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模式也是舶來品,不是說沒有國際性的便利店連鎖品牌,是還沒有走出去,應該這一兩年都在往國外發展


中國零售業發展比國外慢了幾十年,90年代開始才正式發展,那時候能發展,完全因為國外的零售巨頭進入國內市場,譬如7-11,然後國內經濟起來了,就會有模仿者,美宜佳,但核心的東西難以模仿,譬如企業文化,零售業,尤其是便利店行業,企業管理文化其實很重要,這是需要時間沉澱的。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國人做生意,都喜歡找國人,文化環境不同吧,所以很多國人出國,也都是做唐人街生意,去美國開店賣東西給中國人,文化差異比較大,而便利店是需要連鎖,規模化才能存活,還要涉及到供應鏈問題(質量至上的國外,國人是不習慣的),一旦出國開連鎖店,很難盈利,也難經營,一對比之下,不如在國內多開兩家,畢竟國內市場還很大,遠沒有到飽和。


「唐人街」最早的國際性的「便利店」品牌


可能交不起稅,個體小店往往是在免稅標準內。


1 國際性便利店品牌多為資產渠道佈局 非經營盈利 而是渠道盈利 。所以規模看起來都不小。國內是經營盈利,受制於房租,很難鋪設所以看起來比較不成氣候。

2 國際性便利店品牌消滅的是原廠地及銷售地差價 有共價優勢。而國內沒有共價條件,更多是地方保護。

3 國際性便利店經營內容為多品類 多板塊(零售 餐飲 體驗),中國近幾年才轉變模式,但是與小喫店衝突。

4 國際性便利店更多依靠股市資金流,而國內不具備。

所以,不是中國幹不了。是國內的受限條件太多。


個人認為(省級便利店和手機店待過):你這問題有點偏頗....

A——便利店現在能滿足一個百萬二線城市的覆蓋,並周邊輻射到30公里範圍,還能盈利就不錯了(參考today便利店).....便利店這樣非常成熟的行業無需無限制擴大,行業線下競爭早已經紅海洶湧了,年總的利潤不好保證同步增長!

B——另外,越大體系的便利店開新店時,所需要的社區商圈的成熟度和空缺度非常不便於門店選址。要麼社區還未達到入住率和規劃成熟;要麼此小區的便利店已經「客滿」。不然要了規模就搞不好失去(公司)利潤了....這也和我國國內的城鎮化還未達到體量有關....

C——再簡單說下,供應商現在快消品類供價支持也不多,因為國內供應商起碼不怎麼服你國內便利店系統的(你沒做大之前供應商不會輕易的給政策你),門店的前端毛利和後置利潤都不及以前.....某些新開的飲食項目,又沒什麼價格優勢,顧客的消費習慣也一時難就!

D——就資本投資內來說:美宜佳、Today、蘇果超市、全家FamilyMart....有的是尋求上市(Today),有的是業務轉型(中百羅森),有的內部調整經營方向(蘇果等),基本上沒幾個既有多的銀子(資本)有又能力(團隊)還兼顧民族大業(目標)....尋求業務擴張和實力累計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