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痛苦...

當我明白...

我們看到的新聞XX播報,全都是提前策劃好的...

我們看的綜藝,全都有劇本,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按照劇本演的.....

我們看的逗逼小視頻,並不是記錄生活,而是刻意策劃的...

我們閱讀的新聞文本,是摻了許多水分的....

而寫這些文本,創作這些節目,視頻的人,居然就是我們專業的同胞....

新傳基本理論:新聞是新鮮真實的客觀事實.....

突然就開始懷疑世界了....

對許多精神娛樂內容,能滿足我們閱讀慾望的音頻、視頻、文本,無法看下去....

常常處在自我懷疑中....


哈哈哈哈,學新聞前我絕對不會主動看新聞的,學新聞後大一到大二每周都買《南方周末》(從來沒看完過...)

然後因為無知和十分不紮實的新聞理論知識及傳播理論知識,成為了一個疑神疑鬼的陰謀論者,總覺得自己處於信息不對稱的劣勢端,每個你看到的新聞(信息)都是有人想讓你看到的。

倒是明白一個最簡單的道理:誰掌握了輿論,誰才是大哥啊!


你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有你想像不到的精彩,也有你想像不到的荒誕。看盡世態炎涼,嘗遍人間冷暖,你會發現總有一群人在用新聞報道,事實、評論、調查數據默默的守著道德底線,也有一些人還在大學沒畢業的時候就知道怎麼用學到的東西在外面搭訕十八線小明星去挖人家的隱私料,然後發一篇公眾號爆料,沾沾自喜的給眾人展示自己的「新聞成果」,這個行業有想像不到的正義與善良,也有想不到的大惡與陰暗。老師也一樣,我的老師中,有三觀超級正,上課真是讓人充滿了新聞理想,充滿了想要去為社會改變點什麼的動力,也有老師僅拿一部美國商業電影就跟我們大談西方新聞的程序正義,說國內新聞報道手段缺德,將國內新聞人的素質說的一無是處,缺乏起碼的學術專業性。你會明白,新聞最大的價值在於將世間萬物客觀記錄下來,將許多的不幸展現給世人,以便在我們健忘的時候還能記得曾經的苦難,提醒我們要更加堅強。大眾媒體以後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專業的新聞人,應該善於觀察媒體行業的發展,說白了,媒體用好了對社會是一劑良藥,雖苦但治本,用不好,總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在媒體的不專業和泛濫低俗化上。就像我不點名的我的某同學,希望他將來不會因為侵犯個人隱私權與十八線小明星對簿公堂。


更關心社會問題,視野更宏大了,傳播學真的跨學科,學了之後你跟學文學的、學社會學的、學人類學的、政治學的、國際關係的……什麼人都能聊上


我本專業小提琴演奏,修了一個新傳的雙學位,勉強過來答一波。

1.不要盲目相信。我還記得我們新聞學的老師和我們上課的時候說,在我們國家如果真的想當一個理想化的好記者,是很難很難的。後來課上看了一些電影,國外的片子,雖然忘記名字,但是印象特別深主角為了能揭露真相,付出很大代價。

2.商家在賣廣告以及營銷的時候,腦子裡都會下意識的分析商家的營銷策略,已經成為本能。

3.一些名人出現醜聞,第一反應不是吃瓜,而且xxx(名人代言或者參與的活動)要危機公關了。

4.接上條,看到危機公關,會下意識的評價做得怎樣。(大多做得很差或者中規中矩)。腦子裡浮現出上危機傳播課的時候,各種案例......

5.講話和發表言論會比較謹慎,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寧可不發也不會亂髮。

6.看到一些非常大型的新聞事件,不會立刻關注,會冷靜的等幾天,因為一般這種事件都會反轉很多次。雖然新聞講究時效性,但是用這種噱頭來吸引公眾目光,最終不過是很小的事情例子太多了。學了新聞傳播,學會冷靜,對烏合之眾這四個字的體會更加深刻了。不想被媒體牽著鼻子走。

7.比較關注新媒體行業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心得體會,更多從對方角度考慮,同理心變強。

8.腦子裡靈感很多,會主動閱讀傳播、媒介、新媒體、廣告等等方面的書籍,起碼放在我的電子書app書架上了


從一次面試經歷的視角聯想到的新聞對人們認知偏差造成的影響

前段時間去面試碧桂園的時候問我媽意見,我媽給我發來各種碧桂園今年以來的各種負面新聞,什麼降價後被砸售樓部,各種施工事故…感覺好像碧桂園這個公司哪裡都有問題。

當時我首先想到了孕婦效應,一個新聞成為熱點之後相關的新聞都會紛紛出現,就像高鐵座霸出現之後,一堆座霸就被曝光,重慶公交車出事後,一堆司機乘客衝突的新聞就被曝光了。碧桂園之前因為施工事故曝光成為熱點,然後就很悲劇的成為蹭熱點的記者重點關注對象,什麼新聞發布會送包包給記者,降價後被業主圍攻的後續新聞紛紛被報道…其實哪個房地產降價沒被業主圍攻過,哪個房地產沒出現過施工問題,哪個房地產沒賄賂過記者,只是其他的房地產沒被曝光,碧桂園自帶流量而已,有限的新聞資源決定了記者沒辦法有聞必錄,也進一步決定了經過選擇加工後的擬態環境和現實環境是有很大偏差的。

