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爱吃饺子的原因很多很多,但是也有部分北方人不爱吃饺子。

南方人不爱吃饺子的原因也很多,但是也有很多南方人喜欢吃饺子。

我是极爱吃饺子的人,深信好吃不如饺子的说法,

但是我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即便是在北方,一起吃饭点主食,哪怕是在饺子馆,也会询问在座所有人选什么主食,毕竟现在北方饭店主食花样还是多的。

虽说北方人吃面食的方法太多了,

比如馒头,大饼,面条,饺子,包子,馄饨,烧麦,烧饼,油条,炒面等等。

但是南方的饺子,我真的爱不起来。

说实话,我不经常去南方,虽然我最喜欢吃的主食是米饭,但是真的吃不习惯南方的大米。

我在北方每天最少一顿是米饭,对于北方人最爱的主食馒头和大饼,我其实是非常不喜欢的。

原因么,我小时候东北长大,东北那个地方是那时候种不了小麦,只能水稻,东北的大米多好吃,不用我说了吧,代表的是盘锦大米和五常大米。

其实我家乡那个北方县,也是有四分之一农田是水稻田种水稻的,虽然这里不是东北是华北。

华北平原也有很好的大米,比如天津小站米。

其实国内几乎大部分省份都有水稻种植,曾经在宁夏和新疆看到大片的稻田。

但是家里两口子过日子,媳妇喜欢吃馒头,所以我也只得中午吃米饭,晚上陪她吃馒头,算是减肥的一种吧。

主要是媳妇蒸的馒头也确实好吃,有时候控制不住就减肥失败了。

所以到南方出差,我也是四处寻找面食来吃,因为南方的籼米真的吃不习惯,而南方很少吃北方的粳米(江浙沪吃粳米比较多常见,而云贵川部分地区其实有种粳米的)。

但是,找到的南方面食尤其是饺子确实让我不是太喜欢。

作为北方人,我吃饺子肯定是找煮饺(水饺)或者蒸饺,其他水煎等等做法就算了(北方水煎饺我是吃的)。

可是我找到的水饺或者蒸饺也和北方的饺子差距太大了。

话说广东茶点里的饺子,外表看著真的不错,但是那个味道我是吃不习惯的,

最郁闷的是,听说我是北方人,几个同事都纷纷给我夹一两个饺子到我盘子里。

南方同事的热情我是不好意思不收,只好吃了那一盘的饺子,还要感谢大家,顺便夸奖一下饺子好吃。

确实,饺子做的非常漂亮,做工也非常细致,里面的食材也是真材实料好东西,但是组合在一起……

不是说难吃,只不过和我吃过的饺子不一样罢了。

皇丞名肴 水晶虾饺皇 广式早茶点心 水晶虾饺皇400g京东去购买?

这就看出一个问题来。

北方人爱吃饺子,是一种习惯,一种习俗,一种几千年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熟悉的味道。

这个味道是通过自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的。

所以,北方人宣传饺子,最好的广告语是吃出妈妈的味道,

但是这也是最难吃出来的,因为每一个妈妈做出来的饺子味道都不同。

我小时候,那时候还是上小学需要填家庭成分的时候(我家里成分不好,是地主),

那时候粮食也不富裕,大家平时虽然也吃上一些大米白面了,但是粗粮还是占了一定比例的。

而饺子这种精细高筋白面+好吃馅料的高档食品就很弥足珍贵了。

那时候包饺子不像现在专门的高筋饺子粉,专门用来包饺子的(做其他面食也可以)。

那时候包饺子要专门去粮店购买特一粉,也叫富强粉,是最好的面粉,也肯定是最贵的。

不过那个年代吃一次饺子不容易,所以还是舍得用的。

新疆奇台创兴高筋面粉新款雪花面粉家用10斤烘焙饺子粉京东去购买?

