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是指那些現代工藝能夠生產出的藝術品,如果現代工藝能夠生產出,新的不是更加好看嗎?(還是說大多數古董的工藝現代水平已經造不出了?)2,除去投資,炒作,裝B的因素


藝術不像科學,可以一直進步,也許過了巔峯就再沒有巔峯了。

「人類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帶有千條支流的水道,帶有萬條航道的大海,交給了處在一切事物中的偉大的不確定性。他將去過的地方是未知——可他一旦上了岸,那個地方其實就是他的故鄉。」——福柯

作為文博專業的學生,我們有一門必修課叫作史學導論,它涉及一個問題,叫作「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歷史?」。在諸多回答中,以上這個答案觸動了我。

是否曾對故鄉的老宅、幼時的日記、陳年的照片乃至故去的長輩感懷頗深?他們代表的就是一段歷史,一些故事,他們的歷史、故事、情懷可能只有自己或是自家的人才能體會。

而古董文物,承載的則是一羣人、一個地區乃至一個民族的記憶。從本質上來說,它們和自家珍藏的老照片一樣。如果沒有老照片,可能會想不起一些小學的同窗好友;而沒有了文物,我們可能無法更好地理解我們的先祖們曾經走過的路。

當然文物古董還有更多價值,比如審美。學書法的人總會欽慕二王意境,學中國畫的會學劉李馬夏,如今景德鎮做得比較好的瓷器也會學些宋代的元素。

而文物學的書籍上寫得更加全面,我們背書會背到文物的價值在於:歷史、文化、科技、民族。。。。

因為時間本身構成了古董藝術價值很重要的元素,它代表了那個時代人類精神、文化、經濟等綜合呈現,有學術價值和稀缺性,一個雕刻代表了一個帝國,一件青銅代表了一種文明的開始,一個物件就是一個嗜血的文化象徵,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講的,美比歷史更真實。

當我們看到一個幾千年前的青銅器,也許已經生鏽、殘破,幾千年來的風雨侵蝕累加了藝術的不確定性,讓我們觀賞時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似乎在隔著時空與古人對話,這種遙想情感是古董價值的一部份。

殘破在古董上變成了藝術史上重要的留白,當我們參與進去去想像的時候這個東西就是最美的。


若說文物有使用價值,現代文明人恐怕都會嫌笨重粗糙;若說文物有技術價值,高度發達的現代科技早已絕塵而去;若說文物有藝術價值,工廠裏的流水線可以原樣複製批量生產;若說文物有歷史價值,研究記載早就汗牛充棟網上可以隨手調閱。當然新出土的文物又另當別論,而那些已在世間流轉多年的陶器畫卷又還能剩下什麼價值呢?所以有時見報道某地為了開發房地產損毀文物,我也並不覺得可惜,如今的鋼筋水泥到了一千年後不也會成為文物麼?其實全世界若能達成共識禁止文物的買賣流通,從此剝離文物的交換價值,反而能夠斷了盜挖走私者的念頭,還地下那些尊貴的骷髏們以清凈安寧。學者專家愛好者們也能心平氣和進行研究,不必每天晚上抱著寶貝入睡了。
原著和抄襲

我覺得應該美在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

比如古埃及那些奇奇怪怪的符號,任何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任何領域的人也能有自己的看法。


