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你這簡直是啥也不知道啊。

以物種數、個體數或生物量之任何一個作為標準,地球上大多數生物都不是有性生殖的。

而在這一部分搞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裏,單細胞藻類和酵母菌的物種數、個體數要遠遠多於多細胞真核生物。它們在平時是單倍體,並通過分裂繁殖出更多單倍體,只在環境極端惡劣的情況下兩兩融合形成二倍體合子,在環境變得合適時再減數分裂為單倍體。它們也沒有性別分化。

細菌、古菌、一部分真菌、一部分原生動物、立克次體等結構簡單的生物沒有性別,也不需要同類,自己分裂或散佈孢子繁殖。

渦蟲、水螅等結構較為複雜的多細胞動物仍可通過分裂、出芽等方式自行繁殖。螞蟻、白蟻等社會性昆蟲有大量經常性孤雌生殖的物種,只有雌性。棉蚜等蚜蟲可週期性孤雌生殖。家蠶、一些毒蛾和枯葉蛾等偶爾也進行孤雌生殖。

大多數有性別的物種只有兩個交配型,但在整個自然界裏這根本不成為規律。許多真菌、黏菌具有幾十種、上百種交配型。盤基網柄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有三個交配型,每一種都可以與其他兩種交配。白色小鬼傘(Coprinellus disseminatus)有143種交配型,每一種都能與其他142種交配型交配。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有23000多種交配型。

還有很多無脊椎動物在自然條件下就有雄性、雌性、雌雄同體個體,也可以算是3性別,例如線蟲Auanema rhodensis。

在脊椎動物裏,鴯鶓算得上有3種性別(性染色體ZZ、ZW、ZZW的鴯鶓均有繁殖能力),還有一些鳥類算得上有4種性別。


1. 並不是所有生物都只有雌雄兩種。

2. 只有能繁殖的生物才叫同類。

你這兩個問題都是因為你本身對生物的理解有錯誤導致的。


為什麼沒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可以上網?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這個問題我拒絕回答,你中學生物老師要是知道你問這個問題,會把你腿打斷,不不不,那樣太野蠻,你老師會說,別說我教過你...


先糾正一下題主的問題,並不是所有生物都只有雌雄兩性。

有些生物連性別都沒有。比如題主所熟悉的新型冠狀病毒。它的繁殖是通過將其基因注入宿主細胞內,利用宿主細胞中的物質複製出新的病毒。而且不需要其他同類的參與就能繁殖。

說所以提主的問題應該改為:「為什麼有的生物只有雌雄兩種?為什麼有性別的生物需要同類繁殖?」


其實吧,有些動物從社會性上演化出了三種性別:雌性、基因提供者(老王)、供養者(喜當爹)

雌性和基因提供者繁衍後代,但由雌性和供養者一起撫育後代


問問題之前,可以先百度下。

還有,上課好好聽講。

生物的本質是生存於繁衍,繁衍是基因得以永生的生存手段。

如果只是無性敷衍,那碰到小病小災,這個基因代表的個體們就會直接被團滅,於是基因需要交換和變異。

最終因為有變異和交換,這個基因得以存在數十億年。


為什麼所有生物都只有雌雄兩種?

首先來明確下問題的準確性,並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有雌雄兩種,也存在很多具有繁殖能力的來說。就生物來說其中最大的板塊就是真核生物域,該域下又分: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其中就有不少沒有遵循大家的認知,大自然就是這麼的神奇,哈哈。

2018年的一篇發表在《Nature ecology evolution 》上的文章介紹了生物界並不是總是隻有兩性,可能還會有其他的模式,例如盤基網柄菌有三種交配型:每種類型可以和其他兩種類型交配。而名叫播散鬼傘的一種白色蘑菇,竟有多達143種交配型,每種可以和另外142種進行交配。

播散鬼傘,交配型「小王子」

雖然自然界的生物確實存在著除雌雄之外的性別,但是確實地球上的生物普遍具有雌雄兩性,其中高級動物一更是遵循著兩性原則,比如我們人類,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我們的遺傳密碼是以DNA雙鏈進行的,而最初始的雙鏈的組成,是又精子和卵子各提供一半的才構成一個新的生命序列。並且這種雙鏈的組合也更加穩定,他們之間會相互制約,彼此監督,防止出現生命紕漏,對於生命演化的穩定性也更好一些。

脫氧核糖核酸示意圖(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縮寫為DNA)

並且其中最為有主要的就是生物進化出了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態是由遺傳物質所決定的,生物個體的差別的原因,是因為它們攜帶了不同的遺傳物質。有性生殖也讓兩個個體的的遺傳信息得到交流。由精子和卵融合而產生的新個體,可以恢復像親代一樣的二倍染色體數目,從而繼承了兩個親代的遺傳性,並且以通過受精而產生的子代,既有親代遺傳的特特徵,也使著新的子代表現有個體的特異性。

兩性生殖的出現,是大自然極具偉大又神奇的創造力的展現。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所有生物都需要同類繁殖?

生物只能同類繁殖的原因,是因為生殖隔離的產生,原因也有很多方面親緣關係接近的類羣之間在自然條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產生後代或不能產生可育性後代的隔離機制,若隔離發生在受精以前,就稱為受精前的生殖隔離。

生殖隔離大致相當於從前所說的生理隔離,與地理隔離既有聯繫,也有區別。地理隔離由外因引起,而生殖隔離一般是在具有遺傳差異(內因)的基礎上纔有可能(遺傳隔離)。

一般親緣關係較遠的話,是不行的。因為它們的精子和卵細胞表面的膜蛋白不能相互識別,也就不能啟動膜的融合,所以精卵不能結合。

可能有人會提出馬和驢子可以繁育後代,還有雄獅與雌虎繁育出的獅虎獸,以及雄虎與雌獅繁育出的虎獅獸會成為跨物種繁育的反例,但是他們的子代是不能進行下一輪的繁殖的,所以也不算是成功的跨物種的繁殖哦!

獅子,老虎,獅虎獸,虎獅獸

植物中也存在著柑橘科的植物之間可以廣泛雜交的例子。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

歡迎大家者贊同,評論,分享,收藏我——化石君,一個普通的職業科普工作者。

化石君之後會繼續為大家科普各個方面的知識哦!歡迎與大家討論各種問題,相互學習,謝謝!


並不是隻有雌雄兩種,細分的話有100多種性別


性別是為了增加基因的抗風險能力不至於被團滅。

只有同屬於一個種才能繁殖的話,你能想像所有生物都能雜交生出後代嗎?那麼保留父親的還是母親的基因作為表達並且形成生殖細胞呢?這樣整個圈子都亂套了。低生態位生物再怎麼劣勢,一代就能翻身,畫面太美不敢看。


我猜題主是想問為什麼生物不會兩種以上性別共同繁殖吧。

有性生殖的好處是可以剔除不利變異,有助於生物適應多變的環境等等。但是壞處也很明顯,其中之一是不太容易找到配偶。

所以如果真的存在三種性別,每次繁殖需要三種性別同時參與的話,那找到配偶的概率就更低了。

另外兩種性別已經可以產生足夠多的遺傳變異,三種並不能顯著增加變異程度和適應性。

所以,也許曾經存在三性別的物種,但是這樣的特徵產生的不利大於有利,自然選擇把它清理掉了。


進化的偶然性讓你認為大部分生物只有雌雄兩性


經過漫長的進化,擁有跟題主一樣想法的生物個體都被自然淘汰掉了。


細菌、真菌沒有性別


學習各位大神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