所以那时候,母亲每次做饺子前都要事先筹备好。

哪里买什么菜(如果家里种了菜会更新鲜更放心),哪里卖肉,要提前和面备好,提前凑齐各种其他东西等等。

因为吃饺子最好的要吃新鲜的,今天早上新割下来的韭菜,茴香(茴香菜,果实就是作为香料的小茴香)等,酸菜馅的要提前把酸白菜捞出来,用白水浸泡一下,不然太酸了。

唯一不要求当天处理的是大白菜,用的时候选一颗去外边老帮后切成丁就行(但是需要挤水,白菜水分太大了)。

这些都是常用的,北方人饺子包什么菜的都有,甚至油条馅的,西红柿鸡蛋馅的等等。

肉要新鲜的猪肉,当然有羊肉最好,更鲜一些。

面一定要高筋面,天冷了要提前和面。

都买好了,然后一家子齐动手。

父亲切菜,切肉,剁肉馅,然后调馅料。

当然馅料的咸淡放什么东西都要母亲掌握。

母亲有自己的一套祖传的配方,虽然简单,但是放多少,达到什么程度都很严格。

其实所谓严格,都是靠母亲一点点的尝出来咸淡。

那时候家里没啥调料,酱油调肉馅用都要省著点用,一点点的加,

花椒用热油炸锅,捞出花椒后,油放凉备用。

调馅料是做饺子的关键中的关键,母亲只放盐,花椒油,一点点味精,一点点五香粉,几滴香油就能调出非常好吃的饺子馅来。

现在日子好了,家里包饺子我尝试过各种不同配料的馅料,放好多香料和调味品,什么最好的耗油,最好的鸡精,十三香,香油甚至放半瓶都没事,但是总觉得味道差了很多,调不出妈妈的味道来。

馅料调好要马上就包饺子,不然会出汤水,其实有的菜切完要挤压出水分来才能用的,比如白菜。

妈妈那边擀饺子皮,包饺子,我则边上拿一小块面跟著学,包出一堆四不像来,还各种露馅。

但是每次妈妈都把我包的饺子也煮了,然后她和父亲吃到我包的饺子都很幸福的样子。

我是不吃我自己包的饺子的,因为肯定没味道很难吃。

妈妈这边包著饺子,凑够一锅就端过去,父亲早就烧好了水,马上拿过去下锅。

大概几次翻腾加几次凉水后,饺子就熟了。

趁著热乎,小碟子倒上一些陈醋,就开始吃了。

那时候吃饺子不多,逢年过节才吃到,所以很兴奋的。

热乎乎的饺子薄皮大馅的,里面是鲜嫩的馅料,配上酸酸的老陈醋,那味道真实好吃极了。

妈妈还喜欢包大馅的蒸饺,尤其是白菜馅的,汤汁很多,味道更鲜美。

白菜羊肉馅的蒸饺,现在闭上眼睛想想都直流口水。

而且在北方,家里包饺子那是大事,甚至关系好的还会上门帮忙包一起吃,就是图一个热闹。

即便不上门帮助的四邻亲戚,都会在大碗小碗里放七八个或者四五个,用白色屉布蒙著,让孩子们送到邻里和距离近的亲戚家去。

邻里和亲戚会马上把饺子换到自己家碗里,把那个大碗或者小碗洗干净后装上炒熟的花生瓜子啊,红枣核桃啊,院子里摘几个西红柿或者打一些大枣等水果,装满冒尖后再盖上屉布然孩子拿回去。

家里的孩子都喜欢做著事情,因为带回来的好吃的自己会分最多的一份,作为跑腿奖励。很有些收到饺子的人家会在孩子把碗拿走前在孩子小兜兜里塞点好吃的做额外奖励。

那些收到饺子的人家,下次自己家包饺子,也会送一碗去曾经送自己饺子的人家。

这个时候,饺子是全村或者小区邻里之间的一个纽带。

我那时候还用我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和朋友们计算,如果每天有一家包饺子,那大家每天都可以吃到饺子了。

对于小孩子来说,那是小时候最幸福的记忆之一,来回奔跑的家乡小道,还有一户户熟悉的人家,之后几十年里都会时常出现在梦里,回忆里,这能凑成对童年家乡的回忆。

--

现在,生活好了,我家孩子想吃饺子每周末都会包一次(平时都忙,没时间的)。

吃不了的还可以冷冻起来,给孩子每天早起或者晚上吃(中午学校吃的)。

媳妇是得了丈母娘真传的,包饺子那是一绝,薄皮大馅一点没错,我是不行的,厚皮小馅好不好煮熟。

但是我家调馅料是我调的,所以孩子吃到的味道是父母合力的味道。

每次出差时间长了,孩子打电话过来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说妈妈做的饺子味道不如我做的好吃。

