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

1.中國經濟總量達到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總和

2.中國軍事實力達到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總和

3.中國對世界的政治影響力達到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總和

4.中國連續一個世紀內獲得諾貝爾和獎菲爾茲獎的數量達到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總和

以後,

就可以了


問題來了:

1、其他地區的語文結構均是字母結構,每個字的筆畫都是成堆成堆的字母構成,出來一個新意義就造一個新字,然後字型檔成災,多得連文學系的教授都得狂翻字典。

我們呢?筆畫結構就那麼幾個,出來一個新意義,找已有的構建一下,要不幹脆重新搭一個,結構非常精良簡潔而且高度優化。

你讓那一堆成天沒事兒狂翻字典的來理解這種高度優化的結構,是不是太勉為其難了?

2、其他地區的語文結構都是小在前大在後,老鼠拖木掀大頭在後頭,由小及大。

我們呢?一上來,高屋建瓴,隨著敘述的深入,更大塊的內容一個接著一個。那小的呢?在大的裡面雜著呢,忽小忽大,忽大忽小,邏輯構造頗為複雜。

你讓那一幫子習慣了由小及大的直線思維怎麼去理解和適應這複雜的邏輯結構?

3、我們來搬運幾個語言圍觀的例子

當我們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處於雞同鴨講的狀態之下的時候,會如何抱怨呢?

英語:「It is Greek to me!」(「簡直就是希臘語!」)

南非語:「Dis Grieks vir my!」(又是希臘語)

拉丁語:「Graecum est; non potestlegi.」(還是希臘語)

葡萄牙語:「E grego para mim.」(繼續希臘語)

波蘭語:「ldquo;To jest dla mnie greka!」(仍然希臘語)」

但是波蘭語也有另一種說法:「To jest dla mnie chinszczyzna!」(漢語)

荷蘭語:「Dat is Latijns voor mij!」(拉丁語,這是最常用的一種說法,另外倒黴 的還有漢語和西班牙語)

那麼被大量羣眾圍觀的希臘語又是怎麼來表示這個意思的呢?

希臘語:「μου φαινεται κινεζικο」(「聽著就跟漢語似的」)

然後漢語開始慘遭圍觀:

希伯來語:「Nishma cmoh sinit!」(「它聽起來像漢語!」)

羅馬尼亞語:「Parca e Chineza!」(「看著像漢語!」)

俄語:「Это для меня китайская грамота.」(「對我來 說這就是個漢語文獻。」)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To je za mene kineski.」(「對我來說這是漢語。」)

據說漢語還被另外的語言圍觀了,但是找不到具體說法,包括:愛沙尼亞語,弗勒芒語,匈牙利語,瑞士德語,塔加路族文

還有些語言同時圍觀了漢語和其他語言:

芬蘭語:「Onpas Kiinalainen jutuu!」(「這都什麼漢語似的玩意兒啊!」)

芬蘭語:「Se on minulle taytta hepreaa.(「這對我來說就是希伯來語。」)

希伯來語也經常被圍觀:

法語:「Cest de lhébreu pour moi.」(「對我來說這是希伯來語。」)

德語和捷克喜歡圍觀西班牙語:

捷克語:「To je pro mne Spanělska vesnice.」

德語:「Das kommt mir spanish vor.」

那麼西班牙語圍觀誰呢:

西班牙語:「Para mi es chino.」(又是漢語……)

義大利語圍觀土耳其語:

義大利語:「Questo e turco per me.」

土耳其語圍觀阿拉伯語:「Anladimsa arab olayim.」(「我能聽懂的話我就是阿拉伯 人了。」)

阿拉伯語圍觀波斯語:「Kalam ajami.」(「對我來說像波斯語。」)

波斯語圍觀土耳其語:「Turki gofti?」(「剛才你說的是土耳其語?」)

然後有一些語言實在不知道圍觀誰纔好了,就:

保加利亞語:「Tova za mene sa ieroglifi.」(「我看這些像象形文字。」)

丹麥語:「Det er det rene volapyk for mig.」(「對我來說這純粹是沃拉普克語。 」)

好吧,我們被一頓圍觀,那我們會如何抱怨呢?

「簡直就是聽天書!」

好吧,我承認,我們的語文體系不是人發明的。


這個大概和漢語沒有關係,和全球以漢語為母語的人有關係。

我們可以參照英語擴張的歷史來看漢語有沒有這個可能。

英語是因為日不落民族的強行殖民擴張而遍佈全球的。

和英語好不好學沒有什麼關係。而且在擴張的過程中,它為了侵吞語言領域,生成了非常多的變體。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就是一種變體的對立。我們理解的方言就算是一種語言的變體。

因為有了這些語言變體,它更容易在非英語母語地域紮根。

又因為這些語言變體之間沒有相差到難以相認的程度,這些變體還認識它這個祖先,所以再多的變體,還是英語。

而歷史上我們漢語走出去之後變成了什麼樣?

形成了漢字文化圈,書面語還是共同的漢字。卻沒有漢語文化圈一說,韓語、日語、甚至廣東話、上海話都來自漢語,都曾經或現在還使用漢字做書面語。

韓語日語和漢語如今只能算是親屬語言,廣東話和上海話都是漢語的變體了,而這些變體,我一個來自中原的漢語母語者表示,聽不懂更不會說。

可見漢語在同一個書面語文化圈裡的變體之間差異之大,並不是英語的英音和美音之差可以比擬的。

所以你覺得漢語沒有可能成為全球語言?

我覺得還是不能這麼說。

在所謂漢字文化圈成員語言形成的時期,比大英帝國擴張的時候早了去了。那時候工業革命還沒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沒爆發。整個漢字文化圈成員國各自相安無事,也逐漸減少聯絡,漢語的變體,就在這種隔絕中差異越來越大了。就連我們的方言,在地域統一程度不夠高的情況下,都難以交流了。

而上個世紀英語擴張勢力的時候,正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信息化時代來臨的前夕。日不落帝國帶著英語擴張的時期,正是世界人民開始互相認識對方並且發生「關係」的時候。

這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中華民族當時傳播漢語的時機不正確呀!!!

所以還是民族強盛、統一,才能成就一個語言的強勢。就像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都聽得懂一種話,那就是普通話


沒可能。

最佳語言輸出的歷史窗口時期是殖民時代,現在早就不是那段黃金時代了。試想一下,是佔領一地,然後焚書坑儒,徹底毀滅當地的土著語言和文字體系,讓他們就算土語有殘留,也不得不依靠殖民者語言體系這種做法傳播語言文字高效?還是除了極少部分腦殘粉外,大多數人學你的語言僅僅只是為了和你做生意這種方法高效?

更何況,雖然漢語漢字的優點確實很多,但是卻還沒有對其它語言文字形成壓倒性的優勢。


漢語~嚴格說叫華語,要成為真正的世界語,必須完成兩大工程:第一就是華語文字必須重新進行研究後,進一步簡化,建立標準化簡易化的義音文字體統;第二就是泰華國族必須重新回歸世界領頭國家的地位,在經濟、科技、教育、藝術、軍事和外交方面都是世界最強國,至少總體實力要同美國並列一、二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