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認可是人類的本能


分情況

看立場

看角度

看個人

看環境

……


不覺得這問題就是病句嗎,道理大家都懂 接不接受就看個人了,之所以還是不愛聽就是這個道理咯,逆耳的話喜歡聽的人肯定不多呀 誰喜歡跟自己對著乾的人 哪怕是自己的問題


因為逆耳。

其次,人總是或多或少地缺乏自知之明以及大格局觀和長遠觀。


在我看來真話有這麼幾類:說話的人是真真正正的為你考慮可能他說的太直了,無意中傷害了你的自尊。你可能當時非常的不滿意但事後想想就會明白他的良苦用心。還有一種就是利用這個忠言逆耳的心理去逆向的欺騙你或是宣洩私憤,所以有的時候這種所謂的真話聽起來很是反感。


誰愛聽真話啊,我知道我不努力得過且過懶得要命,你直接這麼說我怕不是要干架?

而且有些人分不清惡語和忠言,貶人家還想人家感恩戴德這就過分了對吧


忠言不會逆耳,逆耳的往往是強加了政治條件的偽忠言

「忠言逆耳」是經典的「心靈雞湯」,最終必然導向「我羞辱謾罵你,是為了你好」。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吧。張三早上外出時很匆忙,結果門虛掩著,沒有真正地鎖上。鄰居李四(一個老大爺)剛好也在鎖門準備外出,他注意到了張三沒鎖好門。於是李四立刻提醒張三,張三自然流露出感激的神情,這是人之常情。然而假如李四提醒之後再多嘴說:「年輕人呀,做事不要那麼毛糙!」 這時張三聽了可能會感覺不怎麼舒服,當然他應該不至於反感。畢竟李四提醒過自己門沒鎖好,也就容忍他老人家多說兩句吧。但更嚴重的在後頭,李四逢人便講這件事情:「唉!那個張三呀,出門的時候居然不好好鎖門。要不是我提醒他,他家裡的東西可能就被盜賊偷光嘍!我好心提醒他做事不要那麼毛糙,他卻悶頭而走,連感謝都不說一句。那種年輕人太沒禮貌啦……」 從此之後,張三對李四非常反感。

當李四提醒張三門沒鎖好時,這的確是忠言,張三也露出了感激的神情,但後續的告誡基本上是李四在「過嘴癮」。而更後續的「逢人便講」就完全是李四為了彰顯自己所謂的「德高望重」,是他自私的表現。李四要的是張三從此對自己畢恭畢敬、言聽計從的那種快感,而這種強加的政治條件足以讓張三感到不堪重負。張三甚至會想:「我寧可你當初什麼都沒說,根本沒提醒我沒鎖好門。我寧可冒險家中財物被偷光,也不要你的所謂『忠言』!」

張三或許根本不是做事毛糙之人,他平時可能非常認真細緻,只是那一天確實很匆忙,加上頭腦臨時「短路」了一下,導致沒鎖好門。這是一種可能,另外的可能就是張三確實做事很毛糙,而且他自己也知道這點。由於「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張三也知道自己改變不了這種本性,並且早就為此苦惱不已。李四提醒張三做事不要毛糙,除了喚醒張三自身的痛苦之外,別無益處。這就好比你原本相貌堂堂,後來被火災毀容,導致極其難看。然後有所謂的「好心人」提醒你非常難看,你自然會想:「這需要你提醒嗎?我當然知道很難看,你的提醒能幫我恢復原來的美好相貌嗎?」 許多所謂的「好心提醒」除了喚起當事人的痛苦記憶外,沒任何正麵價值,此類所謂的「忠言」更多地是一種羞辱。假如張三確實一直做事毛糙,而李四知道某種方法可以立竿見影地改變這種特性(當然只是假設,現實之中應該沒有任何靈丹妙藥可以改變本性)。李四當時並不多 嘴,而是等張三有空時通過閑聊將「藥方」告訴他。那麼可以想像,張三「治好」毛糙的習慣後會非常感激李四,因為這種「藥方」比所謂的「忠言提醒」好一萬倍。

市面上大多數的所謂忠言都是告誡者在試圖收穫聽取方的回報,一旦沒有回報甚至引來反感就會惱羞成怒。經典的「我是為了你好」以及「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都跟「忠言逆耳」是同一類型並且泛濫成災的「心靈雞湯」。許多人活在世上毫無成就感,於是就通過販賣極其廉價的所謂「忠言」來試圖獲取高額回報。那些自私自利的「忠言」除了引發對方的反感之外,更嚴重的還會導致「自證預言」的產生。結果惡性循環,永無解脫之日。