其实媳妇调的馅料比我调的好得多,只不过孩子小时候吃习惯了。

也可能,孩子想要的并不是饺子,而是我们一家子一起包饺子的那种气氛吧。

毕竟在北方,饺子也有全家团圆的意思。

--

出门在外,每当遇到饺子馆就会进去尝尝。

现在工作二十年了吧,去过的饺子铺没有上万也有几千了。

有好吃的又不好吃的,但是什么算好吃的,什么算不好吃的呢?

还是以妈妈的味道来评价的,他们做的饺子味达到了妈妈味道的多少。

即便是有些很出名的饺子,味道很香,确实也好吃,但是因为没法满足妈妈的味道,

这个饺子在我感觉总是有那么一点点欠缺。

现在妈妈老了,70岁的人了都。

过年回家,都是我们这些小辈忙活,妈妈只是在边上做一下指导,但是那饺子的味道还是我最喜欢的。

也许在家里,那熟悉的环境,那熟悉的人,不管是不是妈妈做的,都能吃出熟悉的味道吧。

这是家的味道,是一家人团圆的味道。


这种大馅蒸饺,在北方也是很常见的,面要硬一些,皮擀皮要很薄,真正薄皮大馅,最经典的是白菜羊肉和海鲜饺子。有汤汁那种,一口下去,鲜美的汤汁流入嘴里那感觉……

饺子在北方,其实是主要的主食。

而且,饺子其实在北方也脱离了主食的范畴了

在北方,不管任何节日,你都吃饺子是准没错的。

哪怕是腊八等日子。

只要记得逢年过节吃饺子就行了。

而专门吃饺子的节日,那是必须要吃饺子的。

比如冬至。

因为吃饺子有好的寓意,很多北方不爱吃饺子的人,也不得不吃几个饺子凑凑数。

否则总感觉生活中少了点什么,多吃几次,发下弄饺子也不是太难吃,也就吃习惯了。

我上班公司有一些南方的同事,

他们就很奇怪问我,你们北方人咋就那么爱吃饺子呢。

我回答他们是吃习惯了,有一种依赖的感觉吧。

不过这些南方同事也对北方饺子很喜欢的,甚至有的比我们这些北方人都喜欢吃饺子,但是前提是北方的饺子。

不过,很多南方同事都很难接受茴香陷的饺子,

而北方人是非常喜欢茴香陷的,不管是肉馅还是鸡蛋馅的都很多人喜欢吃。

当然因为茴香有一种奇特的味道(小茴香的香味),所以也不是所有北方人都吃的。


最后介绍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饺子吧,

妈妈的味道虽然重要,但是我没法让大家都去我家吃饺子,哈哈哈

那就推荐一个饺子馆给大家吧。

不是什么太出名的饺子馆,甚至是只在北方一个县里有点名气。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县城的一个饺子馆。

这个叫赵家馆的海鲜饺子馆是百年老店了,以各种海鲜蒸饺而出名。

恩,出名,估计我不说,大部分人没听说过这个牌子吧。这就是中国老字号很难做起来的原因,一门心思做产品质量,但是忽略了推广宣传。

这个饺子馆的饺子那味道叫一个绝,恩,必须用这个字。

我是个非常爱吃饺子的人,尤其是喜欢吃海鲜饺子,因为鲜香方面,海鲜饺子真的无人能敌啊。

所以去任何地方,走遍了全国很多地方,只要有饺子馆肯定去尝一尝的。不管内蒙,新疆,还是甘肃,陕西,甚至去南方出差都去吃当地饺子,额,好吧,很不好的体验,哈哈哈哈。

吃过这么多饺子,最好吃的还是赵家馆的蒸饺,那一口咬下去的味道真的是回味悠长。

而且这饺子真的不贵,20元多点一屉的海鲜饺子(2019年价格),一屉有14个之多,基本上女孩子能吃撑(外卖要分两个餐盒装满),男孩子一屉也差不多,配上点小冷盘,小海鲜,啤酒啥的也够的,大胃王,比如我这种大学时候被主食饭口阿姨起外号叫九两(每次打就九两米饭)的,也就两屉饺子多点,吃不完三屉,最近一次吃了两屉半饺子(鲜贝和皮皮虾,还有半屉三鲜),有点撑得慌。