比如乾隆帝吧,有錢,使用過硯臺,當時也是有一流的技工打造的,集合了工藝,美術,設計都是頂級的,就像現在花幾十萬買個包一樣,畫家各個朝代的名人,在藝術道路上創作的極品,一些陶瓷罐子只能作為研究用,有些不具備藝術價值,值錢在於它的藝術無價。
我脖子上佩戴的一塊玉墜竟然是「和氏璧」  我家在廣西的一個山村裡,我家屋後不遠處有一座石頭大山。自小便聽村民和老人們傳說山裡藏有黃金寶藏,說是在古時候有一大隊人馬從這裡經過,他們用二十四頭牛拉著二十四車黃金珠寶,然後遇見了兵匪,這一大隊人馬於是就把這些黃金珠寶藏在了山的某處地方。然後他們就發生了混戰,於是這些寶藏就留在了這座山裡。只是不知道埋藏於何處。在數十年時間裡,一直有村民和外地來的人試圖要尋找到這批寶藏。也不知道有沒有人找到過。  從1980年代開始,這座山被一些老闆承包了開採石頭,用炸藥一點一點的把山體炸下來,用於作建築材料的。我的一個堂哥,是個文盲,不認識字的人。他幹起了炸石頭的工人。大概在1995年的時候,他在最高峯的山頂上面,撿到了一尊碧綠色的玉璽。這尊玉璽有10公分見方,上部稍微窄點,下部稍寬,底部雕刻著印章的字樣。由於他不認識字,他也不知道這玉璽是什麼來歷,他只知道這是一塊玉。我伯父年紀比較大,是族裡的長者,伯父是民國時候出生的人,會一點書墨,會寫對聯,會認識繁體字。於是撿到玉璽的那個堂哥,便把玉璽拿來給我伯父看。當時我是10歲左右,正好我也站在伯父身邊,所以我也看見了這尊玉璽,對這尊玉璽有一點記憶。只見伯父翻看著玉璽,辨認著印章上面雕刻的字,看了好一會,伯父得出的結論是不認識印章上面的字,於是伯父就把玉璽交還給堂哥了。過了些天,堂哥就用鋸子把玉璽分割成了若干小塊。給了一小塊我。於是我就把這一小塊玉石在磨刀石上打磨成心形的玉墜,給自己佩戴。把玩了一陣子後,玩膩了,我就把這玉墜丟在家裡了,不知所蹤了。直到幾年前,奶奶去世後,我在奶奶的房間裏又看見了這塊玉墜,於是我又拾起來戴著。然後我回想起那塊玉璽應該是什麼來歷呢,雕刻的竟然不是繁體字,會是什麼字呢?然後我按照回憶,以及現在自己的學識,那印章上面雕刻的應該是篆書。對!就是篆書!  按照「和氏璧」的史料記載的,上面正是雕刻的篆書,是秦始皇的宰相李斯用篆書雕刻的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我的天啊,這價值連城的,披著千年神祕色彩的傳國之寶「和氏璧」竟然在我手上,無比遺憾的是,現在它只是一個碎塊了!   如果老人傳說的有黃金寶藏是真的,那麼這一塊玉璽必定是「和氏璧」。因為誰能有那麼多的黃金呢?只有皇室。那麼,歷史上,哪個皇室比較有可能呢?盤點歷史上在南方的政權,一個是南北朝時候的陳朝,便是南方政權。陳朝後來是被隋朝滅亡的。而「和氏璧」恰恰是消失於這一歷史時期。再一個南方政權是南宋。再有就是後來的太平天國。

● ● ● ● ●

「不可再生」

去年我收藏的一個秦權,就是一個例子。43個銘文說明其是秦二世年代作為標準計量工具的,這也是後世秤砣的前身。國內已知的出土個數不超過10件。而歷代君、王、將、相的官印,不僅可以證明很多古墓的來源,更是文獻資料都不能替代的歷史實證。同時,這些青銅器、高古玉器、陶器由於加工工藝、篆刻方式的失傳,現代很難完全仿製。

雖然清三代有很多造辦處奉命仿製歷朝歷代的瓷器、銅器、玉器,但以現代工藝和技師的水平這些造辦處的仿品水平也是無法觸及的。

● ● ● ● ●

「傳承有序」

一幅唐代字畫,也許從宋代到清代會有各朝帝王、大臣、名流的私藏、提款,讓一件相對單純的文物(古董),變成承載上千年歷史更替的見證。近代無論晚清的流失海外、民國的遷往臺灣、還是文革後的重見天日,也都是歷史過程的見證。

● ● ● ● ●

「可參照性」

古董交易不是單純的買賣,每次交易都是以近期該類別藏品交易參考價格為基礎的。08年金融危機,現當代書畫、油畫、雕塑價格跳水70%以上的情況下。瓷雜、傢具、造像、明清玉器還有一定的漲幅,只是後續1-2年出品方提交拍賣的總量減少、成交活躍度降低,價格波動相對很小。而2010年所有藏品交易重新活躍後,交易價格的基礎仍舊以原來的交易價格為基礎參照,並有大幅跳升。

● ● ● ● ●

「長期看漲」

美國有項投資理財的調查,從1980年到2005年,基金、股票、房產、古董(含藝術品),25年累計年均收益的第一名是古董,年均13%。而基金、股票、房產的平均收益無一能夠達到這個水平。

● ● ● ● ●

「投資品種」

國內除了基金、股票、房產,並沒有更多的有效並且可以承載大資金量方便交易的投資品種。這裡指相對大眾化的投資產品。(什麼股權、期貨、商品不在這個範疇),所以07年中國二級市場(拍賣)成交額不過400億人民幣上下,到2010年這個數字已經接近700億,還是資金過剩推動的收藏品價格上漲。

而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對於收藏品交易受文保法限制,比如青銅器、高古陶瓷、玉器、還有受拍賣法拍賣公司級別的限制。很多藏品門類並沒有官方允許的交易途徑。價格並非想像中那麼高,比如前面說的秦權,歷史價值、收藏價值、還有銘文字數都是少有的藏品級別。但是市場價格不過五六十萬人民幣。所以在瓷器、造像、書畫價格增長過快,而很多門類並沒有被充分關注的情況下,不能簡單的說這個趨向就是泡沫或者價值的高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