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知乎大佬有一段時間了,主觀感覺到自然科學的關注度會比其他兩個更多。

甚至不難看見自然科學吹貶低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現象,於是有了這樣的疑惑。

那麼,你,是怎麼看待我的這個問題的捏?

靜等大佬回答。

另,自然科學話題關注人數比另外兩個加在一起還要多個幾倍。


你問的就是個經典的社會科學問題。

這下面回答問題的答主,哪怕是喜歡自然科學的,回答問題時用的也是社會科學的東西。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不存在誰更重要的問題,它們之於科學就像是「人」的一撇和一捺。

都是給人服務的工具,誰瞧不起誰呢?

PS:過去的中國人瞧不起自然科學,近代喫了大虧;如今又瞧不起社會科學,將來怕是還得掉坑裡去。


看不起?不,複雜了。

首先是國內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環境,大家都「自然」避開可能涉及敏感話題的討論,才能暢所欲言,言論自由。這也是知乎官方本身支持的,這方面只能是小範圍討論,偶爾還要被刪除甚至警告。或許是為了珍惜知乎這個意見平臺,懂的人默契轉向其它,而不是獵奇。也有對國情的瞭解和尊重。誰能夠不想一想社會人文呢?尤其是理性主義為主導的現代人,還是個人探索吧!而且我們周邊的政治宣傳也做的很到位,無論是高校、公司還是其它各種單位,潛移默化。

其次是對自然科學自由討論並沒有什麼危害,真金不怕火煉,民科等人根本不能在知乎獲得什麼機會。而且這裡有無數展示智商學習交流的好機會。而且知乎上人文社科的水平的確有些堪憂,甚至身邊的人文社科從事者水平也讓人無語。

我國更需要廣大人民具備自然科學素養,而不是西方言論自由的公民政治素養。對應國情,我們自己要培育一種特殊的公民社會科學素養,小範圍討論研究也是必要的,防止失控。

知乎裏有些人應該是出於以上考慮,兼顧個人自由追求和國家社會福祉,不能從事所喜歡的,因為思想成熟需要犯錯,就當做純粹的興趣。


從小就對數學感興趣,上學初期學的是社會科學,但博士拿的是人文學科,所以答這個題還挺對口。

首先,社會科學是不能跟人文學科混為一談的,一般人有這個錯覺主要是因為高中分文理,把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混到一起了。社會科學也是一種科學,是一種實證科學,而人文學科很難有實證作為支持,所以一般不被認為是科學,也不用science這個詞。

事實上,現在所謂的學科鄙視鏈,不在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具體有啥區別,而是從一個維度上排座次,就是數學在這門學科/科學中的嵌入程度。社會科學裡,經濟學、社會學都會常態化地應用數學開展研究,人文科學裡,比如分析哲學基本上就是和數學背靠背。這樣在用不用到數學,在什麼樣的層次上應用數學開展研究,就成了你所謂的「看不起」的來源。

你說的這種「看不起」,我覺得可以理解為一種對數學能力的鄙視。數學能力我覺得是有天花板的,可能有人天生就是學不會數學,所謂的自科看不起社科看不起人文其實是說你們這些數學渣渣腦子就是笨,如果是這樣的話,在不瞭解實際情況的前提上,知乎用戶是有可能看不起社科和人文的,有脾氣的也別怪別人看不起咱們,因為事實上也存在這種數學能力弱的人的逆向選擇。

你要問我的話,因為我三類學科都學過,我還是認為社科用數學的程度不比自科差。至於人文學科,我認為史哲和文還不一樣,史是有這種數字考古或歷史社科化的研究方法,哲是因為有分析哲學和邏輯學這種怪物存在,文學的話,實在抱歉,別人要說你跟數學沒關係你還真沒啥可回嘴的。


我覺得應該不是這樣。

主要原因可能是人文領域的內容門檻低,內容龐雜,專業性相對不足,簡單來說就是這方面的答主魚龍混雜還不好分辨。如果真是人文領域的大佬出現,大家八成還是很推崇的(例如李銀河老師)。

自然科學的門檻相對高一些,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水平也就是個初高中水平,多看點科普讀物勉強跟得上一般本科水平。如果回答出了問題很容易被其他專業人士看出來,簡明扼要地打臉。

而魚龍混雜的人文領域,打臉很難,互相槓,扯皮,打口水仗,原因可能只是雙方的價值觀不同,並沒有一個明晰的可以判斷誰高誰低的標準。表現就很難看了。。

自然科學也看不起民科,只是在自然科學的標準裏,民科很好分辨。然而在什麼廢除死刑之類的法學問題下,或者一些誰都能說兩句的哲學問題下,誰是人文學科的「民科」,更不好分辨罷了。


我覺得恰恰和樓上的答案相反,受過義務教育的受眾對於自然科學大家都有一定的瞭解,而即便是大學畢業生,對於真實的人文學科的瞭解都少得可憐。

至於說什麼人文學科門檻低,我覺得問題不在回答者,而是閱讀者沒有能力有效的分辨出該文本是否是正規的人文學科式的闡述方式。

比如我是宗教學專業的,關於宗教方面的回答專業不專業一眼就看出來了,哪裡需要浪費時間去甄別「是否符合學科規範」?