最贵的鲍鱼饺子确实不便宜一屉98元12个把记得是(2019年价格),但是每个里面有一整个鲍鱼,成本在哪里摆著了,现在不知道多少钱了。

好吃的原因,一个是真材实料,所有海鲜原料都是用秤称量后加进去的,一个是老师傅百年历史传下来的配方。

当然,爱吃也不能总吃,也没法总吃,路过才能吃一次,有的时候为了解馋,专门下高速去吃一顿然后再上高速。现在秦皇岛的机场搬到了哪里,就方便多了,下飞机后打车滴滴大概17-18元车费就能到赵家馆门口。

提醒一下,赵家管附近不好停车,因为老店开在的那条街以前算是县城最繁华最宽的大街,但是现在看就窄的很了。我们一般在附近容易停车的地方停车,步行过去。路上可以买一些本地水果,昌黎瓜果之乡,水果特别甜,适合买一些带回去(当地特产玫瑰香葡萄,味道很正,一股浓烈的玫瑰香味,过浓的味道也让一些人不习惯吧。还有一种叫两山蜜梨的梨子,可能是这几个字吧,其他地方没见过,就在这里吃过,皮特别薄还软,味道浓烈,果肉绵软,就是不耐存放,买回去三四天内必须吃完,就一段时间有,第一次吃完感觉太好吃了,一个月后出差路过想再买点就已经过季没有了)。毕竟海鲜饺子这东西,当时趁热吃味道好,但是不适合带回去。

路上如果有熏鸡架的话可以考虑挑大个的买一个,价格根据肉多少,肉多的8元就最贵了(2019年价格),肉少的5元一个,松柏枝熏烤的鸡架味道十分不错,当零食也好,主菜也罢都行。秦皇岛市区也有的,但是感觉味道不如这里的。我上次出差路过吃了赵家管饺子后,继续去秦皇岛市里出差(飞过去的,秦皇岛机场在这个县城边上),回来路过带了好几个回家(飞机上好像可以携带,没试过,公司抠门,去的时候著急可以飞过去,回来就只能坐火车)。到家后冷冻起来,吃之前拿出一个来微波炉或者光波炉中小火慢慢解冻烤一下(一定要慢慢的解冻然后在烤一阵,太快了就糊了,蒸锅蒸也可以,就是熏烤味道少了不少),然后满厨房都是熏烤鸡肉的香味。

赵家馆好像最近在秦皇岛市区也开了分店,不够没去过,二十多年前就在老店吃,现在还是习惯过去,总感觉还是老地方能吃出原来的那个味道吧。

确实地方有点偏僻,能去的人不多,饺子这东西又不适合长途外卖。

想吃海鲜饺子的网上找找其他家吧。

绿轩海鲜儿童早餐速冻煎饺黄花鱼/鲅鱼/墨鱼300g*3袋京东去购买?

三全 儿童水饺 虾仁胡萝卜口味 300g*2盒 84只 组合装京东去购买?

---

总结一下吧。

诚如其他回答有高手说的,南方人把饺子当做点心或者一种小吃。

北方人确实当主食的,

其实北方人眼里,饺子不单单是主食。

饺子其实还可以是是一种记忆,一种生活。

是母亲的味道,是家庭的味道,以自己一家人团圆和睦的记忆和象征。

有网友跟我讨论饺子大小问题,其实,饺子的大小每家每户都不一样。

因为包饺子是两只手的配合,包出的饺子,正好是一个人手掌能承受的大小,

也就是,每一个人包出的饺子,大小都是不一样的。


一种食品而已,有人爱吃,有人不爱吃,正常得很,为什么要求所有人都爱吃?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一样玩意儿你一出生就吃,潜意识你就会形成这是我们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这种问题和粽子咸甜之争一样无意义。


