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歌算民謠嗎?能從裡面聽出來啥?能有共鳴嗎?


認識陳鴻宇是從他的理想三旬開始,對於一個即將三十歲的人來說,聽完之後確實很有感觸,曾經有很多理想,後來被各種阻礙,不管怎樣,至少心中還要有自己的信仰!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應該算民謠吧,但《與荒野》感覺就不屬於民謠了,他說他自己是獨立音樂人。會有共鳴,聽《雨好》《還鄉去》《額爾古納》《船子》的時候,都會想到故鄉和所要去尋求的東西。作為一個陳鴻宇的老粉,《與荒野》這張專輯裡的歌給我共鳴的很少,可能也是境界沒有達到。


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而藝術就是關於情感的。說實話我聽陳的歌沒啥感情共鳴,聽不懂,我感覺可能就是靠嗓音和看似有文采歌詞(用詞雜亂繁多無整體的實際意義類似薛之謙的歌)來營造孤獨,沉鬱這種乍一聽酷酷的氛圍。當然這些推論是建立在我實在聽不懂他在唱啥,想表達啥。當然,也很可能是我悟性太低,藝術感知力太弱。但是趙雷的歌基本每一首我都能聽懂,有歡快,憂愁,無奈,失落,思念等等,我覺得這纔是真正的民謠吧,平凡簡單又有深意。 (不喜勿噴)


瀉藥

很喜歡陳鴻宇的聲音 低沉有顆粒感的嗓子

最喜歡他的歌是額爾古納

些家鄉的歌永遠是最深情的

其次就是雨好 喜歡那種最樸素的美好

真的很喜歡陳鴻宇

布吉島其他人怎麼想 我聽他的歌感覺很治癒


1.不算。

2.感覺不能一概而論,每首歌都有不一樣的特色。

3.共鳴也是分歌的,總不能理解所有,我覺得不管是好的音樂還是電影、文學作品等等,都是很主觀的東西。


故意用生僻詞,故意寫難聽旋律


算民謠,水平一般把,比他的前輩尹吾可差遠了


謝邀。

首先,他的歌,不能算是民謠。

他自己也說過,他是個獨立音樂人。

各大平臺給他的標籤也大都如此。

意思大概是不願意被某一種風格限制,希望可以展現出多種不同的元素。

可能很多人認識他都是通過一首《理想三旬》,

可大多數人只認識《理想三旬》,而對陳鴻宇

本人並不瞭解。

他,生於內蒙古呼倫貝爾額爾古納。

熱愛自然,熱愛故鄉,熱愛草原,熱愛音樂,

熱愛荒野上的風聲。

他的歌,我認為,每一首都可以有無限的可能。

和其他歌一樣,每個人聽,或許在某一句,某一段,某個音調,某段節奏上,都可能找到共鳴。

所以,共鳴一說,因人而異。

再說他的歌。

他可以有很多變化,像上面提到過的一樣,

絕不僅僅是【民謠】。

聽他的 早春的樹,可以有哀傷,思念,緬懷。

聽他的 霓虹深處,可以有迷惘,看透,惆悵。

聽他的理想三旬 ,一如年少模樣,行歌,

可以有對過去的追憶和對未來的期許,

可能大都是包含著一種哀傷,低沉,又徹悟,

開闊明朗的感情。

可當他置身獷野,任狂風肆意,他俯下身,

撫摸著犴達罕被歲月雋刻出的印痕,

親吻著樺樹的傷疤。

當他站在理想與現實,黑暗與光明的十字路口,

他明白什麼是 多嘴,

他立在「石碑下」 ,採擷那 「飲者種的花」。

我心中的陳叔,永遠給我無限的可能與期許。

對音樂和一個歌手的評論,理解,因人而異。

至少我會一直愛他,

愛他的無限可能,萬般變化。

以上就是個人短見,望採納。


我覺得其實喜歡一首歌或者一個歌手的整體風格是沒有原因的。

關於陳叔,就是覺得好聽,我高中第一次聽《早春的樹》的時候就哭了,沒有別的原因,無論在幹什麼,這個旋律能瞬間讓我安靜下來,這是一種沉鬱的感覺,但歌詞所表達的又是溫暖的氣質,既不會過於悲傷,又不會變成中央空調而落入俗套。我始終認為可以讓人平靜的流淚的歌非常珍貴,因為它們讓我們學會與自己獨處,開始享受孤獨了。

我當時愛死陳叔,每天給閨蜜安利。後來上了大學,我在北方,閨蜜遠在南方,半夜聽到這首歌就想到我,也情不自禁就淚流滿面π_π。我覺得這說明旋律是真真兒能傳遞情緒的。恩。

陳鴻宇的歌是一座橋樑,是句子與句子之間的停頓,它是傳遞的過程,而不是成型的結果。

最後附上歌詞

早春不過一棵樹,

是的沒錯我就是一文青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