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力勞動量較大的職業如果想要實施低碳水,應該如何同時保證大腦擁有足夠的糖來供能?

或者說,這種情況下低碳水要低到多少,才能在保證腦力勞動應用的基礎上儘可能降低多餘碳水以防過量造成脂肪囤積0 0(如果有某種量化公式就更感謝了)如果有描述不當之處還請指正,謝謝0 0


完全可以的。

大腦不是只有葡萄糖才能供能,脂肪酸通過在肝臟內轉化成酮體(羥基丁酸酯(BHB),乙醯乙酸酯和丙酮),也是可以可以在極度低碳水情況下給大腦作為供能的主體。但是這是在非常極端的生酮飲食中才會出現,這種飲食的結構大概是: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碳水只要高於這個水平的飲食,都不是完全的生酮飲食,因此大腦還是可以利用一部分的葡萄糖供能,這時候無需擔心大腦供能不足的問題,因為身體會把所有葡萄糖優先給大腦使用。而極端的生酮飲食,由於糖原完全耗竭,大腦就切換為酮體進食模式,因此體內的血糖還是會保持一定的水平(來自蛋白質,脂肪酸的糖異生)。

那麼極低碳水飲食會不會對人的腦力活動有影響呢?

短期是會的--原因是身體還來不及製造足夠的酮體,但是肝糖原又迅速下降,因此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就類似於低血糖的時候,你大腦昏昏沉沉的狀態。但是一旦身體適應這種生酮的狀態,大腦有足夠的酮體,就不會有上述的狀態了。

Tufts大學做過一項關於生酮飲食和單純低卡路里飲食對大腦認知的影響的小規模實驗(1),發現了在短短3周的時間內,受試者採用生酮飲食的時候的認知相比採用純低卡路里(正常比例碳水)的時候記憶力更加差。這個實驗的目的並不是要證明生酮對記憶的影響,而是證明調節飲食中三大供能營養素的比例,影響的可不僅僅是體重,還包括短期的認知。

因此你千萬別在大考試前開始生酮飲食。

而目前對於生酮飲食長期的認知實驗還是沒有的,畢竟生酮飲食目前被認可的僅僅是對於兒童癲癇的治療,和對一些失智性認知障礙的大腦疾病的治療作用,因此缺乏對正常人生酮飲食以及其智商等腦力水平的長期跟蹤實驗。

所以關於低碳水對大腦的作用可以理解為:

大腦的運轉要麼依靠葡萄糖,要麼在葡萄糖耗竭的情況下可以利用脂肪氧化後的酮體。但是如果酮體生成尚不完全(被體內尚存的糖原抑制),而葡萄糖又不夠的時候,身體會出現低血糖的癥狀,這時候就會造成大腦上頓不接下頓吃不飽的狀態,但是這個狀態僅僅是短期的。

與長期生酮飲食相比,反倒是高GI飲食對大腦的負面作用要更加明顯:

你有沒有覺得午飯或者晚飯大吃一頓後會昏昏沉沉,然後不睡個2小時不清醒或者完全打不起精神學習/開會/寫報告?這是因為大吃(高GI飲食)後血糖會有個巨大的波動,而這個波動對應的是胰島素的大波動,胰島素的大量分泌就會導致血糖有個低谷,這個時候就是你腦力不在線的時刻。你不覺得跟生酮短期的記憶跟不上相比,這種天天的腦力低谷更加影響生活嗎?

最後,基於生活經驗和觀察,長期並適應了生酮飲食的腦力活動人群,並不會有顯著智力上的區別。更何況,絕大多數人的腦力工作,還談不上一旦生酮就影響發揮的智力水平。

本文僅僅針對此問題回答,但是實際對生酮飲食持謹慎而不建議態度。我自己的飲食習慣是50%碳水25%蛋白質(植物來源為主)以及25%脂肪(3:4:3)這樣。

(1) Low-carb Diets Can Affect Dieters Cognition Skills


謝邀。

給你個建議,各營養素的比例,按《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去吃,就是讓你保持健康和身材的最佳飲食方式。

因為,講飲食講營養,第一位的原則是均衡,如果有人誘導你使用某種極端飲食方式,來達到降低體重的目的,那麼你需要警惕他背後的動機。

帖一段我的專欄文章中的文字:

