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科技至少在目前的環境下沒有顛覆金融,是金融發展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體現之一,所以我的觀點:1、技術與風險相互對立,這要看如何運用技術,如果技術在於更多的追求效率,忽略了遠有金融業務中的本身風險控制點,那不是技術與風險的對立,是技術作用與風險的對立,技術本身是加強了原來人為控制中的潛在風險控制。

2、P2P如何利用技術加強風險控制,首先是金融風險控制體系的搭建中涉及到的政策、流程、信用、操作等風險體系,結合P2P本身的業務特點,從數據源的獲取、數據處理、數據分析等環節加上控制。再強大的系統在目前的生產力條件下仍然是管理模型的數字化,能不能控好關鍵看技術是不是能起到替代人為工作而且更為準確。

3、技術更多還是風險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切的技術控制核心還是在於風控建模是否有效,除非有一天區塊鏈技術成熟了,也許會有顛覆式的風控技術。
芝麻信用的胡韜在一個大會說過:"始於技術,終於普惠"。這應該是互聯網金融正確的方向,技術和風險並不是對立的,互聯網金融的未來應該是利用技術健全中國的信用體系和完善金融機構的風險定價能力。

金融科技(FinTech)是當前金融界十分關注的話題,正受到不少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熱捧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技術應用到金融領域,通過技術工具的變革來推動金融體系的創新。

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電子貨幣、網路借貸、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慧、智能投顧、智慧合同等領域,正在對銀行、保險和支付這些領域的核心功能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FinTech和互聯網金融有何區別?

從覆蓋範圍上看,金融科技包含的方面比互聯網金融還要多。支付清算、融資、基礎設施、投資管理都是金融科技的主要業務。除此之外,金融科技幾乎正在被應用到金融領域的方方面面:借貸、財富管理、支付、保險、眾籌、徵信,甚至是零售銀行和房屋中介。

隨著互聯網金融監管的不斷收緊,為了規避高門檻,今年上半年,一些互聯網金融紛紛轉型為金融科技公司。

目前中國的金融科技活動主要集中在五類機構六大業態

過去幾年中國的FinTech發展很快,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發展過程中,很多互聯網應用場景相關數據和金融平台數據是打通的,這客觀上有利於FinTech快速發展。

五類機構包括傳統金融業、互聯網機構、新興互聯網金融、通信機構和基礎設施。

六大業態包括互聯網支付、網路借貸、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消費金融。

截至2017年11月初,參照系優質企業資料庫共收錄172家浙江金融科技(FinTech)企業,主要分布在7大領域,包括網路借貸/互聯網理財、支付、大數據徵信、區塊鏈、智能投顧、互聯網保險和眾籌。其中以網路借貸/互聯網理財領域為主,共有85家相關企業。

閱讀完整版研究報告鏈接:

浙江172家金融科技(FinTech)企業發展報告-附企業介紹及融資信息


金融科技的意義在於通過科技的手段,去優化金融流程中的低效點,切不可把風險和技術相對立。

目前互聯網金融的野蠻生長,導致了金融中的風險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我們在便捷體驗的同時,忽略了對金融本身應有的敬畏,技術無罪,有罪的是不懂規則只想顛覆的那些人。


個人觀點,請勿對號入座。

最近科技金融真是大熱。首先我們要搞明白這基礎概念,什麼是科技金融。金融科技主要包括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網貸、智能金融理財服務以及區塊鏈,未來發展比較快的可能涉及四個方面:即大數據和互聯網徵信;科技保險(通過大數據、雲計算可以量身定做產品);區塊鏈;人工智慧和智能投顧。

央行金融研究所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伍旭川近日在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6中國互聯網金融規範與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金融科技(FinTech)是金融業未來的主流趨勢。可見金融科技的未來前景真是不可限量。

科技金融能夠解決技術與風險相互對立的問題嗎?之前米缸金融董事長曹曉峰表示,通過科技在金融領域的實際應用,如大數據徵信和風控、智能投顧發展對於百姓理財的迫切需求、支付/反欺詐應用中的生物識別技術、區塊鏈技術中的數據實時更新、對賬和同步等實例,表明科技金融能為互聯金融未來發展的提供巨大幫助。

任何的科技進步都能帶來相關行業的長足發展,金融行業也是一樣的。希望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在保護投資人的利益的前提下帶來更多的便利。


無人邀請,自答

我相信這個是可以解決的,因為科技金融相對來說是個新鮮詞。但是對資深老司機來說並不十分陌生。什麼叫Fintech?這是一個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的企業構成的一個經濟產業。維基百科的原話。

在2016浦江新論壇科技金融分論壇上,米缸金融董事長曹曉峰表示利用科技創新的手段,可以解決傳統的的借貸信息不對稱、金融欺詐等問題。舉個栗子,P2P平台最重要就是風控,否則投資人的錢沒有任何保障。而現在利用最近的金融科技,能夠大數據徵信和風控、智能投顧發展對於百姓理財的迫切需求、支付/反欺詐應用中的生物識別技術、區塊鏈技術中的數據實時更新、對賬和同步。這麼來看根本不衝突,反而更加的適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