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聽說唱一邊看網上的噴子。


與其說三觀不如說是我的愛情觀家庭觀被重塑過吧。高中去了美國,住在一個當地寄宿家庭,寄宿家庭的爸爸是一名企業高管,負責賺錢養家;媽媽是家庭主婦,負責一家人的飲食起居。他們一家人住在一個治安良好,風景如畫的社區,據說社區裏住的大都是醫生律師教授工程師,算是一羣美國中產階層的代表吧。住在他們家那麼久從未見過爸爸媽媽吵架,唯一一次不小心被我撞見兩個人意見不合是我在上樓喝水的時候,看見美國媽媽滿臉通紅的站在廚房,壓低了聲音對著美國爸爸語氣急促的說著話。美國爸爸拿著一盒冰淇淋,靠在洗手檯上用安慰的語氣說「Debby Relax,Relax」。看到我之後兩個人不約而同的停了下來,看著我笑了笑,等我下樓之後再也沒有聽到他們的聲音。

日常生活中,美國爸爸會準時下班回家,平時負責家裡的電器維修、修剪草坪、跟兒子一起踢足球打籃球、因為他愛好攝影所以也負責照全家福、證件照,偶爾會烤肉、煮龍蝦。美國媽媽負責孩子們的課外活動、配合孩子的schedule、煮飯、收拾房間、照顧狗狗、偶爾會跟同社區的主婦們聚會。他們倆人都是從早忙到晚,對家庭的付出十分對等。

美國爸爸想讓美國媽媽幫忙拿東西的時候會說「lovey,can you bring me xxx」 會把謝謝,你很棒、太好了,這樣誇獎的話掛嘴邊,美國爸爸對美國媽媽從來都很耐心,家庭聚會負責活躍氣氛的也是他,我覺得美國爸爸是一個雙商超高的男人。

而美國媽媽呢,她對老公和自己的小家可謂是十分的supportive。她說他們剛結婚的時候一起租房子,還沒有買房的時候就生下大女兒了。懷二胎的時候,美國爸爸說新加坡有一個特別好的工作機會,於是美國媽媽拖家帶小的就跟著爸爸去了新加坡。到了那覺得其實那份工作並不太理想,於是一家人又返回了美國。他們有3個孩子,分別出生在不同的地方。

看了他們家的生活狀態,我覺得想要擁有幸福的家庭,夫妻雙方都要做到尊重、理解,並且團結在一起共同經營自己的小家。他們家的孩子都很開朗積極客觀,很善良也很open minded,我想大概這跟家庭教育很大的關係吧。

我自己的原生家庭是比較典型的中國家庭,沒有不好,但自從感受到了美國家庭的生活方式,我會更想要以後能夠過那樣的生活。

當然在我高中同學裡,離異家庭也是不佔少數,我見到的無法代表所有的美國家庭。只是恰好遇到了他們一家,算是我很幸運的一段經歷吧。


規則被打破,承諾被違背,信任被背叛,是非被顛倒,黑白被混淆,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的時候。


讀了《人類簡史》這本書之後,遇到任何事我都按書裏的邏輯再思考一下,不敢說因為這個我有了多大提升,但我的思想方法是完全改變了。

個人總結一下,該書有兩個核心觀點:

①,人類個體跟幾千年小几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區別不大,甚至因為以前的優勝劣汰比現在嚴重的多,所以現在的平均水平可能還不如以前。 現在人的身體是用來適應採集和捕獵生活的,社會比人體的進化快的多。

②,人類的強大是因為對虛擬的共同體的信任,人類相信文字、家庭、國家、貨幣、法律的存在,並且換另一個人也同樣相信。

由第一條,我給自己定了好多守則,一般都會盡量達成: 適度鍛煉、少獲取信息(書還是要看,微博、短視頻這種思維不連貫但複雜度巨大的信息一概不接受)、不熬夜、不穿捂腳的鞋在家拖鞋、減少對異性特別美好的身體的觀看(古人肯定不會一不小心就看到一對乃子,更別說現代這種精裝修的,甚至還有二次元極儘可能性感的乃子)、喫飯多給自己整花樣——不求貴不求稀有但求花哨、每天必做幾件輕體力活——手洗衣服擦擦地。

由第二條,我琢磨了好多大家討論的話題,那些思想很深邃的人可能對這些是不屑於討論的,而我會很認真的想。處n情節對男性意味著什麼,對女性呢?我們對不同人種的印象到底是受了什麼的影響?有多大可信度?為什麼有些人說人傾向於覺得本族人好看?為什麼五官立體是好看的一個標準?我到底自不自由?


在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帖子。

在看到了這次新冠形病毒肺炎爆發,來自各方的溫暖與為了自己私利的醜惡。

在聽說別人講的親身經歷的故事。

在自己親身經歷了事情後……

反正種種很多……

但是無論怎樣不要改變自己心中原則和堅守的信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