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2019.01.02 更新

歐洲人肯定會得意,當初由他們推廣起來的渦輪增壓,特別是小排量渦輪增壓,竟然會在短短一二十年間席捲全球,就連一向不待見渦輪的日本企業也開始認真考慮「渦輪玩法」。然而相比於同樣普及速度很快的智能設備,小排量渦輪增壓受到的質疑要多得多。

比如當有人問你,在預算足夠,同級別車型有選擇空間的情況下,你會考慮1.0T車型?看看別克新英朗Ecotec 1.0T被虐得有多慘就知道,即便這是一款不錯的三缸機,你大概率不會為它掏錢。

今天我們不聊小排量渦輪增壓是否值得推薦,換一個相對輕鬆的話題——為什麼即便小排量渦輪增壓受到質疑,廠家們仍然對此趨之若鶩。本篇我們主要從政策和技術導向方面進行分析。

l 別和我說你不會在意排量稅

我身邊會有這樣的朋友,由於是首次購車,加上平時又不關注汽車,在選車時經常會犯一個明顯的錯誤——只看裸車價。比如某次,一位朋友滿心歡喜的問我XX和XXX哪款更好(其實他心裡已經有了答案,你懂的……)。

當我回復說XXX會稍貴時,他就蒙了,「不是XX更貴嗎?」等和他講明白了排量稅(購置稅)以及小排量購置稅優惠政策之後,不難發現他是有些動搖的。本來只是想得到一個肯定的答案,最後發現還是自己too young(太年輕)。大呼裸車價是廠家精心策劃的一場騙局,害自己空歡喜一場。

像我朋友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他的反應也切實說明排量稅會影響我們的購車選擇。以2015年10月31~2016年12月31日時間段為例(當時是購置稅減免政策力度很大的一段時期),小排量(1.6L及以下)車輛購置稅為5%,超過此排量為10%。這麼算下來,同樣裸車價15萬的兩款車,1.8T和1.6T的購置稅差距竟然達到了6410元。都是平頭老百姓,這些錢放誰身上都要考慮一下。

雖然小排量汽車購置稅逐年從5%提高的7.5%最後終於在2018年1月1日回歸到10%,但前後兩年多的時間已經足夠汽車市場新人笑舊人哭了。不難發現,正在這幾年自主品牌集中爆發,像吉利、長城等品牌很快就拔尖起來。

喫紅利最多的大眾汽車更是樂開了花,歐洲那套玩法他們早就捻熟於心,就等政策一出殺個片甲不留,被捧為新一代神機的EA211 1.4TSI多厲害暫且不說,在當時確實屬於「BUG」般存在。不得不感嘆「讀懂中國,還有比大眾更有水平的?」

l 雖然你不知道升功率,但車企可是犯了難

相比發動機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升功率在消費者中普及率不算高。甚至《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完善汽車投資項目管理的意見》中提到了關係到自然吸氣發動機存亡的關鍵問題,大部分人都還沒注意到。

《意見》指出,「申請新建發動機企業投資項目,除符合現有規定外,擬生產的汽油發動機升功率應不低於70千瓦,柴油發動機升功率應不低於50千瓦。」

【頒布時間】2017-6-4【標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完善汽車投資項目管理的意見【發文號】發改產業﹝2017﹞1055號【失效時間】——【頒布單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工業和信息化部【法規來源】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706/t20170612_850509.html

頒布時間定格在2017年6月4日,也就是小排量購置稅減免政策快走向結束的前夕。都說光明總在黑暗之後,走自吸路線的企業本以為終於熬出了頭,才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從too young跌落到了too na?ve。

因為70 kW/L對自然吸氣發動機來說並不簡單啊,至今還有一大批處在50~60 kW/L的企業。比如本田雅閣2.0L和2.4L,升功率分別為57.1kW/L和58.1kW/L,也難怪2018款就只有1.5T了(兩種動力版本,分別為86.8 kW/L和95.5kW/L,漲了近30 kW/L!)。

簡單來說,升功率是單位發動機排量輸出的有效功率,即最大功率除以排量(kW/L)。

在升功率方面,建議大家不要拿自然吸氣和渦輪增壓作比較。因為按此標準,你會產生一種錯覺——「沒了情懷,自然吸氣活該得死」。雖然本田紅頭髮動機K20A升功率高達110 kW/L,寶馬經典直列六缸S54B30發動機也有107kW/L,但看到賓士M133 2.0T渦輪增壓發動機升功率140 kW/L,你說誰還有脾氣。

