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认可是人类的本能


分情况

看立场

看角度

看个人

看环境

……


不觉得这问题就是病句吗,道理大家都懂 接不接受就看个人了,之所以还是不爱听就是这个道理咯,逆耳的话喜欢听的人肯定不多呀 谁喜欢跟自己对著干的人 哪怕是自己的问题


因为逆耳。

其次,人总是或多或少地缺乏自知之明以及大格局观和长远观。


在我看来真话有这么几类:说话的人是真真正正的为你考虑可能他说的太直了,无意中伤害了你的自尊。你可能当时非常的不满意但事后想想就会明白他的良苦用心。还有一种就是利用这个忠言逆耳的心理去逆向的欺骗你或是宣泄私愤,所以有的时候这种所谓的真话听起来很是反感。


谁爱听真话啊,我知道我不努力得过且过懒得要命,你直接这么说我怕不是要干架?

而且有些人分不清恶语和忠言,贬人家还想人家感恩戴德这就过分了对吧


忠言不会逆耳,逆耳的往往是强加了政治条件的伪忠言

「忠言逆耳」是经典的「心灵鸡汤」,最终必然导向「我羞辱谩骂你,是为了你好」。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吧。张三早上外出时很匆忙,结果门虚掩著,没有真正地锁上。邻居李四(一个老大爷)刚好也在锁门准备外出,他注意到了张三没锁好门。于是李四立刻提醒张三,张三自然流露出感激的神情,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假如李四提醒之后再多嘴说:「年轻人呀,做事不要那么毛糙!」 这时张三听了可能会感觉不怎么舒服,当然他应该不至于反感。毕竟李四提醒过自己门没锁好,也就容忍他老人家多说两句吧。但更严重的在后头,李四逢人便讲这件事情:「唉!那个张三呀,出门的时候居然不好好锁门。要不是我提醒他,他家里的东西可能就被盗贼偷光喽!我好心提醒他做事不要那么毛糙,他却闷头而走,连感谢都不说一句。那种年轻人太没礼貌啦……」 从此之后,张三对李四非常反感。

当李四提醒张三门没锁好时,这的确是忠言,张三也露出了感激的神情,但后续的告诫基本上是李四在「过嘴瘾」。而更后续的「逢人便讲」就完全是李四为了彰显自己所谓的「德高望重」,是他自私的表现。李四要的是张三从此对自己毕恭毕敬、言听计从的那种快感,而这种强加的政治条件足以让张三感到不堪重负。张三甚至会想:「我宁可你当初什么都没说,根本没提醒我没锁好门。我宁可冒险家中财物被偷光,也不要你的所谓『忠言』!」

张三或许根本不是做事毛糙之人,他平时可能非常认真细致,只是那一天确实很匆忙,加上头脑临时「短路」了一下,导致没锁好门。这是一种可能,另外的可能就是张三确实做事很毛糙,而且他自己也知道这点。由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张三也知道自己改变不了这种本性,并且早就为此苦恼不已。李四提醒张三做事不要毛糙,除了唤醒张三自身的痛苦之外,别无益处。这就好比你原本相貌堂堂,后来被火灾毁容,导致极其难看。然后有所谓的「好心人」提醒你非常难看,你自然会想:「这需要你提醒吗?我当然知道很难看,你的提醒能帮我恢复原来的美好相貌吗?」 许多所谓的「好心提醒」除了唤起当事人的痛苦记忆外,没任何正面价值,此类所谓的「忠言」更多地是一种羞辱。假如张三确实一直做事毛糙,而李四知道某种方法可以立竿见影地改变这种特性(当然只是假设,现实之中应该没有任何灵丹妙药可以改变本性)。李四当时并不多 嘴,而是等张三有空时通过闲聊将「药方」告诉他。那么可以想像,张三「治好」毛糙的习惯后会非常感激李四,因为这种「药方」比所谓的「忠言提醒」好一万倍。

市面上大多数的所谓忠言都是告诫者在试图收获听取方的回报,一旦没有回报甚至引来反感就会恼羞成怒。经典的「我是为了你好」以及「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都跟「忠言逆耳」是同一类型并且泛滥成灾的「心灵鸡汤」。许多人活在世上毫无成就感,于是就通过贩卖极其廉价的所谓「忠言」来试图获取高额回报。那些自私自利的「忠言」除了引发对方的反感之外,更严重的还会导致「自证预言」的产生。结果恶性循环,永无解脱之日。