任何學術團體、新聞媒體、企業和個人,都應當客觀、公正地引導公眾正確地認識均衡膳食的重要性,而不應受利益的驅使而誘導人們採用包括但不限於以下這些極端飲食方式:

  • 低碳飲食;
  • 低脂飲食;
  • 節食;
  • 代餐;
  • 純素食;
  • 生酮飲食;
  • 原始人飲食;
  • 哥本哈根減肥法;
  • 阿特金斯飲食;

等等。

老楊:你們對膳食脂肪的態度,可真讓人害怕?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很多人都知道低碳水飲食,我自己也曾經試過一段低碳水的飲食。

所以有一些親身的體會,這裡我就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些是親身體會,一些是看了文獻還有書籍裡邊學到的,跟大家分享。

聲明一下,我說的不一定都對!

但是希望是對大家有一些啟發,讓大家更多的思考或者看更多的資料。

首先,我們都聽說過,有些營養素是必需營養素

比如說維生素,定義就是說人體不能合成,需要通過外界攝入的。

另外還有必需氨基酸、脂肪酸,特別是想增肌的健身的人都聽說過。

什麼意思?就是這些脂肪酸、氨基酸或者維生素是人體不能合成,

必須通過外援的食物來攝入的。

但是有一個非常大的宏觀營養素,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必需碳水化合物!

是不是很有意思,對不對?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時候,好像是啊!

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什麼意思?

其實人體是能夠自己合成碳水化合物,特別是葡萄糖的。

圖片來源:http://nutrientsreview.com

這種合成是在肝臟裡邊完成,英文叫New glucose synthesis,意思就是新的糖的合成。

從哪裡來合成?就是從蛋白質的合成,也可以從脂肪來合成。

具體的一些生化反應我不是很清楚。

但是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沒有必需碳水化合物。

人體能夠自己合成碳水化合物,人體能夠自己合成葡萄糖

那另外一點,可能腦力工作者問這個問題,覺得自己用腦多一點。

很多人已經知道,人體的大腦能夠使用的燃料,很大程度上只有一個,那就是葡萄糖!

不是氨基酸,不是脂肪酸,不是果糖就是葡萄糖,

人體大腦只能使用葡萄糖作為燃料,而且人體大腦所消耗的能量,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是人體每天基礎代謝率的20%。

大腦占的比重不多,但是消耗的熱量很多。

20%的熱量都被大腦消耗掉了,而且大腦只能消耗葡萄糖!

所以基於這一點,很多人就認為低碳水飲食肯定對用腦多的人不好。

或者說低碳水飲食的話,腦子的功能就會下降!

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好像很有道理!

但是親身的體驗,是怎麼一回事情呢?

我做過一段時間的低碳水飲食,差不多是三四個星期的這樣低碳水飲食。

低到什麼程度,一天差不多50到100克碳水啊!

我也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間歇性禁食:24小時之內什麼熱量都不攝入!

沒有碳水沒有脂肪沒有蛋白質,只有水綠茶或者黑咖啡。

最近我做過一次46小時的禁食,

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就是每當我禁食的時候,其實我的腦子非常的興奮非常的清醒!

所以不管是理論上還是我自己親身體驗,

我自己的體會是我們不吃碳水化合物,甚至不吃任何食物,

在短期之內對大腦的功能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但有些人如果一頓飯不吃,

就會覺得不舒服,腦子不清楚,這也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

但是我們仔細去分析這個原因,很大程度上有可能是我們心理作用。

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一天三餐或者一天幾餐。

隨便你吃幾餐,好像不吃這一餐心裡就餓得慌,好像就不得了?

好像人要昏過去還是什麼,但是事實上不會發生的,對不對?

因為人體是一個非常精密的機器,一旦感受到不對勁,這個血糖濃度比較低了那怎麼辦?

這個時候,先看胃裡邊沒有食物,那我怎麼辦?

我很不情願的分解一點脂肪來提供能量吧,或者分解一點肌肉來提供能量嗎?對吧?

這個時候肌肉、氨基酸、脂肪,可能會在肝臟裡邊合成葡萄糖供給大腦來使用。

在長期禁食的情況下,一般是在斷食什麼都不吃,

或者是在生酮飲食的情況下,36小時到48小時之後,

人體非常聰明:他就會絕望了,怎麼還沒有食物?還沒有糖分的供應,那這時候怎麼辦?