除了數據跟不上外,自然吸氣想要壓榨更大的升功率必然會損耗發動機其他方面,比如壽命降低和維護成本提高,所以他們會被歸屬為暴力機器,而是不會居家良品。這也大大制約了他們大批量應用的可能。

總之,按發改委和工信部的思路,通過規定技術參數再推一把渦輪增壓。

l 工信部油耗統計方法對小排量渦輪增壓有利

雖然沒多少人相信工信部的油耗統計,比如由能源與交通創新中心發布的《乘用車實際油耗與工況油耗差異年度報告2017》結果顯示,乘用車實際油耗與工況油耗的比值從2008年的112%,已經上升至131%。但現實情況是,國內至今還沒有一家足夠有影響力和可靠性的油耗統計機構站出來與之抗衡。所以作為官方機構,它還是保留有影響力的。

這項調查的數據是基於小熊油耗。但不得不說這兩個機構的影響力還不夠大。

這項調查的數據是基於小熊油耗。但不得不說這兩個機構的影響力還不夠大。

工信部現在採用的是歐盟的NEDC工況法(基本上是沿用了1992年始歐洲的那套測試方法),這套方法的優點是比較契合歐洲的路況和用車特點,因為中國與歐洲的緊密聯繫,這套方法被採用並不奇怪。因側重勻速以及少加減速的循環工況,NEDC又被戲稱為模範司機駕駛範本,溫和平穩的駕駛模式加上短得可憐的市區運轉循環單元,自然會對小排量渦輪增壓獲得好成績非常有利。

別以為歐盟就是善茬,當年他們搞出這種演算法就是為了對抗美國和日本兩大勢力。相比美、日,就汽車市場而言,中國與歐洲聯繫更緊密,自然會沿用這套法則了。

雖然近些年已經有不少報道指明其存在測試時間短、里程少、測試方法簡單、與時代脫節(比如不少新能源汽車採用此方法油耗低的離譜)的缺點。而且相關專家也點明與歐洲工況相比,「中國工況法」下的車輛油耗比目前的公告油耗高了8%至25%。不過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標準化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王兆所說,新舊實驗方法之間的轉換,現在還沒有最終定論,預計要在2022年或2023年之後。

「中國工況法」是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推的一種方法,旨在替代NEDC工況法。

按此時間推算,不說被小排量渦輪增壓給拖死,到時候新能源汽車再來一波,自吸和大排量就真的歇菜了。

總之,不難發現,小排量渦輪增壓在中國的興起有刻意扶持也有歷史背景原因(比如NEDC間接幫助)。很遺憾,起步較晚的中國市場並沒有真正經歷過大排量發動機時代的洗禮,且不說是好還是壞,至少都是一種缺失。當然你會有一萬種原因反駁我是舊時代的老古董,但看看一些企業為了追求超高升功率,壓榨發動機潛力反倒使得低扭變得薄弱,我還是會懷念那個無拘無束的年代。


原因有兩點,工信部油耗和汽車消費稅。

油耗測試

首先要說的就是工信部油耗測試,它採用的歐洲NEDC循環工況,測試里程和時間太短——才11公里,不到20分鐘。而且駕駛方式過於溫柔,與大多數人真實駕駛的風格完全相悖。比如市區工況,起步加速到32km/h居然長達16秒,加速到50km/h用了26秒。中國人要都這麼開車,那北上廣的馬路可以直接辦車展了。

這種工況下,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噴油量和排氣量根本不足以達到增壓條件,完全相當於一輛小排量自然吸氣車。而對大排量自然吸氣車來說,這個工況有點兒殺雞焉用牛刀的感覺,更省油了。就好比一家管飯的健身俱樂部,僱巨石強森這樣的壯漢當前臺而不是教練。他一身肌肉派不上用場,但是基礎代謝率可不能省。您這飯供得多虧啊。找文員選擇軟妹子不好嗎?