而同理,我即便沒上過大學,對於一個回答符不符合自然科學的闡釋方式都是有明顯的判斷力的。

比如,我這個回答就不屬於任何一種學科範式——不屬於自然科學,小學生都能分辨出來。但是要明確的說出這個回答不是「人文學科」,那麼需要的標準就高很多了。而大部分貶低和看不起「人文學科」的人,腦子裡的「人文學科」,都是我上面那種日常化的討論方式。所以,你如果把題目裏的「人文學科」加上引號,我是同意你的論斷的。


瀉藥

不是看不起人文科學,而是人文和社會科學太善變了,累覺不愛。

自然科學是有相對來說比較固定的金標準。遠古時代1+1=2,幾千年過去了,1+1還是=2。就算有些自然科學的演算法在變,但我們知道它總是變得更精確,更貼近客觀事實。誰是對的,誰是錯的,做個實驗,一目瞭然,爽。

但從社會人文角度,從遠古到現在遠古的時代,社會制度變來變去,人羣的道德觀念變來變去……如果對待不同的性別,如何對待難民?怎麼對待罪犯?安樂死的問題……好多問題都是各年代的統領們自由心證,觀點完全相左的人,竟然都能說得頭頭是道。

君不見,這世界上到底是女的更喫虧,還是男的更喫虧,就辯論了幾千年,正反雙方都能舉出茫茫多的鐵證,而且可以預見的,只要人類還有性別之分,這個辯論就將永無休止的持續下去而且永遠得不到一個能夠被大家接受的結論。

類似這種情況在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裏還有很多,沒什麼好的辦法可以驗證到底誰纔是對的,甚至現在大行其道的東西,說不定過百年就又主流被打倒了還踩上一腳。

心累,不想追……


看不起人文社科是 常態,並不是知乎獨有。

有個重要的原因是物理不會就是不會,沒學過物理的人就是說不出重力加速度G=mg是多少。

但沒學過歷史的人依然可以根據自己網上看過的袁騰飛視頻而高談闊論。沒學過心理學的人依然可以通過自己微信的幾個心理學公眾號侃侃而談。 沒學過文學的人也可以根據自己高中課本里出現的那幾個文豪的名字而冒充專家。沒學過社會學的人也可以因為自己看過幾個公知的微博而自以為看透社會。


討論問題有兩方面,一是擺事實,一是講道理。自然科學問題更易於擺事實,社會科學問題更傾向講道理。

擺事實的時候,不講道理也是可行的,比方有人問我,為啥花朵通常是五瓣的。我回答,迎春花通常六瓣,丁香花通常四瓣,葵花花瓣很多。就不用回答為啥了。

講道理常常讓人討厭,十個人至少八種道理,少了事實為基礎,誰也不服誰。就算有事實也是挑著用。還有強詞奪理,以強凌弱的事情。這種討論對於明白人就沒啥意義。

當然,社會科學問題也可以用擺事實的方法研究,不過難度大得多,完全改為以事實為基礎,就和自然科學區別不大了。比方心理學,歷史上是哲學的一部分,後來找到了自然基礎,現在屬於自然科學。

經濟科學完全可以成為自然科學,但經濟學家身在其中,為了某些利益口不對心,把黑的說成白的,那就一直進入不了自然科學。


個人對知乎的印象大概是:

自然科學=大佬

社會科學=嘎韭菜+憤青

人文學科=小資文青

反思一下自己,形成這種印象可能的原因是:除了自然科學領域的少數幾位,混跡知乎的,好像一個能打的大佬都沒有。尤其是社科人文領域,又沒人開宗立派,自然沒什麼關注。


首先要表揚題主,用詞非常準確,我認為確實應該用人文學科而不是人文科學。從現實看,確實有部分人更看不起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原因主要有三:

1. 這是社會環境的影響。所謂科學壓倒一切可能恰恰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徵。韋伯認為現代社會就是工具理性壓倒價值理性,所以科學獲得了對其他學科的統治地位。一方面科學壓倒了哲學,後者是價值理性的代表。另一方面文科自身被科學化了,這是社會科學產生的重要原因。西方社會首先發生了科學壓倒其他學科的情況,但是因為西方社會的人文主義傳統,所以這個情況相對不那麼嚴重。而中國傳統人文學術資源的斷絕(道統的中斷),使得這個問題在中國尤為嚴重,所以重建一個文化中國的難度比重建一個科學中國的難度要高得多。我個人看不到扭轉這種趨勢的可能性。

