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存在存在多大關聯?


真是好問題,正在統計此類數據,談談我的理解:

人均GDP:一個國家在一定期限內,勞動者創造出的價值;

人均可支配收入:勞動者創造出的價值通過分配機制均攤到每人用於消費或儲蓄的資金。

通過「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的比值,可以衡量一個國家的價值分配機制。如:

中國2016年

人均GDP:0.81萬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0.39萬美元比值:48%美國2016年人均GDP:5.7萬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9萬美元比值:68%

PS.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來源渠道為新聞,可能不準確。大致結論上,美國國民更多享受到其自身創造的勞動價值。

應該佔比越高越好吧,溫州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快趕上人均gdp了


我們需要先明確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是什麼。人均GDP是人均創造的總財富,這些財富能夠分配到每個人手上的部分是人均收入。其中,扣稅扣費後實際到手的收入叫做人均可支配收入。

以中國為例,中國人均GDP大概是多少呢,下圖是「中國:2013-2023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圖中數字是美元,圖的來源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3年到2017年是已經發生的,之後是IMF預測的數字。我用這張圖是因為國家統計局的人均GDP是包含在整個GDP表裡的,是一個豎列,不太好展示。

從圖中可以看到,2018年IMF預測人均GDP達到了10087.83美元。實際數字是人民幣64644元,按照2018年平均6.61,大概是9779美元。

然後我們來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據,下面兩圖分別是2013年到2017年的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2018年的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數字是人民幣,來源是國家統計局。2018年的信息還沒有被國家統計局整合到歷年的表裡,所以只好麻煩一點,分別展示。

經過簡單的計算,我們可以看到從2013年到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是微微超過人均GDP的增長的。2018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佔了人均GDP的43.67%,而2013年這個數字是41.76%。

我沒有去看2013年以前的數據,所以我的結論不針對2013年以前。下面出結論:

2013年以來,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因此隨著人均GDP的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相應的提高了。


謝邀!

首先我們從兩者的定義來看;

Real GDP per capital (人均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在一段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平均值.

是衡量地方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標之一.

Percaptial disposable income 人均可支配收入 是 一國家和或地區居民收入可用消費和儲蓄的平均值. 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化抽象為形象解釋就是: 你投資一家企業,年營業額是100億、你有100個員工. 那麼每個人創造了1億. 這1億就是人均GDP .

假如100億營業額的凈利是1000萬,那麼這1000萬的凈利理論上這100個員工的可支配收入,每個人有10萬元以上可以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實際總收入(薪水,獎金,彩票中獎,出租房屋,利息....) -家庭副業生產支出(上班交通費)-社保個稅住房公積金/人口

通常是前者數字大於後者,不要以為GDP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就高. 例如污染可以增加人均GDP,但卻無法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

正相關。

但個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的關聯度,或者說佔比,各國不一樣。

GDP大致=政府收入(稅收等)+企業收入(利潤)+個人(可支配)收入

中國統計局公佈的2018年數據:中國人均GDP 64644人民幣;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為GDP的43.7%

國家數據?

data.stats.gov.cn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