同時,國家對車企的油耗和排放又有指標要求,油耗太高不行。小排量渦輪增壓能跑出小排量自然吸氣的油耗,發起狠來又有不輸於大排量自然吸氣的動力,如此叫好又叫座的方案,車企自然搶著上啊。

有人說渦輪增壓代表先進的新技術,自然吸氣代表老舊落後,甚至還能舉出很多渦輪增壓確實比自然吸氣動力更強還更省油的實例。其實,那是新發動機比舊發動機先進,而不是渦輪增壓比自然吸氣先進。很多車企為了歐洲和中國市場這兩塊大蛋糕,已經不再繼續向自然吸氣技術路線加技能點了。假如今天的大眾繼續發展自然吸氣發動機,動力和油耗照樣比十多年前的3.2L、4.2L等自然吸氣發動機更優秀。就像你一個在中國出生、七八歲去了美國的孩子,長大了英文說的比中文利索,你能說英文比中文先進嗎?

排量稅

要知道,在國內買車,消費者要交至少4種稅——購置稅、車船稅、增值稅(已經含在你的裸車價裏了)和消費稅。如果是進口車,還要多個關稅。購置稅和車船稅屬於顯性稅種,是買車時消費者直接交的;增值稅、消費稅和關稅則是隱性稅種,是政府向主機廠收取,廠家再把這部分成本算進裸車價格里,再由消費者給廠家「報銷」。

購置稅和增值稅只跟車價掛鉤,越貴的車這兩個稅越高,這個無可厚非。但是消費稅和車船稅是和發動機的排量掛鉤。排量越大,稅率越高。這就導致同樣動力或技術成本之下,廠家做成小排量渦輪增壓要明顯比做成大排量自然吸氣更省錢。

就以日系B級雙雄來說,1.5的雅閣消費稅率為3%,2.5的凱美瑞消費稅率為9%。每輛雅閣的消費稅只有4000多,而凱美瑞2.5的稅則是1.6萬起步。在美國,凱美瑞還有3.5L V6版本,比同配置的2.5L版本貴5000美元左右。但如果豐田把3.5L V6版凱美瑞引入國內,即便依然由廣汽豐田在華生產,起價至少要比同配置的凱美瑞貴8萬元人民幣,才能抹平消費稅增加的成本。對於看中品牌的國內車市,30多萬誰還買凱美瑞啊。車企搞個大排量,結果就是定價奇高,利潤卻薄(大頭都交稅了)、銷量還低,這麼明顯賠本又不賺吆喝的買賣廠家纔不幹。

美國沒有排量稅,車價就顯得很便宜,3萬多美元可以買到3.5L V6混動版漢蘭達、5.0L V8的福特野馬、5.7L V8的道奇挑戰者、6.2L V8的大黃蜂等。2萬多美元也有N多款V6美系家用車可選,比如3.6的道奇Charger(車長5米的四門轎車)、3.6的大黃蜂等等。

有的人說,車企做什麼車,是市場選擇的結果。這話本身無可厚非,但它並非小排量渦輪增壓大行其道的真正原因。政策纔是關鍵,小排量渦輪增壓可以降低官方油耗,可以減輕車企和消費者稅負,而且也沒有完全犧牲動力,何樂而不為。但是,假如沒有這個跟排量掛鉤的消費稅,15-20萬能買V6,20多萬能買V8,你覺得國人會不動心嗎?


廠商限於各種政策的壓迫,消費者限於自己手頭的預算,都知道大排量好,問題是造出來有幾個人買,能不能賣也得兩說,能賣的話國家要收多少錢,賠本的買賣沒人幹,都不傻,又要環保,還得省油,還要動力,只能搞渦輪了


改善排放,以符合環保標準


這就是政策的力量!

歐洲車廠首先用渦輪增壓的形式,向歐盟新的嚴苛的排放法規低頭、妥協。

然後國內合資企業比如南北大眾、華晨屌馬之流也開始全線換裝渦輪增壓機頭;

接著,由於渦輪增壓對於國內汽車市場來說,還算是個比較新鮮的玩意兒,而且實實在在有起步動力提升,於是,自主車企開始跟風炒概念搞營銷,甚至還有宣稱渦輪增壓是新技術的……

最後,大局已定,來幾個充值車評人寫幾個小軟文,做點小視頻,帶帶節奏,硬是把渦輪增壓吹成了「未來趨勢「。

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車變成了小排量渦輪增壓。

渦輪增壓,代表的是妥協。

大排自吸,方顯不屈!

自吸纔是正義~哦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