「自证预言」非常普遍,继续举例说明吧。假如张三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背著严厉的父母跟小伙伴们一起去学骑车。然而张三的父母却知道了,立刻前去阻止。 刚开始上手的张三笨手笨脚,骑车非常不稳当。正当他聚精会神地不断提高骑车水平时,闻讯敢来的父母厉声喝止:「张三,你赶快给我下来!小心摔死你……」 话音未落,被父母的怒吼声吓得心慌意乱的张三立刻把握不住平衡,重重地摔倒在地。他父母立刻凑前:「哎呀,我的心肝宝贝呀!看你不听我们的劝告,这下好了吧?叫你不要去骑车,你不听……」 接下来张三只被允许在父母安排下学习骑车,并且父母时刻在旁边指挥。一旦骑得稍微不平稳,就立刻高声喝止。而每次一被喝止,张三就心慌意乱地摔个人仰马翻。结果哪怕没有父母在场干扰,被不断喝止的心理阴影导致张三一骑车就想起父母的面孔,就慌乱得无法继续。最终张三没有学会骑车,长大后也不会骑车。

新手学习骑车难免会摔跤,正是在摔跤中不断总结提高,最终熟练地学会骑车。然而张三父母的所谓「忠告」却打断了这一自然发展进程,结果导致张三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最终永远都无法学会骑车。在犯错误中学习成长是一项基本人权,人有犯错误的权利。学习骑车难免会摔跤,然而如果摔得过于严重,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假如张三的父母有头脑并且很负责任,那么就会要求张三学骑车时远离坚硬的水泥路面,同时给他买好头盔。只要能够避免严重摔伤(导致无法逆转和恢复),那么普通的摔伤和磕碰在学骑车的过程中是很自然的事情。

上述骑车的虚构例子肯定过于夸张,毕竟骑车很容易学会。但这个例子却可以用来理解许多社会现象: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通过追根溯源可以发现,许多人的心理障碍正是由于在成长期间不断被父母等年长的人强加形形色色的所谓「忠言」,最终导致心头笼罩著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人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本来一些很普遍的小错误根本无足轻重,却被喋喋不休的所谓「忠言」放大,最终变成了无法矫正的大错误。「自证预言」形成后,告诫方丝毫不会反省自己的罪过,反而会变本加厉地认为自己是「伟光正」,对受诫方恩重如山。然后沉迷于自我感动之中:我哪怕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呀!许多为人父母者所谓的「我是为了你好」完全是为了简化自己对子女的管理责任,所谓的「我为你操碎了心」完全是「操尽了自私私利的控制子女的心」。

或许「忠言逆耳」还有那么一定程度的正确性,但更恶劣的是被转换成「逆耳的一定是忠言,你反感我侮辱攻击你,是因为我说的是忠言」。类似的还有「清者自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喜欢说「清者自清」的人几乎都是既要捏造别人的罪行,又不允许对方反驳。喜欢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人几乎都喜欢没事找事去贬损别人,自己却不愿意承担任何诽谤的责任。

如果确实是出于善意,想通过忠言来帮助他人,那么首先应该做好忠言不被采纳的心理准备。假如一旦忠言没被对方采纳,甚至招来来反感,自己立刻恼羞成怒,那么说明自己并非完全出于善意,而是有太多的私心。每个人都可能有自身的苦衷,哪怕你的忠言看上去确实非常实用,对方在当时的条件下却可能根本用不上,甚至用上会引来更大的麻烦。因此只要是真正善意的忠言,那么当对方不接纳甚至抵触时,自己绝不会产生丝毫的恨意。另外给出忠言时应该注意对方的神态,如果忠言对对方有帮助,那么对方应该会露出惊奇甚至感谢的神情,这时可以继续说下去。一旦发现对方有抵触的情绪,就应当立刻停止。

人的情感世界非常微妙,要把握好真的很难。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给出忠言尽量言简意赅,不要拖泥带水。人们都反感自己的自由意志被其他人扭曲,这是普世的人性。任何人都或多或少有尊严需求,都有不愿被其他人侵入的心理空间。生命总的来说非常沉重,世间充满了苦难。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鱼,焉知鱼之苦?任何人都会有其他人难以理解的苦衷,生命根本上都是孤独的。

相关内容

什么叫做尊严?

什么是真正的谦卑?

心理压力的本质是什么?

一个人从自信变为彻底的自卑有多恐怖?

如何面对言语挑衅、侮辱,迅速作出反应?


因为忠言也是事后分辨出来的。

难听的大实话不等于忠言,但是忠言一定是大实话,要不就不叫忠言了。


因为有尊严这个优点此时成了缺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