人類是非常聰明的,人類想要生存,

那就開始動用脂肪,動用蛋白質來產生葡萄糖供給大腦,

所以從生理上來說並沒有說是人一頓不吃兩頓不吃,甚至一天兩天不吃就大腦不能運作。

大腦是人體是非常聰明的,會優先來保證大腦的運營。

很多時候我們腦力工作者,在低碳飲食所碰到的種種不適是,來自於我們心理作用。

我的建議是你試試看!

其實我們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經常12個小時不吃飯,大腦照樣運作,對不對?

試試看!很多人可能說是覺得一開始做低碳飲食覺得不太適應,

覺得可能身體還沒有適應,這個用脂肪燃燒來供能的狀態。

那這個時候持續一段的時間低碳飲食,往往你的身體就會產生適應感。

我說的不一定都對,希望大家自己去親身體會。

如果有誰體驗過低碳飲食的,也可以把自己的體驗在下面留言。

大家在這裡互相交流,互相討論啊!

關於生酮飲食,我可能在另外一個視頻裡邊再談一些我自己學到的以及親身體驗。

更多視頻可以關注我的社交媒體賬號。

如果說你習慣於聽的話,也可以關注我的音頻賬號叫做凌雲說。

凌雲說可以聽到我更多的一些知識的分享。

腦力勞動者是否可以採用低碳飲食

謝謝你的關注,你的支持是我創作原創健身信息最大的動力。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些用,請與你的朋友分享,一起科學健身。

獲得最新的科學健身信息,歡迎關注我的新浪微博 @MikeLingFitness_凌雲健身 和FitTime即刻運動官方微信公眾號:FitTimeNow ,回復「凌雲健身」即刻獲得FitTime免費會員7日低脂食譜健身知識補給包

你的網上教練,

Mike Ling


與肌肉組織相比,腦組織的血流量大,代謝水平高。

在安靜狀態下,每100g腦組織的耗氧量為3-3.5ml/min(氧化的葡萄糖量為4.5mg/min)約為肌肉組織安靜時耗氧量的20倍。

但是在不同精神活動狀態下腦組織的代謝率變化不大,當人在平靜地思考問題時,產熱量的增加一般不超過4%。

而當人處於精神緊張狀態時,如煩惱、恐懼或情緒激動時,能量代謝率卻可顯著增高。這是由於機體隨之出現的無意識肌緊張,以及交感神經興奮,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等刺激代謝的激素釋放增多,使機體代謝活動增強所致。

以上內容節選自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生理學》第8版。

健康成年人的大腦重量約為1400g,每分鐘氧化葡萄糖量約為63mg,每日氧化約90.72g葡萄糖。

當然了,以上的這些計算對問題根本沒有幫助。

首先,碳水供能的部位並沒有先後之分,人也無法主動控制碳水的去向。也就是說你吃了90g的碳水,可能只有一部分被大腦用掉了,剩餘的被機體其他部位用掉了。

葡萄糖對大腦供能和維持三羧酸循環正常運作示意圖

其次,蛋白質、脂肪進入體內也可轉變為糖原供人體使用,因此單純的計算某一樣營養素攝入意義並不大。

如果不想多餘脂肪囤積的話,最重要的是控制總攝入的熱量,沒有必要採用低碳、生酮飲食。

至於生酮飲食是否對腦力勞動產生影響則沒有確切的證明,酮體和葡萄糖一樣能通過血腦屏障。但是短期內由葡萄糖供能轉化為酮體供能會產生持續2-3周的不適應期,期間可能出現頭暈乏力、反應遲鈍等癥狀(因人而異)。

因此在需要持續高強度腦力勞動的情況下,不建議突然採用生酮飲食,可在有2-3周的緩衝時間下嘗試。

長期堅持生酮飲食(至少一年以上)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www.zhihu.com圖標

可以看一下這篇回答來深入了解生酮飲食。

退一萬步講,腦力且非體力勞動者消耗的能量和非腦力且非體力勞動者消耗的能量並無太大差異。這一點從學渣和學霸的體型差別就可以看出,兩者消耗基本沒有差距。

最後提醒:想要減脂,還是要運動配合控制總攝入啊!


