而不是阻力。

(關於如何評價孩子,推薦閱讀下面這個答案:

誇獎孩子,除了說「你真棒」還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www.zhihu.com圖標

綜上所述,高成就動機兒童的父母一般具有以下三種品質:

1)溫情、接納,及時表揚子女的成就;

2)給兒童設定一定的標準並加以指導,對進程進行監督並確保其完成任務;

3)給予兒童一定的獨立和自主空間,適度地幫助年幼的孩子,使之儘可能獨立完成任務;給予年長的孩子發言權,讓他們決定如何最好地應對挑戰、達到目標。

Diana Baumind將這種溫情、堅定而又民主的教養方式成為權威型教養方式。她和其它研究者發現,不管是在西方社會還是在亞洲,這種教養方式都可以促使兒童和青少年積極追求成就和學業成功。

最後,我們再回到題主「3歲兒童迴避競技類遊戲」這個問題上來。

事實上,絕大多數3歲的兒童都有很強的應對挑戰的動機,並且以他們的成就為榮。

3歲的兒童開始獨立地對自己的成敗做出判斷和反應,他們會在成功後體驗到驕傲(而並非是單純的快樂),失敗後會感到羞恥(而非單純的失望)。

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孩子已經可以預期到自己面對挑戰的結果是什麼樣的。

正常來說,沒有孩子不希望自己從成功中體驗到驕傲和滿足,也沒有孩子會希望自己去體驗失敗後的羞恥和痛苦。

那如果一個3歲的孩子表現出迴避競爭,這真的是需要從環境、從父母身上去找原因,而不是從孩子身上找原因。

難度太大導致孩子沒有信心?

還是父母的教養方式太消極,給予孩子的支持或者幫助太少,從而導致孩子缺乏應對挑戰的信心和勇氣?

針對父母或者環境的問題下手去改變,構建一個有益成長的環境,孩子才能真正健康積極地成長。

—END—


不要你覺得,要你的孩子覺得。天下遊戲多了去了,不願意就不願意唄,又不是不玩競技類遊戲高考就少一百分還是咋滴。

你有沒有好好問過你的孩子為什麼不喜歡玩競技類遊戲?具體是什麼競技類遊戲?還有你的孩子多大?如果是五六歲的小孩子那再正常不過了,題主你應該沒好好觀察過這個年紀的孩子們是怎麼玩遊戲的吧,尤其是競技類遊戲。這個年紀的孩子根本不懂規則,也根本不會給你講什麼禮儀,更不知道什麼叫尊重他人,他們只想自己贏,而且更喜歡嘲諷輸的人。一旦在競技類遊戲里贏了其他小朋友,接下來就是「你怎麼這麼笨啊?」「你怎麼這麼沒本事啊?」,請問輸了的孩子能忍?性格弱一點的孩子當場就哭,強勢一點的馬上從競技類遊戲轉換為格鬥類遊戲,這種遊戲有幾個孩子能玩?

算我求你們了,遊戲本就是人類最廉價、最簡單、最易得的正反饋體驗,不要把一個遊戲搞的那麼複雜好不好?玩遊戲就好好玩遊戲,讓孩子開心個把小時是犯了多大的罪嗎?為什麼一定要在遊戲中尋求教育意義?為什麼要在所有的活動中都強行要求附加價值?


不必擔心,孩子可能不是害怕失敗,只是單純的不想參與競技遊戲,好勝心,勝負欲在我們成年人的世界中很好理解,孩子不會想這麼多的,不想參與競技遊戲,可能就是單純的對此類遊戲不感興趣。

如果感覺孩子害怕失敗,可以從幾個方面試探一下。了解失敗對於孩子意味著什麼,在之前的遊戲,小活動中孩子是否因為失敗就悶悶不樂,其他小朋友有沒有對他說過什麼。競技遊戲有很多,一般小朋友在玩的就是跑步,扔球等。讓其他的小朋友。主動邀請他來一起遊戲,很多小朋友,尤其是異性小朋友發出邀請,一般是不會拒絕的。可以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對他說,寶貝我們來比賽的,看誰先跑到那裡。平時和孩子進行這種小的比賽,就可以看出來孩子是不是害怕失敗。

孩子的成長每一個細節都要注意,對孩子了解更多孩子才能健康全面的發展。


我家孩子1歲多在金寶貝玩,被別的孩子從1m左右的架子上擠得摔下來兩次,從此對人多較高的地方都害怕。

後來我就天天在她面前假摔,一邊摔一邊逗她笑,我們兩個最後都是哈哈大笑,很開心的。大概過了半年就好了,跟別的孩子玩,也很積極。

題主可以了解下自己孩子不願意參加競技活動的原因,然後幫助他克服自己的問題。


感謝邀請.

