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那個。。早上好。。。。。

看了一些答案,有人說通脹,有人說通縮,也有人說滯漲。

首先房地產不是蓄水池,不要被國內媒體帶偏了。稍微懂點貨幣的都應該明白的

先解釋下通脹、通縮和滯漲。

通脹是收入增長趕不上物價;

通縮是收入和物價齊跌;

滯漲是70年代美國出現的,石油危機帶動成本上漲。收入停滯但成本提高後帶來的物價上漲(滯漲是經濟學中高通脹和高失業率同時存在的bug)

如今大宗商品依舊處在低位,全球需求不足,所以並不是成本上漲,反而應該是寡頭資本炒作,只是階段性的事件。炒作算不得滯漲。

這些年的大印鈔的超發貨幣早就通過股市、房市流入到資本寡頭手裡去了

最後說一下,供給側改革就是通縮的標誌。因為有效需求不足,就需要從供給入手,強制控制供給,穩住物價

喫早飯去咯


第一次認認真真答經濟相關的題,我不是科班背景,有問題歡迎指出。

目前這個時間點之前(2019.7.15)其實有一個更好的名詞形容經濟狀況,那就是滯脹。

如果說通貨膨脹是貨幣超發導致全要素價格上漲,通貨緊縮是貨幣緊縮導致全要素價格下降,那麼滯脹應該是貨幣增量適中(M2同比在GDP同比+CPI2%左右),但是各種要素價格明顯分化,也就是個別行業上下游產品+必須消費品價格上漲,其他行業產品價格下跌這一經濟週期中的現象,大家可以想一想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是不是這種情況。

一條一條來看吧,首先是貨幣增量適中。

為什麼我說貨幣增量適中是M2基本等於GDP+CPI2%左右呢。自己憑感覺得出過這個結論,也有見過專家提這麼個關係,但是我沒深入學習過科班知識,僅憑我個人理解簡單地說就是GDP同比增量等價於整個經濟循環中的總貨物增量,我們必須發行相應的M2貨幣去對標這些貨物,如果發行少了會引起通縮,發行太多會引發通脹,而目前各個國家追求的是CPI2%的溫和通脹。這正是貨幣增量適中的關係由來,當然要明白這個關係兩邊互為因果,沒那麼簡單啦。當然為什麼追求溫和膨脹是另外一個話題了,但是高亮提醒,我國的CPI不統計商品住房的價格漲幅。

今年公佈的2018年GDP同比增長6.6%,CPI2.1%,M2同比增長8.1%,這樣看來2018年M2比GDP+CPI少0.7%。今年上半年GDP同比應該在6.3%,CPI2.7%,M2同比8.5%,M2少0.5%。這與前些年動輒M2多好幾個點相比是天壤之別。為什麼以前超發這麼多不推高CPI呢,請看上面高亮提醒(現在明白為什麼有房地產池子理論了吧,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在進入WTO以前住房商品化了吧)。

所以去年到現在,貨幣發行基本上是適中的,但是要明白M2和GDP+CPI的關係與前些年相比產生根本的轉變,前些年多出來的部分產生什麼潛在的影響,現在就會以相反的形式產生,只是還不明顯。

太晚了明天繼續寫關鍵部分。


低通脹轉向滯脹末期的階段。

下一步是怎麼樣的情況,要從匯率變動與財政央行策略看。

個人認為大概率走向通縮,理由是現在拚命維護國企與進行事業單位改革,一收一放。


水庫崩潰之前,你分不清是上游是旱季還是雨季。


你的工資漲了嗎?速度有沒有物價快?

你們單位的效益有沒有去年好?

然後瞭解下滯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