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首先是應試,其次才是教育;

其目的主要是篩選人,而不是培養人;

本質是教育資源不足,只能先篩選,再培養;

教育資源充沛的時候從來不需要應試教育;

教育資源稀缺的時候,不搞應試教育就是耍流氓;

目前中國教育資源依舊稀缺,但應試教育又只玩明白了一半;

篩選玩的很好,之後的培養做的一塌糊塗;

通過篩選的成功者只需要打四年或者七年LOL;

沒通過篩選的也不過是少打幾年而已;


我們做不出任何嘲笑「應試教育」的事

一、教育「焦慮」是一樣的

劉姐是我從湖北老家請的阿姨,三年前她來幫我接送剛上幼兒園的兒子,期間幾乎沒有請過假,唯一的一次是去年她兒子參加高考,回黃岡老家了兩天去陪考。

最後,兒子只考了三百多分,上了一個專科。劉姐很失望的跟我說:「我和他爸爸一直在外面打工,該給的錢都給了,想著讓他讀個大學,明明小學初中的時候成績還不錯。怎麼只考了這麼點分數,連本科都讀不了。」

而我最近因為孩子上小學的事情跟先生陷入了「僵局」,究竟是上普通的公立直接步入應試教育,還是去收費不斐的私立名校接受雙軌教育?

我拿出暢銷書《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中的「這世界就像一個劇場,當前排觀眾站起來的時候,後排觀眾也不得不這樣做「這樣的語句,企圖說服他——在如今,你會上什麼大學從幼兒園就開始決定了。

而她表示對未來的教育支出沒有信心,他說:「即使我們稅後年收入60萬,也只是工薪階層的窮人 。「

而現在有很多野心勃勃的低收入家長已經決定,即使省吃儉用,也必須將自己的孩子送入「好」的學校。

我和劉姐本質上並沒有不同,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不焦慮的家長。劉姐想讓孩子讀個大學,並沒有考慮應試與素質教育;而我,只是把教育的起始點往前拉了一段。

二、「牛校」與「神校」

毫無疑問,「人大附中「是我們現在這些都市家長心中的最優標準。誰也不願意送孩子去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這樣的高考工廠去」受苦「。

衡水中學當然堪稱「牛校「,而人大附中則是我們心中的」神校「。

人大附中早在1999年便開始聘請博士任教,成為國內第一個聘請博士做教師的中學。2016年的師資招聘標準,甚至有分別畢業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的7名碩士和9名博士成為人大附中的新教師。

這樣一流學校,一流的教師,一流的生源,怎麼可能培養不出一流的學生?

在爆出了衡水中學的遭人詬病軍事化管理的教學方式後,我們開始「嘲諷「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稱之為」地獄門「、」集中營「、」高考工廠「。

衡水中學成立於1951年,毛坦廠中學歷史更悠久一些,成立於1939年。對比成立於1950年的人大附中也絲毫不遜色,都是老名校。

2018年,全國一共有975萬高三學子參加了高考,其中僅有6000多人被清華北大錄取,錄取率為0.062%。人大附中的排名竟在衡水中學之後。

毛坦廠則是以復讀生為主,稱之為「高考修理廠「,能讓更多的學生考上本科。

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式的「高考工廠」,大多坐落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考試成績是學生成才的唯一標準,至少它創造了寒門出貴子的機會。「衡水模式」可以複製,在中國很多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和一些經濟相對落後地區,像衡水中學和毛坦廠中學這樣的「考試工廠」還有很多。

人大附中在北京,在政府和社會資源的強力支持下,優秀師資教育優秀生源,足以人大附中進入了良性循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指出:「越是有錢的學校,越能弄到錢,有錢之後,就能鞏固自己的權力。」

人大附中和衡水中學注重高考成績的本質是相似的,只不過兩校的生源非常不同。人大附中在北京,必然有更好的資源,所以教育方式可以不一樣。

白岩松說「無論如何我做不出任何嘲諷毛坦廠中學的事情「。

一年做五千張試卷,三萬的費用中有兩萬用來買習題;時間緊張不敢生病,即使生病,不到站不起來的程度絕不會卧床休息——在這背後是一個個的普通家庭。他們就是靠著這樣頑強的毅力來改變命運。

2018年高考報名人數975萬,實錄791萬,本專科錄取率有81%;然而,985/211的錄取率,北京、上海、天津錄取率遠高於其他省。河南、廣東、四川、山東、安徽、河北等高考大省,985/211的錄取率幾乎均位於倒數。尤其是河南、廣東兩省,2018年高考人數分別為98.4萬和75.8萬,而錄取率分別為1.14%和4.15%、1.32%和2.74%,也就是說在這兩個省,想要考上名校,需要踩在97.3萬人和74.8萬人的肩膀上才可以。

「一個學生的崛起,就意味著一百個學生的失望。「這樣的壓力之下,我們沒有辦法嘲諷應試教育。

三、教育投資的S曲線

教育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投資:人們投資教育,就像投資其他任何領域一樣,目的是掙到更多的錢,增加未來的收入。將教育看成一種投資所帶來的一個明顯問題就是,做出投資的是父母,而未來獲得利益的是他們的孩子。這也算是贈送給孩子的禮物。