然後我還想到了暈輪效應,一個事物突出的被你了解了的特點會影響你對他其他方面的看法,碧桂園的負面新聞很容易影響我媽對這個公司其他方面諸如員工福利,公司未來等的判斷。其實據我了解碧桂園在行業對員工的待遇是名列前茅的。

如果根據新聞報道來做決策,很容易就造成認知偏差。尤其在今天,新聞業畸形發展,情感大於真相,流量大於質量的時代,很多報道其實都是在消費事件和人物。學新聞最大的改變就是讓我因為對同行比較清醒而保持了清醒。


武大新傳專碩的,現在每天刷新聞,一小時就得刷一刷,否則身子不對勁,也知道了很多社會人和娛樂圈裡的內幕,自己更八卦了

Lucky: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考研經驗?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舉個例子,被消費的「小馬雲」范小勤。出生在我老家江西一個很普通的山村。

還記得他父親那句「只要對我小孩好的,我就接受;不好的,我就拒絕。」嗎?或者「馬雲承諾資助他上大學」。

事實是,後來他被各種網紅和娛樂公司包圍、炒作,客串爛片《霧路奇途》。還有什麼「美女保姆」這種想想就是炒作的.......

當熱度下去,無人關注,於是經紀公司又與其解約。

重點來了!!!!

上網一搜現狀:小馬雲現狀、范小勤現狀。清一色你抄我我抄你的,什麼「悲慘」、「被經紀公司趕回村裡」、「好吃懶做、在田地里對父母大吼大叫」各種煽動+無具體信源的東西。說得是有聲有色、添油加醋,但仔細一看從圖片到內容都大同小異,就是營銷號拼湊的.....【X叔聊人生】、【X姐談教育】口區!

最後,我終於用微博的垃圾引擎,搜到了2018年還是19年,廣州日報的記者關於「小馬雲」的正經報道:人在河北,有好心人助他上學。這孩子此前沒有受到同齡人正常的基礎教育,目前來說交流溝通還是有一定困難。只從報道來看,老師還是很幫助他的。

把人消費完就一地雞毛,我是真的算體會到什麼叫醜惡,什麼叫榨乾最後一滴血了。吃人不吐骨頭。


寫在前面:什麼是採訪?採訪就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這句話是柴靜在《看見》里寫道的。也是我學習新聞傳播後改變最大的地方——我更能用一種同理心看待周遭的事物。也更懂得不要「一棒子打死」,要從多角度,多層面考慮一件事情。

所以我說,新聞傳播這個專業,教會我的是一種如何做人的心態,對此我受益終生。


(噗,順便扯些別的吧,寫著寫著剎不住車了)

這個時代,是新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5G,大數據,互聯網「出海」……人們的關注點越來越聚焦於媒體。這對於新聞人,學習新聞傳播的學生來講,無疑是一件幸事,社會急需這方面的人才;也是一種挑戰,人人皆可成為自媒體,公民記者隨處可見,如何在這其中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的佼佼者,更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對於我們這些新聞傳播科班出身的人來說,我們能抓住的優勢是什麼?

一套諳熟於心的媒體人思維模式。

而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敏銳度。

比如,同樣是一件事情的見證者,有的人只是個不動腦的看客,有的人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而有的人能夠從這件事的背後看出事發地的新動向。


最大的改變就是更渴求真相,敢於懷疑一切,甚至新聞本身。提醒自己要冷靜全面客觀看待問題。也知道了,我們所感知的環境,其實是媒介給我們所呈現的擬態環境。

1.看到一篇文章會去推邏輯考慮真假性:

畢竟大一的時候傳播學的老師給我們看了假新聞「紙做的包子」讓我們發表觀點(我們事先不知道是假新聞),我們就踴躍舉手全找了優點,老師問有沒有缺點或者想補充的,我們連連搖頭就差說完美了,最後得知是假新聞心態崩了 ,至此之後看到文章感慨完就會去找毛病。

2.看到一些廣告文案都會想去怎麼轉換語句場景更新穎更易傳播,於是沉迷於研究泰國神奇的廣告(心裡是膜拜的)和寫文案的公眾號。

3.領導開會報告或談話之類,事無巨細都先錄著音,拿小本本速記,就算領導開了句玩笑,也想著哎呀這可怎麼寫進去稿子里呢,可不能浪費這個點啊

……


使命感爆棚!!!總想著搞個大新聞去年某天出門拍作業,拍完以後準備坐地鐵回學校地鐵行駛到一半的時候,突然聞到車廂裡面有一股燒焦的味道地鐵也突然停止了行駛,地鐵工作人員將車廂內的所有人都叫下了車,在站台上等候我們一行三個人突然興沖沖的想要直播地鐵運行故障當然最後因為馬上又恢復正常了而作罷了

看任何東西都帶著懷疑的眼光,認為自己很牛逼


懂得要淡定得看人看事,不要衝動。


說話變得特別有邏輯,然後就是明白原來好多東西都不是真的,原來宣傳就是宣傳,而很多新聞也是宣傳


會更加關注社會。如果你過去是一個比較內向膽小的人,採訪會讓你變得更開朗,更敢於接觸陌生人和新事物。


寫稿寫到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