其实很多南方人也喜欢吃饺子,只是饺子馆南方并不常见。现在人口流动大,北方人很多在南方居住,饺子馆也多了起来。我之前住的地方就有饺子馆,顾客里面也有很多南方人。

个人倾向北方人爱吃饺子是传统和习俗的力量,毕竟饺子起源中原(河南南阳人医圣张仲景发明作为药用,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

明朝开始中国就有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年关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又有「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的说法。

而个人及地域的饮食习惯有时又可以引导和营销出来。这一点可参考盱眙小龙虾,湛江生蚝,柳州螺蛳粉等等地方性美食的店铺和销量变化。

以及国有四大连锁品牌」兰州拉面、黄焖鸡米饭、隆江猪脚饭、沙县小吃「的扩张之路。


今晚吃的饺子

今晚吃的饺子,有南方朋友再一次问我:为什么北方人喜欢吃饺子?

我也闹不清了,试著想想吧。

北方人还吃面条子呢。产地,小麦产地。

产地是原因之一。别的吗往下看,我再多说几句。

吃饺子,在以前,面粉属于细粮,不是能够随便吃的。明清之际人口爆发的事,红薯、玉米、土豆居功至伟。这个事远了。那看看近处的,姜文的鬼子来了里,借白面借一还三。有人说,电影里的不信。那么还有粮票呢。另外即便华北平原,小麦主产区,在包产到户的80年代,交了公粮之后,小麦也所剩不多,全家人全年已小麦为主食,根本不现实。在北方人看来饺子白面做的,算是个好东西。

馅料丰富。在以前吃饺子,只要解决了白面的问题,馅都不是事。

老舍《劳动的开端》「母亲总会说:咱们的饺子里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

饺子馅有没有肉,放多少肉,放什么肉,用什么菜,都不叫问题。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如果有北方人,可以回想一下小时候吃饺子是个什么场景。

南方人想像不到。那我来说说。

准备要吃饺子,这可不是个人少了能干的事。或者说,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更为深刻的,是人多。

首先一般是家里经验最为丰富的——一般年纪最大的——我家是我奶奶负责和(huo第二声,下文和馅和面同理)馅,包括各种配比。完了一般会挑起一点点馅让别人尝尝咸淡,尝也要会尝,就是用舌尖舔舔,主要就是咸淡。

我妈一般在我奶奶调馅的时候就开始和面了,俗话说「软面饺子硬面汤」,包饺子的面要和地软一点。和面也是个技术活。

我爸作为我奶奶最小的儿子,一般等著吃的的人这会儿也会动作起来,锅里添水,抱柴禾;或者烧水壶里添水,座在炉子上。小孩子一般会跟著忙活,稍微大一点就跟著压饺子皮了。在我印象中,我还没上小学,就跟著擀饺子皮,我擀得供不上大家用了,就会有大人过来擀一波,然后大人继续包饺子,我在慢慢地做。

包饺子,讲究剩面不剩馅。虽说在我奶奶口里有各种说法讲究,但是我自己的体会还是劳动人民的俭朴。剩了面,下顿可以吃面条,抻片汤,剩的实在少,也可以把面团放在面粉缸里,它会慢慢变成「起子」,也就是老面,蒸馒头可以用。完全不会浪费。剩了馅,就不好办了。记得我们家每次包完饺子,拌馅的盆子几乎都不用刷,非常干净。最后几个饺子,会用饺子皮擦,把馅盆里粘著的馅料统统擦干净。包成一个小盒子。没见过的可以理解为mini的馅饼。

在这段时间,大人心情好的话,会满足小孩很多要求。仅限于包什么样子的饺子。印象中我奶奶会包小耗子,而且是有尾巴的,还会包很多种。不过这样的包法费时间,不忙的时候才可以。

包饺子的时候,一般也是我爸跟我妈相互鄙视揶揄的时候。我爸以前当兵,据他说当年部队里吃饺子是部队发面发馅,个人吃多少包多少,还是自己包。所以我爸包饺子按说应该是「挤饺子」的手法,左右手拇指食指一起用力——OK——就是快!所以这个时候,他俩会相互指责对方包得不好看,当然我爸还有一个得意的点,那就是我妈包得慢。