如果素質教育不能提供高質量的教學和回報,那應試教育市場便會固化,因為這個市場上的競爭,會讓家長們得到適合他們孩子的「高品質教學」。

有錢人家的孩子即使無任何天賦,也可以受到更多的教育,而天資聰穎的窮孩子則可能會被剝奪受教育的權利。既然我們無法消除收入差距,義務教育、乃至高考,就是確保每個孩子能夠得到一次機會。

義務教育是一個經典的計劃。1968 年的台灣便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之前的規定是六年)。這對於孩子們的學校教育以及就業前景,都有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尤其對於女孩來說——對於兒童的死亡率的影響很大。因此,教育的好處不僅僅在於金錢。

而高考、大學,被家長看成一種讓孩子獲得財富的方式。對大多數家長來說,他們期望中的致富途徑就是一份公務員工作,或者白領的辦公室工作——他們將教育看成一種彩票,而不是一種安全的投資。

不僅家長們將希望寄託於孩子畢業考試的成功,整個教育體系都包含這種思想。老師們認為他們的作用就是保證學生們順利進下一階段的學習,為艱難的考試培養最優秀的學生。

設想一種雙重體系:一方面富人的孩子,他們在接受昂貴和最高標準的教育;餘下的孩子接受普通的教育。

實際上,這種差別已經存在。如果排斥應試教育,課程簡化,老師們的職責被限定為讓每個人都掌握一些知識,學生在必要的時候重複學習,其餘的時候培養綜合素質、挖掘天賦。那麼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孩子都能在上學的幾年時間學到點兒東西。不過,要想與那些精英學校的孩子取得同樣的成績,他們的確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階層的存在意味著學校服務的對象是現有的學生,而不是想要的學生。

一經入校,學校會設置家庭背景調查的機制,老師很難拋棄「精英偏見」。曾經在印度做過一個試驗,將班級進行了重新安排,教師通過抽籤被隨機安排到「高級「或」低級「學區,被安排到「低級」學區的老師常常很沮喪,他們在授課時什麼也得不到,還會因為自己的學生成績差而備受責備。因此,他們也會相應調整自己的行為,不再努力的教學,他們更有可能在辦公室里喝茶。

另外,讓老師給學生打分,他們得知學生所處階層時給予底層學生的分數更低,然而,有意思的是,這樣做的並非來自上層的教師,來自底層的教師實際上更可能給予底層學生更低的分數,他們一定認為這些學生是拿不到好成績的。

並且孩子在評估自己能力的時候,也會運用這種邏輯。社會心理學家克勞德·斯蒂爾展示他所謂的美國「刻板印象威脅「的力量:那些未被告知數學能力差的女生,在數學測試眾的成績會更好。

只要階層不被突顯出來,低階層孩子與高階層孩子做得一樣好,而一旦低階層孩子得到提醒,意識到他們正在與高階層孩子競爭,他們就會表現差一些。他們會擔心比賽組織的評判會有失公平。如果一個孩子聽不懂老師講課的內容,覺得學習內容很難,那麼他可能責怪自己,而不是老師,最終可能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他會徹底放棄學習,在上課時做白日夢。

相反,那些認為自己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績的家庭,一般都是精英家庭,他們最終會證實自己」較高「的期望。

所以問題不是應試教育本身,而是老師、家長們對學生們能夠取得好成績的期望不高。而在教育投資上過高的期望和教育過程中信心的缺失,從而產生了一個本來不存在的「貧窮陷阱「。

教育投資的S曲線,如果教師和家長不相信孩子能夠跨過頂峰,進入S形曲線的陡峭部分,那麼孩子自己或許也不會嘗試:教師會忽視成績落後的孩子,家長也不再對孩子的教育感興趣。如果他們放棄了,他們永遠不會發現,這個孩子或許能取得好成績。

亞里士多德說:」教育是富人的裝飾品,窮人的避難所」。對於富人來說,名校文憑不過錦上添花,而對於窮人來說,卻是雪中送炭。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我們也永遠無法也不應阻止優勢方的資源傾斜,但是我們更要清醒得認識到,為夢想修築的路永遠不能阻斷,人們為之付諸的行動,即便再笨拙,再簡單,也沒有理由被嘲笑。

更多乾貨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裸泳」(ID:great-swimmer)


應試教育好不好,那我反過來問你,你對於自己的未來有什麼規劃嗎,

應試教育我個人感覺就是把知識強行給予,缺沒有比較好的劃分資源。比如什麼樣的人需要什麼樣的資源。(當然,也有大部分人始終找不到自己喜歡的職業。zc)對應的素質教育是大家有課餘時間老師也會多多推薦各種職業書籍以及職業推薦。

當然最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時間(我說的是自主學習時間,而不是作業)極多,可以了解各行各業多去圖書館了解大概事情。這就拓寬了知識面,同樣眼界也寬闊,心裡的舞台自然也大了。

沒有太多的說法,一切源於自主。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道路,但是身邊總會有那麼一兩個積極的人會帶動。只要肯堅持我覺得不管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都好,畢竟土生土長的是應試教育。可能國人們已經適應緊張的生活節奏,這才是一直應試教育深入人心的原因吧。


別的不知道,如果沒有所謂的應試教育,我現在應該在家裡種地,說句良心話,現在有應試教育你們罵,沒了應試教育都沒地方去罵,,,,


感覺就像是一種面向中產階級的人才選拔工具。叫我早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取而代之的是,為了選拔而考試,為了考試而選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