腦力勞動者當然可以採用低碳水飲食,而且非常推薦採取低碳水飲食。

甚至可以這麼講,低碳水飲食給腦力勞動者帶來的強大收益,會有一種要把它偷藏起來不讓同事們知道的感覺。

我以前的工作是發動機工程師是純粹的腦力勞動者,曾在業餘時間,在半年裡做了下面兩件事:

  1. 獨立翻譯一本12萬字的英語圖書(Gary Taubes的 the case against sugar),翻譯一次性完稿且沒有大修改。
  2. 開了一個公眾號,更新了三十多篇原創稿件,積累兩萬多粉絲

如果沒有清醒的大腦和亢奮的工作狀態,是無法完成這種工作量的。

現在想起來,非常感激低碳水飲食對我的幫助,那段時間是我深入實踐低碳水飲食,用酮體為大腦供能的黃金時期。

使用低碳水飲食有一個巨大的陷阱,就是開始後會直接面臨一個3周左右的適應期,這段時期可能非常痛苦,(也有人幾乎沒有感覺)如果能夠順利挺過這個階段,就能夠感受到血酮升高給大腦提供能量帶來的強勁能量。

從主觀的感受來說,你可能會有兩個變化,第一是會覺得自己變得很平靜,往常容易生氣的事情變得沒什麼感覺了;第二是感覺精力充沛,全天連續工作也沒有睏倦,以前那種午飯後的昏昏欲睡再也沒有了,只要身體不疲勞,大腦永遠有餘力繼續思考。

保守的說,每日飲食中攝入的凈碳水要低於50g,連續3天左右,能夠比較確定的進入生酮狀態,剛開始的時候,也許你會因為斷糖而開始感到不適(戒斷反應),但與此同時也仍然能夠感覺到精力上的改善,但此時的狀態仍不夠好,直到上面說的適應期結束後,才能感受到低碳水飲食對身體帶來的100%的收益。

飲食上的指導切忌公式化,並非是要故弄玄虛,學理工的人對此可能不太好理解,我以前做工程師的時候也有這種傾向,認為人體的很多系統可以像研究機械一樣製作數學模型,只要構建好公式就能控制輸入和輸出,達到最佳的狀態。遺憾的是,我對醫學,營養科學和生物化學的歷史和現狀了解越多,越感覺這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人體哪怕僅僅只在代謝方面,就已經是一個很多套子系統交叉影響,相互關聯的複雜系統,我們現有的技術還沒有能夠對其中的某一個子系統進行建模,更別說綜合研究了。

所以飲食上面,實際上越粗放的指導,才越不容易出錯,而越細緻的規定就越可能偏離軌道。再加上個體的生化差別極大,幾乎不可以讓大多數人套用一個相同的準則。

說回正題,一個粗放的低碳水飲食的只有三個原則:

  1. 全天凈碳水攝入,應該低於50g(有力量訓練習慣的人可以放寬到100g到150g,需要測定血酮確定)
  2. 攝入足夠的蛋白質(每公斤體重攝入1g到1.5g蛋白質)
  3. 不夠的熱量用油脂填補(也就是如果還餓的話用油脂補充)

如果有什麼需要追加的部分,就是如果以按照以上的建議吃完了仍感到飢餓或能量不足,應該聽從身體的信號,而不是機械的遵守上面的原則,應該繼續補充蛋白質和油脂。

最後,糖是大腦必須使用的能量,但已有試驗證明,在身體可以產生充足酮體的情況下,大腦最低只需要30%使用糖供能即可,另外的70%能量可以完全由酮體替代。實踐中你會發現,大腦利用酮體的效率極高,反應極其興奮。

即使通過飲食攝入的糖分極少(實際上不可能完全避免,因為肉類里也有碳水,以糖原的形式存在),身體也可以輕易的分解儲存的甘油三酯和蛋白質來轉化成糖,補充血糖。這也是為什麼長期低碳水的人並沒有血糖偏低的原因。一個健康的正常人,只要血糖沒有低於2.8mmol/L,臨床上就不認為存在低血糖的問題。如果你對此十分介意,強烈推薦去買一個測量指尖血的血糖儀,隨時對身體狀態進行測量。(淘寶京東都可以方便的買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