「自證預言」非常普遍,繼續舉例說明吧。假如張三是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他背著嚴厲的父母跟小夥伴們一起去學騎車。然而張三的父母卻知道了,立刻前去阻止。 剛開始上手的張三笨手笨腳,騎車非常不穩當。正當他聚精會神地不斷提高騎車水平時,聞訊敢來的父母厲聲喝止:「張三,你趕快給我下來!小心摔死你……」 話音未落,被父母的怒吼聲嚇得心慌意亂的張三立刻把握不住平衡,重重地摔倒在地。他父母立刻湊前:「哎呀,我的心肝寶貝呀!看你不聽我們的勸告,這下好了吧?叫你不要去騎車,你不聽……」 接下來張三隻被允許在父母安排下學習騎車,並且父母時刻在旁邊指揮。一旦騎得稍微不平穩,就立刻高聲喝止。而每次一被喝止,張三就心慌意亂地摔個人仰馬翻。結果哪怕沒有父母在場干擾,被不斷喝止的心理陰影導致張三一騎車就想起父母的面孔,就慌亂得無法繼續。最終張三沒有學會騎車,長大後也不會騎車。

新手學習騎車難免會摔跤,正是在摔跤中不斷總結提高,最終熟練地學會騎車。然而張三父母的所謂「忠告」卻打斷了這一自然發展進程,結果導致張三產生了巨大的心理陰影,最終永遠都無法學會騎車。在犯錯誤中學習成長是一項基本人權,人有犯錯誤的權利。學習騎車難免會摔跤,然而如果摔得過於嚴重,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假如張三的父母有頭腦並且很負責任,那麼就會要求張三學騎車時遠離堅硬的水泥路面,同時給他買好頭盔。只要能夠避免嚴重摔傷(導致無法逆轉和恢復),那麼普通的摔傷和磕碰在學騎車的過程中是很自然的事情。

上述騎車的虛構例子肯定過於誇張,畢竟騎車很容易學會。但這個例子卻可以用來理解許多社會現象: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通過追根溯源可以發現,許多人的心理障礙正是由於在成長期間不斷被父母等年長的人強加形形色色的所謂「忠言」,最終導致心頭籠罩著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人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本來一些很普遍的小錯誤根本無足輕重,卻被喋喋不休的所謂「忠言」放大,最終變成了無法矯正的大錯誤。「自證預言」形成後,告誡方絲毫不會反省自己的罪過,反而會變本加厲地認為自己是「偉光正」,對受誡方恩重如山。然後沉迷於自我感動之中:我哪怕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呀!許多為人父母者所謂的「我是為了你好」完全是為了簡化自己對子女的管理責任,所謂的「我為你操碎了心」完全是「操盡了自私私利的控制子女的心」。

或許「忠言逆耳」還有那麼一定程度的正確性,但更惡劣的是被轉換成「逆耳的一定是忠言,你反感我侮辱攻擊你,是因為我說的是忠言」。類似的還有「清者自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喜歡說「清者自清」的人幾乎都是既要捏造別人的罪行,又不允許對方反駁。喜歡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人幾乎都喜歡沒事找事去貶損別人,自己卻不願意承擔任何誹謗的責任。

如果確實是出於善意,想通過忠言來幫助他人,那麼首先應該做好忠言不被採納的心理準備。假如一旦忠言沒被對方採納,甚至招來來反感,自己立刻惱羞成怒,那麼說明自己並非完全出於善意,而是有太多的私心。每個人都可能有自身的苦衷,哪怕你的忠言看上去確實非常實用,對方在當時的條件下卻可能根本用不上,甚至用上會引來更大的麻煩。因此只要是真正善意的忠言,那麼當對方不接納甚至抵觸時,自己絕不會產生絲毫的恨意。另外給出忠言時應該注意對方的神態,如果忠言對對方有幫助,那麼對方應該會露出驚奇甚至感謝的神情,這時可以繼續說下去。一旦發現對方有抵觸的情緒,就應當立刻停止。

人的情感世界非常微妙,要把握好真的很難。在不確定的情況下,給出忠言盡量言簡意賅,不要拖泥帶水。人們都反感自己的自由意志被其他人扭曲,這是普世的人性。任何人都或多或少有尊嚴需求,都有不願被其他人侵入的心理空間。生命總的來說非常沉重,世間充滿了苦難。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魚,焉知魚之苦?任何人都會有其他人難以理解的苦衷,生命根本上都是孤獨的。

相關內容

什麼叫做尊嚴?

什麼是真正的謙卑?

心理壓力的本質是什麼?

一個人從自信變為徹底的自卑有多恐怖?

如何面對言語挑釁、侮辱,迅速作出反應?


因為忠言也是事後分辨出來的。

難聽的大實話不等於忠言,但是忠言一定是大實話,要不就不叫忠言了。


因為有尊嚴這個優點此時成了缺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