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說周朝諸侯分公、侯、伯、子、男。而所稱及的諸侯公爵只有宋,其餘皆次之。若說安撫舊朝王室的話,為何爵位又高的獨一無二?


從目前所見各種史料來看,整個周代可能並沒有五等爵體系。諸侯國君主的稱號雖不能說隨意性,但也並沒有嚴格的界限。稱公、伯者多為在朝有官位的諸侯大臣,稱侯者主要是地方軍政首長。從政治地位上,公侯伯並無明顯差異。所以一個諸侯兼有「侯公」或「侯伯」之稱。子男在周代稱號體系中顯得不夠大氣,所以逐漸邊緣化。宋國多數時候稱號只有「公」而未見「侯」稱,或許是在周代統治集團看來,宋國不能被作為一般諸侯看待,後世將這種態度理解成「二王三恪制度」,可能存在一定的意識偏差。


針對有個回答說明一下,陳國是侯爵。不是稱號裏有公字就是公爵,只有春秋/左傳裏明確用宋公、虢公、虞公這種不帶謚號的格式,而且每一代國君都這樣稱呼的,纔是公爵(單獨某一代稱公,可能只是擔任周朝卿士)。二王三恪裏只有宋國肯定是公爵。宋國繼承商朝,地位當然最高,宗室裏也是隻有長輩的虢、虞封公爵,平輩的就只能封侯了


謝邀,可參考二王三恪制度。

古代一般會封前代王朝後裔爵位,給予王侯名號,贈予封邑,祭祀宗廟,以示尊敬,顯示本朝所承繼統緒,標明正統地位。

不用臣禮,而用賓禮,所以爵位很高。


不過這種禮遇更多是好看而已,否則也不用安排管蔡霍三監了...


因為商作為被周取代的王朝,執的不是臣禮,而是賓禮,意思是商是周的客人,招待客人自然規格要高些


最先封的公爵不是陳胡公嗎?最高也是並列了一堆吧。

百度了一下:

。西周分封了8個一等公爵諸侯,具體如下:

炎帝後裔焦國,姜姓,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市區。

黃帝後裔薊國,伊姓,今北京市市區。

唐堯後裔祝國,祁姓,今山東濟南市長清縣。

虞舜後裔陳國,媯姓,今河南省柘城縣。

夏禹後裔杞國,姒姓,今河南省杞縣。

商湯後裔宋國,子姓,今河南省商丘市市區。

周武王的叔爺爺太伯和仲雍的後裔封在虞國。

周武王的叔叔虢仲虢叔封在虢國。

分封的公爵是6位以往朝代先賢后裔,另外還有周武王的叔爺爺後裔,兩位叔叔。大家熟悉的齊國,魯國,燕國,衛國等雖然都是周武王的親兄弟,或者開國功臣,也只能分封二等侯爵。


有親戚關係。而不僅僅是先代之後。


你家來了客人不特別做菜的麼?


因為時代不是以後的時代啊!

在以後,天下乃一家一姓之天下,而以前,天下乃氏族之天下,姬姓,姜姓,還有的便是商朝的子姓了。


給失敗者以讚美,顯自己寬宏大度。


同樣,針對某個回答可能的錯誤指出一下並給出相應補充。

八月,宋公和卒。

桓五年,陳侯鮑卒。

桓二年杞侯來朝,十二年公會杞侯、莒子盟於曲池。

杞伯來朝。無傳。杞稱伯者,蓋為時王所黜。

......

理論上加謚號時一律寫公,真實的爵位唯有在不加謚號時可用。事實上只有宋有資格長期稱公,是因為它是唯一的天子賓客,可但行賓禮,不行臣禮,雖然一般不這麼做。虞虢二國曆來為天子卿士,天子三公稱公,比如召公虎,周公黑肩。當然,公侯伯子男各有其司,比如侯國多鎮守一方,伯國畿內居多,子男之國多封蠻夷,而許男獨特,當時的典籍都沒有明確指出五等爵在周代是依次排列的,後世漢儒的解釋也比較拙劣,故而史學界也一直有懷疑關於他們是否另有解釋。


周初四大公爵,虢,虞,宋,州


宋後裔爵位最高這個說法本身就是錯的,或者說只是經學家一廂情願的觀點而已。事實上如果多讀點銘文的話就會很明顯看到西周時期的「公」只是用作尊稱,不做五等爵講。如果非要說西周時有爵制的話,也是侯甸男這套系統。當然對於侯甸男的性質的討論還很多,有興趣的話去找幾篇論文看…

另外,宋的位置也是在河南靠近淮夷的地方,周邊封國多有侯稱,擔負防衛任務,但周人從未給予過宋君侯稱,也可見對其防備之深了。所以不存在宋君爵位最高這回事,如果以西周的實際情況來看,宋國也不過是個不具備高等級軍力的二等封國。二王三恪那種說法就更是無稽之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