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食物鏈的定義纔是真正適合地球這個生態環境的呢?食物鏈真的存在頂端嗎?


如果說的是生態學裡那個科學的食物鏈,食物鏈當然是有頂端的:食物鏈是生態學家們用來描述生態系統中捕食被捕食關係的簡化模型,一般常見的食物鏈都是從生產者(綠色植物)開始到頂級捕食者(比如鷹)為止。從這個角度來看,任意一條食物鏈都必然有一個位於頂端的頂級捕食者(雖然這個頂級捕食者可能只是一個食草動物)。

由於單純的食物鏈有點過於簡化,所以科學家們在描述生態系統中捕食被捕食關係的時候更常用的是食物網模型(即多條食物鏈綜合考慮),評估某物種食物鏈地位往往會用營養級(trophic level)作為指標,我們耳熟能詳的各種頂級捕食者什麼北極熊啊虎鯨啊營養級可以達到4以上甚至5。從這個角度看,你可以認為一個生態系統中營養級最高的就是頂端。

而普通人口中的食物鏈頂端往往跟科學的食物鏈沒什麼關係,更多的是類似「最厲害」,「想喫誰就喫誰」之類的意思。


不請自來,先說問題的答案:有。

食物鏈的定義正如@Dr. Hu 所說,是「生態學家們用來描述生態系統中捕食被捕食關係的簡化模型」。這個簡化模型是用來研究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的,而且一般不包括分解者如細菌真菌。畢竟,即使是以最廣義的「捕食」概念(包括草食動物的採食,肉食動物的捕獵,常見於昆蟲的吸血與寄生)來定義,分解遺體都不能算作是一種「捕食」。因此,雖然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是一個幾乎無盡的循環,但是就缺少了分解者一環(微觀循環)的食物鏈這個模型本身而言,它是會有兩端的。所謂頂端底端,只是我們為了方便而用來稱呼最高營養級和最低營養級物種的一個簡稱。

關於食物鏈的定義是否適合地球生態環境,我只能說包括食物鏈定義在內的生態學,甚至整個科學體系,都是為了人類認識自然認識宇宙法則而形成的一套解釋。所以這個定義是否適合地球生態環境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否有效地解釋生態系統或它的一部分是如何運作的。食物鏈與食物網的概念很好的解釋了宏觀層面的物質和能量在生態系統中通過生物是怎樣流動的,但是食物鏈沒有像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一樣把主要成分是微觀生物的分解者考慮進來。所以如果我們把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的概念同食物鏈的概念混淆了,我們就會產生食物鏈沒有真正的頂端的錯覺。畢竟,所有「食物鏈頂端」生物都會死亡,然後遺體被分解者分解殆盡。如果因此而認為分解者是食物鏈最頂端的話,那就踏入誤區了,因為分解者根本不在食物鏈這個模型上。


食物鏈,說白了就是自然界生物之間能量的循環,處於食物鏈中越高層次的生物,對能量的的浪費就越高,換個角度來說,就是越在食物鏈高處的動物,所需的食物就越多,由於一個星球的能量最原始來源都是恆星,所以理論上一個星球的食物鏈是有頂端的——畢竟食物鏈越高位置,所需的食物量就越多,理論上終究會有一個生物佔據星球上的所以能量供給。

就例如地球,人類目前居於食物鏈的頂端,按照每天攝入的食物量與能量比來說,一個正常人類每天正常飲食所攝入的能量遠遠高於同體積的其它生物。

換個角度來說,人類目前的能量利用率遠遠低於同體積的任何生物。


如果按照傳統的生物學觀點來看,也就是說:大魚喫小魚,小魚喫蝦米,蝦米喫浮游生物。 那麼食物鏈確實應該有頂端,而頂端就是人類。畢竟我們什麼生物都可以喫得到,什麼想法都能有。食物鏈頂端的人類也不是萬能的,畢竟還有那麼多的細菌和病毒在困擾著我們呢,細菌和病毒看似是最底層的,但是卻侵染著所有屬於食物鏈中的生物。其他物種與病毒共同進化,而人類看起來就比較特殊了。我們和病毒的關係總是處於這樣的一種循環過程中:一種新的病毒產生了,殺死了大量的人,投入精力去解決,這個病毒被殺死了,太平了一段時間,一種新的病毒又產生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食物鏈也很可能是一種首尾相接的圈,在大體上是一種環形,而細細糾纏的話,就可能有很多很多個連線,形成食物網。


有啊,辣個叫貝爾.格里爾斯的男銀


當然有的,不過這是狹義的「頂端」

站在頂端的有時是食肉,有時是雜食,有時甚至可以是烈性傳染病的病菌


所謂的食物鏈頂端是一般情況來說的,能量和物質沿著食物鏈流動。處在食物鏈頂端的動物死了以後,光靠細菌等微生物分解有時候是不夠的。所以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很多時候會被其他動物喫掉。不管活著還是死了,這種情況都是有的。


食物鏈頂端的物種

是整體生態系統最脆弱的部分


有。

以及廣東人。


簡單來說,就是在自己領地範圍內沒有天敵的動物,那就是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

有天敵的人也很多比如說70萬年前的人類,北京猿人

他們害怕劍齒虎,見到劍齒虎還跑不了

但是劍齒虎在遇到我們智人的瞬間就滅絕了


肯定有啊!鬥地主都有封頂


存在頂級掠食者,自然是有頂端的。以老虎為例,即使偶爾會存在其他動物喫老虎的事例,也不意味著這條食物鏈上有比老虎更高的營養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