從您的提問看的出,你是希望孩子和小朋友玩競技遊戲。

這種遊戲是要多個小朋友一起玩,有對抗性,競爭性的是吧。您是希望孩子參與這樣的遊戲,培養孩子競爭能力嗎?

如果想要培養孩子的競爭力,其核心是提升孩子的能力。不是只有通過多人對抗競技遊戲來提高的。

我們很多家長給孩子選擇活動,補習班,培養孩子能力的出發點,是看孩子缺什麼,我們就直接補什麼,數學不行,補數學;抗挫性不好,就偏偏要給孩子多製造挫折。這樣的做,只會造成孩子更加挫敗感,和不自信。

正確的做法是,找到孩子最適合,他感覺舒服,有興趣的方式去幫助他提升能力。比如,你希望提升孩子抗挫能力,不害怕失敗。需要你需要了解你的孩子,用適合孩子的方法去提升孩子自信,培養孩子高自我效能感。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能力做到的。

1、了解你的孩子。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氣質趨近,遇到新事物會好奇想靠近了解,有的孩子氣質趨避,遇到新事物會很謹慎,一開始拒絕。

如果你孩子是趨避氣質,你不要勉強要求他,去參加他不熟悉的活動,這會讓他感到很難受。應該讓他在熟悉的小夥伴,熟悉的遊戲中玩耍,建立自信後,再慢慢由父母帶著和新夥伴玩,接觸新環境和事物。

2、提升孩子自信。如果是孩子能力不足,帶著孩子,手把手耐心的教導,從低難度開始,循序漸進,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漸漸熟練,培養起能力和自信。

我孩子快4歲時第一次上樂高課,他拼的不好,自己會在課上發脾氣,老師覺得他應該跟3歲孩子去上簡單的課。我為了幫他趕上進度,在家每天陪著他一起玩樂高,從最簡單的開始,他在家裡練習熟練了,有自信了,在樂高課上表現的越來越好。

「沒有一個孩子想把自己故意搞砸」,他沒做好,是真的能力不夠,這個時候,家長一定不要責怪,而是要思考,如何去幫孩子培養能力,培養自信,多給孩子創造成功的機會。

3、多鼓勵孩子。家長習慣看到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其實我們應該看到孩子的優點,用正確的方法去鼓勵孩子。看到孩子優點,孩子就會強化優點。

鼓勵的方式也很重要。鼓勵不是簡單的「你真棒!你真聰明」的簡單表揚。這種表揚,讓孩子覺得,只有他表現好,他才是好的,而他失敗了,就不好了。這也容易造成孩子的患得患失。

培養出孩子的自信,即使失敗了,即使別人覺得他不好,孩子也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人。這才是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堅強獨立的人格。所以鼓勵很重要。

怎麼樣的鼓勵能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呢?

最簡單的鼓勵方式有:描述性的鼓勵,像錄像一樣,把孩子做的過程描述下來,讓孩子感受到你一直在關注他,這本身就是鼓勵。比如:媽媽看到你連續投籃9次失敗,沒有放棄,仍在繼續投籃,第10次成功了!

還有更簡單的一句「這個很不容易成功,你是怎麼做到的?」就這麼一句「你是怎麼做到的?」對孩子來說就是莫大的鼓勵。

所以當孩子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競技遊戲時,你擔心孩子害怕失敗的想法,應該轉為,什麼樣的遊戲是適合孩子的,能提高他能力和信心的呢?了解你的孩子,找到適合你孩子的方式去培養他,因材施教,孩子才會快樂成長!

如果想要更加了解孩子的生理,氣質和多元智能,找到更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案,歡迎聯繫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