包得差不多了,水也烧的差不多了。掀开锅盖那一刻,热气腾的一下,冒出来老高,然后热气翻腾著,直到房顶在四散压下来。就开始煮饺子了。煮饺子的火,一般是我爸烧,因为别人烧他不放心,因为煮饺子需要点凉水来控制火候,否则,汤混而且饺子容易破。

饺子熟了,包饺子的「战场」也就早已经打扫完毕了。盛饺子的时候,是蒸汽最强烈的时候,整个灶台上面烟雾缭绕,导致原本昏黄的灯光更加朦胧,水汽氤氲,整间屋子都变成了黄色,那个颜色是温暖的。电视里放著新闻联播的时候,一家人该吃饺子了,边吃边品评著这次饺子馅料的好坏,值得继续发杨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这里,我需要说一下。我无论春夏秋冬,吃饺子都喜欢过一遍凉水,这样饺子皮滑溜溜,不烫,更劲道。

有一段时间小时候吃饺子的时候,喜欢两口一个,直到慢慢的可以一口一个,虽然那样会把嘴塞得满满的。但是当我爸说,看,他吃饺子一口一个,这时候别人也会说,恩,孩子大了。虽然还很小,但这时我当然会假装没听见,其实心里美滋滋,好像我真的是个大人了。不过在我眼里大人的另一个标志,吃饺子蘸醋,就蒜瓣。是我真的差不多大了之后,才适应的。

饺子吃到一半,大人会准备一大碗饺子汤,晾上,吃了饺子喝碗汤,听著大人们的家长里短,很安心。

总体来说,吃饺子的印象就是家里人最全的时候,也是家庭最和谐的时候。

我也尝过我大妈(我爸的大嫂)家包饺子,她家我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不幸的是,我大伯(我爸的大哥)去世的比较早,大妈三十几岁带五个孩子开始守寡,不难想像,颇为不易。大妈家包饺子,人口多,干活麻利。少有的不参加包饺子的,也必然是刚刚去地里干活回来的。我二妈家由于我二伯比较厉害吧,最起码貌似。从小就怕他,我从小挑食,我二伯一句爱吃不吃,还经常鼓动我爸妈对我安排家法——打我一顿(虽然当时就知道对我好),一般不敢在他家吃饭。

所以说饺子,无论如何,它代表著团圆,代表著和谐与幸福,也代表著自强不息。

南方,非要找一个例子。那就可能是杀年猪、火锅、打边炉了吧。至于南方人看饺子,我虽然自认为去过很多地方,但是关于南北方除了秦岭淮河一线,我听过的还有很多分别方法。不太好判断。

就秦岭淮河来说,越往南,越不把饺子当主食。可以偶尔吃一下,可以当做吃火锅的补充,可以是酒过三巡后,主食的一种,但绝不是唯一的一种。

现在我也老了,走过很多地方,和很多人吃过很多种美食。偶尔回家,我奶奶102岁了,春秋渐尽,阳寿残喘,已经有几年不参加包饺子了,说说话还可以。家中老母也会因为人们的回家而包饺子,但是都不让我们动手了,让我们带著孩子玩闹。只有她,孤独得忙碌著,或许厨房外,孩子们的喧嚣声,她也会觉得更加热闹、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吧。

——我心目中的饺子。


本人生在西北祖籍湖南,一南一北,每次回老家我妈都会包饺子给村里的乡里乡亲送一碗,那可是赞不绝口。

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差异,不是说你不喜欢吃,而是你不习惯成天吃,去泰国的时候,他们那里好多东西也特别好吃,但是吃完胃里那个说不出的难受,恶心不是恶心,涨肚不是涨肚的,但吃的时候是真的觉得好吃,你不能说我不爱吃他们的食物,但我实在受不了一直吃那种食物。

还有地方特色:酸笋、浆水、豆汁出了那个地界一般人接受不了。还有强烈点名冬阴功汤里的香茅,一般人真的吐。

饮食习惯不同,好吃的都爱吃,但你最喜欢的往往是你家楼下的牛大碗、胡辣汤、羊肉汤、豆浆油条、炸油饼(北方)和生煎包、麻辣或香辣牛肉面、螺蛳粉等等等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