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的時候改改啊!順便可以點個贊!

《孫子兵法》中的謀攻篇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所以孫武認為善用兵者,居人之兵而非戰,拔人之城而非攻,毀人之國而非久,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所以孫武主張要不戰而屈人之兵,不費一兵一卒便可取得勝利。

孫武的觀點具有一定的先進性與時代性。使敵人舉國而降為上策,用武力破敵就次一等;讓敵人全軍降服為上等,擊敗敵軍就次一等;讓敵人全旅降服為上策,擊敗敵旅就又次一等;所以上等的用兵之道是藉助策略降服敵人。其實這也能從具體事例中看出。秦之白起坑趙四十萬降卒,滅敵達百萬之眾,雖秦滅六國,卻二世而亡。此皆因降其國而未降其人,滅其軍而未收其心,降其卒而就地埋之,使時人皆憤,陳勝吳廣舉大旗而起,劉邦項羽滅其國。所以孫武的態度與觀點是正確的,攻心為上,攻軍為下。 即使剿滅了部隊,但未能收其心,同樣會失敗。但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要求下有著軍事強大與民心所向的基礎。正如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而這都建立在強大的軍事力量的基礎上,這才使得漢武常用衛青、霍去病遠征匈奴,這才使得四方來朝,這才使得敵人望旗而降。

孫武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更多建立在用於外交與政治領域。而戰爭則為政治的延續,只有取得了小規模戰爭的勝利,讓敵人能夠放平心態正視你,讓敵人知道痛,這才能夠不戰而居人之兵。攻心為上,或許之以金錢,或應之以權利,或威之以安全,以文化滲透的方式從思想上,從根本上消滅之、毀滅之。

不過孫武的時代性在於其所處時代的封建性。他對待兼并戰爭採取謹慎的態度,既主張慎戰,又主張積極支持有利可得的掠奪性的兼并戰爭。壯大軍事實力的第一要義在古代為兵、將、地,自了土地便有人口,有了人口便有了軍隊,有了軍隊便會有戰事,有了戰事良將名帥便會在戰場上脫穎而出,所以孫武的修道便是實行開明的政治,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從而穩固封建領主政權,從而取得勝利。

故,孫武以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用之兼并、修道、保法,在外交、政治與軍事三管齊下,從根本上、從思想上消滅敵人、瓦解敵人、毀滅敵人


軍理作業自己寫,以下(複製的)僅供參考,

拒絕白嫖,抄完點個讚唄

孫武戰爭觀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慎戰」,謹慎地對待戰爭。既不否定戰爭,但又反對窮兵黷武,這是孫武對待戰爭的一個基本態度。孫武的「武」字在當時的象形字中由「止戈」兩字組成,這在某種程度上與他的以戰反戰思想不謀而合。「慎戰」是《孫子兵法》理論體系的重要邏輯起點。《孫子兵法》通篇沒有「慎戰」二字,但篇篇都貫穿此思想,是《孫子兵法》的血脈。其「慎戰」思想觀點的主要有:

必須慎重對待戰爭。《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地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告誡我們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認真探討研究的。「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強調懂得用兵的將帥,是掌握人民命運的人,是國家安危的主宰。也就是說軍隊是國家的重器,必須謹慎掌握。

不可以輕啟戰端。戰爭是國家的兇器,要「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就是說不是對國家有利就不要行動,不能取得勝利就不要動兵,不到危機緊迫之時就不要輕易開戰。最高決策者不能因憤怒而發動戰爭,領兵打仗的將帥不能因氣憤而出陣求戰。應該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做到對國家有利才行動,對國家不利就停止。他還說「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憤怒可以恢復到歡喜,氣憤可以恢復到高興,國亡了就不能復存,人死了就不能再生。所以明智的國君對開戰打仗要特別慎重,良好的將帥對此也要特別警惕,這才是安定國家和保全軍隊的關鍵。