2. 中國作為一個後發現代化國家的國情,使得我們對自然科學的需要更加迫切。所以一個學科的發展程度與社會影響力,並不主要取決於該學科自身的學術水平,而是來自於某種社會需要。例如馬學科這些年的快速發展(主要指教育資源投入的增加)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學術水平提高了,而是相關部門認為他們的水平還不夠高(出於講好中國故事的需要)。而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主要是工業化的道路。解決的是生存和安全的問題。在這個背景下,理工科更能夠直接服務於國家戰略,直接創造物質價值,自然就更受重視,也有資源上的傾斜。例如我們有兩院院士,卻沒有社科院院士。這方面遼寧的高校體系是個很好的例子,作為老工業基地,也就是中國工業化道路的一個縮影。遼寧有全國一流的理工類院校,而體現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就基本為零了。

3. 如果說所謂理科獲得了教育發展的優勢地位還不是產生學科歧視的充分條件的話,那麼學科之間因為缺乏瞭解而產生的刻板印象則進一步惡化了狀況。高中分文理導致了人們很難建立起完整的印象。對很多學理的人來說,大學的公共政治課老師可能就是他們接觸過的最高水平的文科學者了。而由於某個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的基礎教育體系,包括部分大學提供的文科公共課,其所提供的知識質量與研究方法都遠遠低於理科所提供的知識質量與研究方法(這不是跨學科的橫向比較,而是由他們各自在學科內部的縱向比較而言的),這進一步強化了人們的刻板印象。知乎上就有這樣的範例,在有關電車難題的問題下,不少人都利用數學方法嘗試給出所謂最優解,完全沒意識到自己攻擊的是個稻草人。

當然,隨著未來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從喫不飽飯逐步過渡到總是挨罵,可能會更加重視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也說不定。但我本人還是比較悲觀的。


人文社科領域,用哲學語言說,是屬於意識層面;用傳統文化說,是形而上的東西;用科學語言說,屬於精神層面。相對於物質這些形而下的器,人文社科是「務虛」的,但是,此「務虛」纔是真正的、恆久的「務實」。

?人文社科領域不當言論比例較多的問題,是由於我們意識形態領域的放任自流與荒蕪造成的。而這種「荒蕪」,是由於我們沒有集體信仰造成的。

人類社會的發展,涉及信仰、意識形態、上層建築、經濟基礎四個層次,我們始終在最底層徘徊。

歸根結底,我們沒有從哲學上解決:人為什麼活著?中國向何處去?這兩個根本問題。


自然科學裡面民科和權威科學相差天壤之別,相差最小的應該是醫學

社會科學裡面民科和權威科學界限模糊,相差最大的應該是經濟學,不過奇怪的是經濟學依舊民科縱橫勢頭不減


不是看不起社會、人文類學科。

只是本人更喜歡自然科學。竊以為,自然科學更加重要。

社會、人文類學科,很多時候,尋找一個問題的原因時候,受認知程度和主觀喜好影響,不同的人提供的答案千奇百態,有種「文無第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感覺,信哪個?這就是一個問題。

自然科學基本不存在這個問題。如果解釋不清楚,那肯定是認識不到位。「武無第二」。畢竟自然科學基本上都可以用數字來描述了。


我更喜歡自然科學回答。當然人文領域寫得好的我也會關注。

但是現在兩個領域都有一幫四三不靠的傢伙混淆視聽。而在自然科學這邊比較容易辨別他們。


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的入門門檻相對比較低,甚至文科功底不紮實,或者說沒有真正登堂入室的人,都可以隨便發表意見。

另外一個最關鍵的因素,社會科學、人文學科能夠開山立派的大咖,確實不好來知乎,一方面,跟上層的政策有衝突的問題,是在學術的圈子裡探討與商榷,而不是在公開的地方揮斥方遒;另一方面,知乎的用戶,自己的水平擺在這,也普遍沒能力探討社科、人文的學術問題,畢竟,雖然入門門檻低,學術門檻卻非常高。

可是自然科學不一樣呀,比如黑洞,大家都能掰個一二三四五齣來。


文學教我們做人,科學教我們做事。

您認為應該先做人還是先做事?我認為是前者。


謝邀。

因為大多數人都有偷懶和獵奇心理,所以需要鼓搗新的、模糊的東西以「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類似於「皇帝的新衣」。

我們知道,從喫、穿等關乎生存的角度看,現代的自然科學的進步屬實有限,從社會人文的角度看,有先秦的歸納殊難更新。與其在一座思想大山底下謀取出頭之日,不如另闢蹊徑,自己搗鼓出一套「標準」。這套自然理化科學到現在雖然還沒能達到解釋內經本草的程度,但起碼這身馬甲是「新的」,名詞全換過了。新衣由此誕生,願意穿新衣服的當然多,可以「顯得」精神。以上說的是跟風「玩」科學亂「建議」的。當然,不惜燭身以探世界的人除外,這種人在哪個領域裡都有,都是值得尊重的。

學習探索只關乎自己的方向、愛好,與他人無涉更無需從眾,人文社科、理化生物都一樣,沒有高低,走著皆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