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投入房地產賣地,投資水電,石油等人口紅利所帶來的經濟,這些都能理解一些,最沒有理解的是基礎設施為什麼國家的經濟投入那麼大?比如高架,修路,這些並沒有什麼利潤回報,國家為什麼總把錢花在這上面呢?


錢只是一個數字,政府加大財政開支,基礎建設一方面可以加速經濟錢財的流動打個比方。,a項目,政府投資100億那麼這100億不是直接流向某個人的口袋,中間會經過承包商中間人。,各行各業相關產業鏈上下游。而這些上下游公司從業者一方面盈利了,一方面也為國家交了稅收創造了就業崗位,畢竟不能一個人把所有事情做完吧。那麼那些農民工、以及各行業從業者賺到錢以後得。錢會留下消費教育房產日常生活投資等各個領域。在這裡又循環回來了,那些影院賺到了錢以後又會間接或直接。消費投資為國家創造稅收就業崗位可謂是一舉三得。一方面花出去的錢會以各種方式回到口袋裡面。第二方面保障了社會民生的積極向上,資金的流動性加大。第三方面人民享受了實實在在的基礎建設所帶來的福利與便捷。


沒有高速公路、鐵路、港口、電力、電信、水網、產業園、污水網等基礎設施,經濟活動沒法開展。

中國基礎設施雖然被認為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了,但僅僅是經濟發達程度較高的少數區域,還有很多地區的基礎設施還很落後,比如西南山區,道路還遠遠不夠,比如貴州雖然實現了縣縣通高速,但鄉鎮之間的道路、村之間的道路寬度和路面質量遠遠不夠。

沒有利潤回報也要做,那是政治問題、社會問題,關乎國家穩定。比如西南山區的道路,怎麼算都是回不了本的,但是如果不投入,不僅西南山區的發展受困(拉大地區間貧富差距,關係國家的社會穩定),而且西南地區的優質資源也沒法服務於東部經濟發達區域(相當於就是資源浪費)


一,因為社會需要;

二、社會財富高速增長的年代搞基建最容易,如果等GDP增長只有2%左右的時候,估計很多地方政府沒有錢。


因為投入基礎建設可以拉動相關產業經濟。而且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基建也是一種資產。

從商業角度來看,基礎建設可以縮減物流成本。這也是中國製造強大的原因之一。

畢竟現中國的鐵路是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


我給一個思路,但凡是國家重大決策,其原因和目的都不是單一的。

針對題主所說的,高架,修路並沒有什麼利潤回報。且不說有些工程並不是沒有利潤,而是收到利潤的時間太長,就算是沒有利潤,沒有經濟效益,也還有別的效益,社會效益和政治效益。比如前幾年修的西藏鐵路,很明顯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很大,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的溢出完全可以抵消經濟意義的不足。再者國家是虧損的,不意味著參與修路的單位和個人也是虧損的。你去修路得給你發工資吧,施工單位也不會白白修路吧,修路總得購置相關的工具和材料吧,所以說什麼鋼鐵,水泥,石頭,土方,經營這些的人也賺錢了吧,看看,這就是國家做這些事的意義,國家虧了就有人賺了,這就是財富的增長和轉移啊,所以啊,那些恨國黨們也不要再一味地罵國家罵政府了,我們的國家和政府固然有其不足,但仍然是個合格的政府啊。還有房地產,這個話題更大,都說樓市暴漲掏空了六個錢包,綁架了實體經濟,但實際上房地產本身就是實體經濟中最大的一部分啊,這個話題真太大了,以後再說吧。


衡量經濟增長數據的指標GDP有一種計算方式是投資+消費+凈出口,投資裏很大一部分是基礎設施投資,當另外兩種增長放緩的情況下,投資拉動是政府主要的方式,當然實際上很多項目都是之前都規劃好了的!


財政關心的不是利潤,利潤只是社會上財富從左手到右手。而基礎設施做的是增加社會運行效率從而增加總體財富。一個工程的收益不從工程本身獲得,而從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的稅收穫得


這是肯定的。

從經濟增長的需求看,

有「三駕馬車」一說。

其中,投資為一項。

但投資也要分別對待,

有的產生效果不同,

如只投資流通領域,則資金多在流通市場流動,

沒有拉動經濟,

相反,因市場中資金過多,

反而可能通貨膨脹。

因此,投資,自應投在基礎建設領域。


要想富,先修路,這個不應該是常識嘛。

沒有路,原材料怎麼運進來,產品怎麼運出去,人員怎麼流動?

為什麼叫做基礎設施,就是因為那些設施是發展的基礎啊!


提高國民生活水平


有個詞叫社會總體運行效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