要有充分的戰爭準備。戰爭無一例外的會帶來種種慘禍、災難和痛苦,但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孫武主張如果戰爭成為不可避免的對抗形式,要按全勝、速勝原則對戰爭進行精心謀劃,充分準備。要充分做好戰前物資的儲備,天時地利,軍民士氣,賞罰等各方面的準備,在戰爭爆發前使自己具備取得戰爭勝利的條件,做到「勝兵先勝而後求戰」。要先創造出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等有了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再開戰,做到「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僅要考慮戰爭能否贏得勝利,還要考慮戰爭勝利後引起的實力對比以及戰略格局的變化,做到「戰勝攻取,而不修其攻者凶」。要充分了解各個方面的情況,掌握具體而又全面的信息,做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力爭不戰而屈人之兵。孫武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戰百勝還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戰而使敵人屈服,才算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戰爭是解決國家之間、政治集團之間矛盾的重要手段。戰場的成敗得失直接決定著國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存亡。雖然戰爭在解決政治矛盾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功能,但它不一定是解決國家間利益衝突的最後手段,而是最終為政治解決問題創造條件。所以,孫武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強調要充分利用政治謀略、外交手段等來明道、備力,造成一種必勝的形勢,挫敗敵人,使對方不戰而屈。「不戰」是孫武「慎戰」思想的最高境界。「不戰」仍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戰」而能達到己方的政治願景才是政治家、軍事家爭取的目標。

孫武的「慎戰」思想觀點,強調決策者要著眼於維護國家利益和保全軍隊,對戰爭保持克制和理性,以降低戰爭發生的頻率;戰爭指揮者要慎重對待作戰的每個要素和每個環節,謹慎籌劃,善用謀略,以減少戰爭帶來的損失。孫武的「慎戰」思想包含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中國曆來主張和睦九族,協同萬邦。儒家始祖孔子,更是把「和」視為天下之基,萬物之本。「和」的理念表現在戰爭上就是貴和重人,尚武不尚戰,慎用戰爭這種兇器。史河長流,人事滄桑,中華民族崇尚和睦,從不好戰又從不懼戰的品格歷久彌堅。中國今天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善鄰惠鄰的睦鄰政策和積極防禦的國防政策,正是這一民族品格的承傳和光大。今天,我們研習《孫子兵法》,其目的是要把歷史智慧變為現實智慧,古為今用。孫武「慎戰」思想對我們做好現實軍事鬥爭準備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把遏制戰爭提高到優先考慮的戰略地位。遏制戰爭於未萌,是孫武戰爭觀的重要思想。它是綜合運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等手段,推遲、制止和避免戰爭的爆發,包括遏制戰爭力量的增長,遏制矛盾和衝突嚮導致戰爭的方向轉化,遏制小的戰爭升級為大的戰爭。在當今複雜多變的國際背景下,我國安全環境面臨三大戰爭威脅,即超級大國為壓制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及和平崛起,不斷製造麻煩,從而對我構成了政治、經濟、軍事等綜合性的威脅,甚至不惜以種種借口挑起戰端;我與周邊一些鄰國存在較大面積的陸地邊界、海域劃分上的爭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擦槍走火;企圖分裂祖國的「台獨」、「藏獨」、「彊獨」敵對勢力在國際勢力的支持下活動猖獗,情況危急時我不得不使用武力解決。上述不安全因素由來已久,有些矛盾也曾激化過,並由此發生了武裝衝突和局部戰爭。今後,在我國的和平崛起中,遇到的矛盾和衝突可能比以往更激烈更突出,但在處理這些問題時,我們應該謹記孫武的教誨,把遏制戰爭作為軍事鬥爭的最佳形式,積極運用威懾手段,盡一切可能遏制戰爭。遇到情況能用政治、外交、經濟手段解決,就不用軍事手段;需要運用軍事手段時,應堅持能和不戰,寧小勿大,盡量爭取不戰而屈人之兵。

首先,對於西方大國應避免發生直接軍事對抗。應更多地從政治、外交、經濟上進行鬥爭,爭取和平建設的有利時機,不斷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努力創造不被對手戰勝的條件。這一政治智慧已被多年來的鬥爭實踐所證明。其次,對於我周邊領土、領海存在爭端的國家要在鬥爭中求和平。我國與許多周邊國家因歷史遺留問題造成了實事上的許多領土、領海爭端。這些爭端時不時因利益問題的摩擦迸發出一些「火星」。對此,我們要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盡量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最後,對國內民族分裂勢力,也應主要採用非戰爭方式加以遏制。由於歷史的原因,加之現實中產生的一些矛盾,我國國內始終有少數民族分裂勢力在積極活動,有時甚至不惜製造恐怖事件。對此,我們應該多加防範,視其在分裂道路上邁出步伐的大小,區別對待,靈活地採取非戰爭方式中的多種手段,堅決遏制住其發展勢頭,維護國內的安定團結與穩定。

