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痛經去看了中醫,但是回來不知道怎麼煮葯

①煮之前需要泡多久②要一次全放進去煮嗎③一副葯可以煮幾次④煮兩次的話是需要兩次煮的混合喝還是煮一次喝一次⑤每次大概需要煮多久

希望好心人士看到可以幫忙解答一下謝謝啦

醋香附 12g

鹽菟絲子 10g

人蔘葉 3g

天山雪蓮 3g

白朮 10g

白芍 12g

當歸 12g

茯苓 12g

炙甘草 6g

黃苓片 10g

合歡皮 15g

鹽杜仲 15g

熟地黃 15g


你這個處方的中藥,

先用涼水浸泡30分鐘,藥材整體要被水浸潤,再大火燒開調成小火慢慢燉煮30分鐘,倒出葯湯再給葯鍋加水大火燒開小火慢燉25分鐘,和第一次葯湯倒在一起,然後分為兩份,早晚飯前半個小時喝

注意喝葯期間不要喫辛辣和寒涼食物。

喫清淡一點。

如果葯是治感冒咳嗽的話一般第一遍20分鐘就最多了,第二遍最多15分鐘。還有一類解表葯,要大火煎煮15分鐘,趁熱喝,蓋被取微汗。

如果是補肝脾腎類的補益葯,第一遍要煎30分鐘左右,第二遍煎25分鐘左右。

一般葯的話第一遍煎煮25分鐘,第二遍煎煮20分鐘就夠了。

強調一下,每次記時間的時候,是大火燒開,轉成小火滿燉的時候再記錄時間。

兩次煎煮的葯湯倒在一起,一般早晚飯前半小時喝。治風寒濕痹痛類的葯,對腸胃刺激較大,一般飯後半個小時喝。治失眠的葯,一般早上飯前半個小時喝,晚上睡前一個小時左右喝。


煎藥雖然看起來是一件小事,其實它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可謂不重要。我們假設如果開的方子正確,藥材質量也過關,藥房藥師也沒抓錯葯,卻由於沒有掌握好煎藥的方法導致不能達到滿意療效是不是會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輕則不起效,重的還會引起不良反應,得不償失。

下邊我就從煎煮中藥的整個過程中可能會涉及的四個方面進行介紹,包括煎藥用具、用水、火候及煎藥方法等。

1.煎藥用具

首先是用什麼容器煎藥的問題。煎煮中藥的用具最好選用砂鍋。傳統砂鍋是由不易傳熱的石英、長石、粘土等原料配合成的陶瓷製品,經過高溫燒制而成,具有通氣性,吸附性,傳熱均勻,散熱慢等特點。因其鍋周保溫性強,水分蒸發量少,不易發生化學變化且價格低廉是經過實踐檢驗過的最佳煎藥器皿。其次是陶鍋、瓷鍋、瓦罐這一類器皿,最次也要用不鏽鋼鍋。

煎煮中藥不能像煮青菜湯那樣簡單,葯煎不好,有時候非但無益且可能有害。煎藥裏可大有學問。歷代的中醫藥學家也都十分重視這個問題,例如梁·陶弘景說過:「溫湯勿用鐵器」。明·李時珍講的:「煎藥並忌銅鐵器,宜銀器瓦罐。」

經過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不能用金屬器具煎藥的道理是因為中藥所含的鞣質、有機酸等成分可與鐵、銅、鋁、錫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沉澱物質,喝後對身體有害無益。

2.煎藥用水

煎藥用水主要涉及以下兩個問題:一個是水質,一個是水量。

首先是煎藥用水的水質當以潔凈為基本原則,自來水、井水、純凈水、蒸餾水均可。古時候也有用無根之水、甘瀾水等煎藥的記載。無根之水是指天上落下的水,包括雨、雪、霜、露等,但主要是指的雨水。

其次是水量的問題,加水過多會導致熬出的葯汁量多,而且有效成分的濃度也會減弱。加水過少則會有可能糊鍋,葯就不能喝了。

具體藥量多寡有多種計算方法,但常用的還是目測,煎藥時觀察加水量超過葯面2-3釐米即可,也就是差不多成人一小指的高度;另外一種是以每克藥材加水10毫升為標準來粗略估算需水量的。

3.煎藥火候

煎藥火候分為「武火」「文火」

武火指火勢急,火力猛,溫度上升快,水分蒸化多的一種煎法。相反地,火勢緩,火力弱,溫度變化不大,水分蒸發慢的一種煎法我們叫做文火。

一般煎藥先用武火煎沸,後改用文火再煎20分鐘左右。但有些方劑如解表劑、清熱劑、芳香葯為主的方劑只用武火,不宜文火久煎。而厚味滋補類方葯宜文火久煎,以使藥味盡出。

4.煎藥方法

首先第一步要將藥物置於容器中,加冷水浸泡60分鐘,然後加蓋放火上加熱煎煮。先用武火煎煮,再用文火煎煮。在煎煮過程中,要注意適度攪拌,以免糊鍋,同時也能提高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但不宜過於頻繁打開鍋蓋子,以盡量減少揮發性成分的喪失。

第二步,文火煎煮20分鐘後,過濾取第一次藥液,然後加水適量,建議加熱水或者溫水,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藥液。將兩次藥液混勻,依醫囑服用。 我們抓藥的時候有時還會碰到藥房給的葯中除了一包草藥之外還有一小包單包出來的中藥。這些葯是需要用特殊煎煮方法煎服的藥材。

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些藥材都需要用怎樣的特殊方法來煎煮:

先煎:由於龜板、鱉甲、磁石等介殼類、礦石類藥物質地比較堅硬,不容易將有效成分煎出,所以這類藥材應該要打碎先煎,煎煮40-60分鐘後再加入其它藥物,這樣藥效纔能夠充分煎出。此外像附子、烏頭類的毒性藥物同樣需要久煎40-60分鐘,最大程度地減低其毒性。

後下:氣味芳香,借其揮髮油取效的藥物,如薄荷、砂仁、白豆蔻等,宜在一般藥物煎好前5分鐘加入,防止久煎使其有效成分散失。

包煎:為防止煎藥後藥液渾濁及減少藥物對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覆花、車前子、枇杷葉等,要用紗布將藥包好,再放入葯鍋煎煮。

單煎:又稱另燉或另煎,某些貴重藥物如人蔘、西洋參等,為了盡量保存其有效成分,我們往往會選擇另煎。

烊化:我們最熟悉的需要烊化的藥材就是阿膠,尤其是用黃酒烊化效果更好。因為這類藥物呈膠質黏性大且易溶。其他還有龜板膠、鹿角膠、飴糖等也都採用這種方法。服用時需要單獨加溫溶化與藥液兌服,或加入煎好的葯汁中溶化後服用。

沖服:像有些葯如麝香、牛黃、三七等,貴重且氣味芳香,最好採用將葯倒入葯汁中沖服的方法。

歡迎關注研和中醫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號,更多硬核中醫科普等著您!


得看期望達到什麼效果


1浸泡時間一般是30分鐘至1個小時夏天時間短點冬天時間長點,一開始水以莫過葯面為準2水不要倒掉,再加水莫過葯面後,大火燒開小火煎煮,頭煎30~40分鐘濾出藥液,再加水煎20~30分鐘,兩次藥液混勻分兩次服用。3服用時與飯隔開半小時以上,一般可以早九點下午四點4你沒有需要特殊處理的藥材放一起煎好了。5


得看是什麼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