積極備戰,以實力求和平。孫武講「無恃其來,恃我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意思是說,不要指望敵人不來打,而要依靠自己有了充分的準備去等待,迎擊敵人;不要指望敵人不進攻,而要依靠我們有了使敵人無法攻克的力量。孫武的這一觀點,對積極備戰,以實力求和平的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遏制戰爭必須以打贏戰爭的實力和準備作後盾,否則遏制戰爭就沒有條件,遏制戰爭就沒有力量。要有效發揮遏制的作用,必須要有力量、有使用力量的決心和使潛在的侵略者估計到這兩點。這其中有力量是關鍵,這種力量應該是現實的、可靠的軍事力量。當前,我國軍事力量建設有許多工作要做,但當務之急的是要在以下五個方面用足力量:一是觀念更新。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面對新的軍事鬥爭形勢,思想上落伍可能喪失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目光短視,可能導致一個巨大的時代落差。當今軍事鬥爭的實踐告訴我們,確立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信息化戰爭觀念仍是我軍建設的首要任務。二是理論創新。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和平時期往往可以給軍事技術的發展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由於缺少戰爭實踐,又容易導致作戰理論的滯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以敏銳的思維洞察軍事領域中發生的變化,集中力量於「理論戰場」,藉助理論思維和模擬技術,主動設計未來。尤其要特別關注國外新的軍事理論動態,立足我國國情和軍情,創新作戰理論,並儘快以實驗形式融入到軍隊建設和作戰準備的實踐中去。三是裝備提升。「殺手鐧」對遏制戰爭和打贏戰爭都是有效的。但武器裝備的使用是有層次的。打贏戰爭當然要竭盡所有,拿出看家本領。有效遏制戰爭則需要更多層次的武器裝備體系,因為危機是分等級的。相比而言,遏制戰爭更強調整體實力的增強和戰鬥力的提高。應當在提高我軍綜合作戰能力的同時,發展一批「殺手鐧」,但不能把寶完全押在為數不多的「殺手鐧」上。四是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是戰爭準備的基礎工程。戰爭準備和戰場決勝最終還是靠人起決定作用。沒有高素質的人就沒有高質量的軍隊,也不會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現代戰爭。五是整體優化。戰爭準備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方方面面,各個層次。為了整體優化,應該建立起相應的宏觀指導和控制體系,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提出總體規劃,部門根據總體規劃,制定具體計劃,並以此監督和指導實踐。整體優化,可以避免各自為政、各行其是,減少內耗和浪費。

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該打則打,打則必勝。不戰而勝、自保全勝、正合奇勝是《孫子兵法》中的三個重要戰略原則,它們分別反映出孫武本人不戰、慎戰、善戰的特點,而這三者是一個互相聯繫的整體。因為追求不戰,所以主觀上強調慎戰,也就是能不打就不打,而客觀上要強調善戰,就是要打就必須打贏。慎戰必須以善戰為保證,不然就顯示為怯戰,陷入被動。孫武強調的「慎戰」,並非懼戰,《孫子兵法》篇篇講的都是如何戰勝對手的問題。「合於利而動」是戰爭的重要指導原則。我們致力於和平,但戰爭一旦強加到我們頭上,我們決不可以迴避,特別是對於一些事關領土、領海權益歸屬問題和民族統一問題,是國家的標誌、民族的象徵,在這些問題上是不能做出讓步。因此,對待戰爭這個問題,既要慎重,又要果斷。既不輕易訴諸武力,又要做到敢於應戰。要正確處理好備戰、慎戰與善戰的關係,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然而,打則必勝並非一句口號,我們要把國防建設的新起點定位於保持能戰狀態,下大力加強預警體系建設、戰爭指揮體系建設、快速反應力量體系建設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戰爭不可避免,戰爭準備時不我待。《孫子兵法》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當也必須認真挖掘這座智慧寶庫,為現實的國家軍事利益服務。


長理學子在線蹲一篇800字


長理學子+1,你我本無緣,全靠軍理一線牽


長理學子在線蹲一篇800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